天天看點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作者:老謝聊事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說起曾國藩,大家都對他的生平和事迹略有耳聞吧?尤其是湖南人,更不可能不知道曾國藩。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就連同是湖南人的毛主席都對曾國藩給予了“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這種極緻贊許的評價。當然,曾國藩獲得毛主席的推崇并不單純因為湖南老鄉的身份。

那麼,除了毛主席以外,其他人又是如何評價曾國藩的呢?

一、才華人品褒貶不一

戊戌變法的靈魂人物梁啟超就非常佩服曾國藩,他說:“曾公乃國人精神典範。”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大陸,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吾以為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中國必由其手獲救。”

和毛主席處于同一個時代的人物也對曾國藩頂禮膜拜,黃埔軍校的校長蔣中正認為曾國藩“其為人行事,足為吾人之師資”。

他不僅欣賞曾國藩的為人之道,還極力向世人推薦曾國藩的原創著作,認為“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

在他擔任校長的時候,還親自編輯了《曾胡治兵語錄白話解》,要求學員“人手一冊”,作為治軍治國之藍本。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也許讀者會有點好奇,被無數大家推崇備至的曾國藩到底有哪些成就呢?

曾國藩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并且位居四大名臣之首。

他的成就數不勝數,曾國藩不僅是晚清第一名臣,于文,他是一位理學家、文學家,創立了晚清剛柔并濟、奇偶互用的散文流派“湘鄉派”。

于武,曾國藩是晚清著名的戰略家,同時他也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物,也是晚清著名的臣子,他不僅是一位全才,更是一位在滿清宮廷備受矚目并委以重任的名臣。

在曾國藩去世之後,滿清的皇帝甚至辍朝三日,繪像祀之、追贈太傅,舉國緻哀,為他給予了滿清宮廷漢人官員的最高禮遇。

可以說一生在朝野的曾國藩,是達到了位極人臣的成就,卻可以善始善終的極少數例子。但是,曆史上對曾國藩的評價卻是兩極分化的。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有人贊許他是“儒家文化中最後一位聖人”,如果說把儒家文化分成早、中、後期,那麼曾國藩就是儒學晚期的代表人物。

信奉朱理學的曾國藩因其在文學造詣上的登峰造極,使得曾國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清末演變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

也有人用“禍國殃民、賣國賊”這種貶損的詞彙形容他。

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曾這樣評價曾國藩:“譽之則為聖相,谳之則為元兇。”

意思就是說,如果贊揚曾國藩的話,他就是一位聖明的宰相;但是要審問起曾國藩的罪過來,他又是一位兇手了。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那麼,曾國藩究竟做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後人會産生如此極端的評價呢?

二、仕途坦蕩組建湘軍

說起曾國藩的出身,其實并不顯赫,但是他的降生卻帶着一抹神秘的色彩。

俗話說“奇人必有異相”,曆史上曾經有三個人物被傳說為巨蟒轉世。第一位就是西漢末年的王莽,王莽不僅有先見之明,還被傳說是白蟒化身;第二位是唐代名将郭子儀,據說郭子儀也是蟒蛇投胎。現在又輪到了曾國藩。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有這麼一段記載,說是曾國藩出生前,他的祖父晚上做了一個怪夢,夢裡呢,夢到他們家的房梁上,爬下來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

這條白蟒眼睛裡閃着紫色的光,它嘴裡吐着三角信子,和曾國藩的祖父對視了幾秒鐘。

然後就開始往房間裡爬,把他的祖父吓出了一身冷汗。

奇就奇在,做完怪夢的第二天,他的長孫曾國藩就出生了。

當祖父把巨蟒與曾國藩的出生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就覺得這個孩子有些與衆不同,似乎像是昨夜的巨蟒投胎。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當然,也有人認為動物投胎純屬無稽之談,在這裡也僅作為曾國藩的生平參考,或是一道茶餘飯後的點心罷了!

