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作者:老谢聊事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说起曾国藩,大家都对他的生平和事迹略有耳闻吧?尤其是湖南人,更不可能不知道曾国藩。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就连同是湖南人的毛主席都对曾国藩给予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这种极致赞许的评价。当然,曾国藩获得毛主席的推崇并不单纯因为湖南老乡的身份。

那么,除了毛主席以外,其他人又是如何评价曾国藩的呢?

一、才华人品褒贬不一

戊戌变法的灵魂人物梁启超就非常佩服曾国藩,他说:“曾公乃国人精神典范。”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大陆,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和毛主席处于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也对曾国藩顶礼膜拜,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中正认为曾国藩“其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不仅欣赏曾国藩的为人之道,还极力向世人推荐曾国藩的原创著作,认为“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在他担任校长的时候,还亲自编辑了《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要求学员“人手一册”,作为治军治国之蓝本。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也许读者会有点好奇,被无数大家推崇备至的曾国藩到底有哪些成就呢?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并且位居四大名臣之首。

他的成就数不胜数,曾国藩不仅是晚清第一名臣,于文,他是一位理学家、文学家,创立了晚清刚柔并济、奇偶互用的散文流派“湘乡派”。

于武,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战略家,同时他也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曾国藩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人物,也是晚清著名的臣子,他不仅是一位全才,更是一位在满清宫廷备受瞩目并委以重任的名臣。

在曾国藩去世之后,满清的皇帝甚至辍朝三日,绘像祀之、追赠太傅,举国致哀,为他给予了满清宫廷汉人官员的最高礼遇。

可以说一生在朝野的曾国藩,是达到了位极人臣的成就,却可以善始善终的极少数例子。但是,历史上对曾国藩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的。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有人赞许他是“儒家文化中最后一位圣人”,如果说把儒家文化分成早、中、后期,那么曾国藩就是儒学晚期的代表人物。

信奉朱理学的曾国藩因其在文学造诣上的登峰造极,使得曾国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清末演变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

也有人用“祸国殃民、卖国贼”这种贬损的词汇形容他。

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曾这样评价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意思就是说,如果赞扬曾国藩的话,他就是一位圣明的宰相;但是要审问起曾国藩的罪过来,他又是一位凶手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那么,曾国藩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后人会产生如此极端的评价呢?

二、仕途坦荡组建湘军

说起曾国藩的出身,其实并不显赫,但是他的降生却带着一抹神秘的色彩。

俗话说“奇人必有异相”,历史上曾经有三个人物被传说为巨蟒转世。第一位就是西汉末年的王莽,王莽不仅有先见之明,还被传说是白蟒化身;第二位是唐代名将郭子仪,据说郭子仪也是蟒蛇投胎。现在又轮到了曾国藩。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是曾国藩出生前,他的祖父晚上做了一个怪梦,梦里呢,梦到他们家的房梁上,爬下来一条巨大的白色蟒蛇。

这条白蟒眼睛里闪着紫色的光,它嘴里吐着三角信子,和曾国藩的祖父对视了几秒钟。

然后就开始往房间里爬,把他的祖父吓出了一身冷汗。

奇就奇在,做完怪梦的第二天,他的长孙曾国藩就出生了。

当祖父把巨蟒与曾国藩的出生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孩子有些与众不同,似乎像是昨夜的巨蟒投胎。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当然,也有人认为动物投胎纯属无稽之谈,在这里也仅作为曾国藩的生平参考,或是一道茶余饭后的点心罢了!

言归正传,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这个地址如今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

曾国藩家里一共有兄妹九人,曾国藩还是长子。

曾家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虽然是农民阶层,但是因为家大业大,人丁兴旺,生活方面还是比较宽裕的。

曾国藩的祖父叫曾玉屏,曾玉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青年时候走南闯北阅历丰富。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则是一位在私塾里教书的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了祖父和父亲的悉心教导。

曾国藩也未曾辜负先辈的期望,他刻苦努力,在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国藩应长沙府童子试,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

七年后,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又在短短一年后,在湖南乡试中,考取了举人。

考中举人的曾国藩又一鼓作气,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曾国藩,终于成功登第。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他在殿试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这次朝考(清代新科进士取得出身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的考试中,本来曾国藩是一等第三名。

谁知道光皇帝出于对他的欣赏,亲自把他的名次提拨为了第二名,曾国藩也一举进入了翰林院。

自此,曾国藩一步一步地踏上了仕途之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当然不会。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考试狂魔曾国藩又在其后的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光二十六年和道光二十八年,以平均两年参加一次考试的频率,逢考必中。

曾国藩在京十多年间,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沿着仕途之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从最初的文渊阁校理、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直到礼部右侍郎和兵部左侍郎,一路从默默无闻直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从曾国藩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出,曾国藩确实是一位勤奋、自勉和务实的人。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满清皇室对曾国藩不薄,按理说曾国藩应该是肝脑涂地以效犬马之劳才对,但是如果你认为曾国藩对满清只是愚忠那就错了。

在咸丰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曾国藩的做法可以说在刀尖舔血,与虎谋皮。

咸丰元年(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咸丰帝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连忙传诏群臣。

咸丰也是一位懂得自省的皇帝,他让群臣畅所欲言。别人不知道如何,反正曾国藩是大胆进言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曾国藩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不仅推荐了五位有才之士,还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这本奏折里明确指出了咸丰帝的过失,咸丰帝“怒掷其折于地”,数日后复阅,才心服而纳谏,并对其加以褒奖。

这要是换了心胸狭窄的皇帝,曾国藩早就小命不保了,还能把脑袋留到明天吗?

三、救与不救是个难题

曾国藩一向遵从儒家理论,信奉朱理学,讲究伦理纲常,他的一生都在清廷,可以说把一辈子的心血和才华都奉献出去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世人对他传颂的多,但是也有一部分不好听的声音,说他是个卖国贼、凶手。

这是为什么呢?事情要从1860年9月21日的京郊八里桥说起。

这一天,1.7万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了最激烈的厮杀。

可惜再高超的骑术、再锐利的马刀也无法与西方侵略者的长枪大炮相抗衡。

可怜那些曾经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他们甚至连侵略者的边都摸不到,便饮弹身亡。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更惨的是那些被散弹击中的蒙古兵,在重炮的轰击下,他们甚至直接被打成了粉末。

战败的噩耗很快传入北京,最后的屏障被打破,咸丰皇帝不得不连忙丢下京城出逃。

咸丰刚走,八国联军就攻陷了北京,为了发泄和炫耀,他们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耀武扬威。

而在此之前,咸丰曾经向曾国藩求助,要求他带12万湘军入京勤王。一向宣称自己忠君的曾国藩却婉拒了咸丰皇帝的要求。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曾国藩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原因有三。

第一,湘军其实并不是什么正规军,与八旗子弟相比,他们只是编外的闲散人员。

平日里咸丰偏袒八旗,导致湘军怨言很深。

第二,咸丰求助曾国藩的时候,他与太平天国的战役也到了关键时刻,如果此时撤兵,必将功亏一篑。

第三,曾国藩认为外国侵略者无非求财,太平天国才是更需要剿灭的逆贼。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京城,手握12万精兵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出于以上三点原因,曾国藩最终没有派兵增援,从而也导致了八国联军血洗北京,曾国藩也因此留下了人生污点,背负了卖国贼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