言歸正傳,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這個位址如今位于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

曾國藩家裡一共有兄妹九人,曾國藩還是長子。

曾家世世代代以務農為生,雖然是農民階層,但是因為家大業大,人丁興旺,生活方面還是比較寬裕的。

曾國藩的祖父叫曾玉屏,曾玉屏雖然教育程度不高,但青年時候走南闖北閱曆豐富。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則是一位在私塾裡教書的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了祖父和父親的悉心教導。

曾國藩也未曾辜負先輩的期望,他刻苦努力,在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國藩應長沙府童子試,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

七年後,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國藩考取了秀才。又在短短一年後,在湖南鄉試中,考取了舉人。

考中舉人的曾國藩又一鼓作氣,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再次參加會試的曾國藩,終于成功登第。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他在殿試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

在這次朝考(清代新科進士取得出身後,由禮部以名冊送翰林院掌院學士,奏請皇帝,再試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閱卷,稱為朝考)的考試中,本來曾國藩是一等第三名。

誰知道光皇帝出于對他的欣賞,親自把他的名次提撥為了第二名,曾國藩也一舉進入了翰林院。

自此,曾國藩一步一步地踏上了仕途之路。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會。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考試狂魔曾國藩又在其後的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六年和道光二十八年,以平均兩年參加一次考試的頻率,逢考必中。

曾國藩在京十多年間,憑借着堅忍不拔的毅力,沿着仕途之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

從最初的文淵閣校理、侍講學士、内閣學士,直到禮部右侍郎和兵部左侍郎,一路從默默無聞直到二品官位。十年七遷,連躍十級。

從曾國藩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出,曾國藩确實是一位勤奮、自勉和務實的人。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滿清皇室對曾國藩不薄,按理說曾國藩應該是肝腦塗地以效犬馬之勞才對,但是如果你認為曾國藩對滿清隻是愚忠那就錯了。

在鹹豐年間發生了一件大事,曾國藩的做法可以說在刀尖舔血,與虎謀皮。

鹹豐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組織起事。鹹豐帝得到這個消息以後,連忙傳诏群臣。

鹹豐也是一位懂得自省的皇帝,他讓群臣暢所欲言。别人不知道如何,反正曾國藩是大膽進言了。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進言“今日急務,首在用人”,不僅推薦了五位有才之士,還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

這本奏折裡明确指出了鹹豐帝的過失,鹹豐帝“怒擲其折于地”,數日後複閱,才心服而納谏,并對其加以褒獎。

這要是換了心胸狹窄的皇帝,曾國藩早就小命不保了,還能把腦袋留到明天嗎?

三、救與不救是個難題

曾國藩一向遵從儒家理論,信奉朱理學,講究倫理綱常,他的一生都在清廷,可以說把一輩子的心血和才華都奉獻出去了。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世人對他傳頌的多,但是也有一部分不好聽的聲音,說他是個賣國賊、兇手。

這是為什麼呢?事情要從1860年9月21日的京郊八裡橋說起。

這一天,1.7萬蒙古騎兵與英法聯軍展開了最激烈的厮殺。

可惜再高超的騎術、再銳利的馬刀也無法與西方侵略者的長槍大炮相抗衡。

可憐那些曾經在戰場上骁勇善戰的蒙古騎兵,他們甚至連侵略者的邊都摸不到,便飲彈身亡。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更慘的是那些被散彈擊中的蒙古兵,在重炮的轟擊下,他們甚至直接被打成了粉末。

戰敗的噩耗很快傳入北京,最後的屏障被打破,鹹豐皇帝不得不連忙丢下京城出逃。

鹹豐剛走,八國聯軍就攻陷了北京,為了發洩和炫耀,他們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耀武揚威。

而在此之前,鹹豐曾經向曾國藩求助,要求他帶12萬湘軍入京勤王。一向宣稱自己忠君的曾國藩卻婉拒了鹹豐皇帝的要求。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曾國藩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原因有三。

第一,湘軍其實并不是什麼正規軍,與八旗子弟相比,他們隻是編外的閑散人員。

平日裡鹹豐偏袒八旗,導緻湘軍怨言很深。

第二,鹹豐求助曾國藩的時候,他與太平天國的戰役也到了關鍵時刻,如果此時撤兵,必将功虧一篑。

第三,曾國藩認為外國侵略者無非求财,太平天國才是更需要剿滅的逆賊。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手握12萬精兵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出于以上三點原因,曾國藩最終沒有派兵增援,進而也導緻了八國聯軍血洗北京,曾國藩也是以留下了人生污點,背負了賣國賊的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