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五篇大文章”首設五年目标!險企須設KPI,如何順勢而為?

作者:A智慧保
金融“五篇大文章”首設五年目标!險企須設KPI,如何順勢而為?

繼去年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确立金融“五篇大文章”頂層設計後,階段性任務目标、機構如何做實做細等都成為焦點。5月9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一則指導意見釋出,成為具體落地的“指南”。

金融監管總局釋出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共五大方面、二十條内容。在第一部分“主要目标”中,明确未來五年,銀行業保險業要基本形成多層次、廣覆寫、多樣化、可持續的“五篇大文章”服務體系;基本原則包括“鼓勵因地制宜、先行先試,發揮示範效應”。

更多實質性内容在着墨最多的第二、三、四部分,《指導意見》分别從優化“五篇大文章”金融産品和服務、發揮銀行保險機構職能優勢、完善銀行保險機構組織管理體系的角度提出要求,具體提出“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适當提升相關業務在内部績效考核中的占比”“因地制宜發展科技保險”“綠色金融先立後破”“改善普惠保險投保理賠服務”等要求。

業内人士表示,《指導意見》圍繞做好“五篇大文章”進行全面部署,提出具體要求和政策舉措,有助于發揮多方合力。金融機構應加快轉型創新,探索完善專營組織架構、專門的風控制度、專業産品體系、專項考核機制,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結合自身實際在“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持續發力。

科技保險因地制宜

科技金融置于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指導意見》對科技金融未來五年發展目标提出“進一步增強”“明顯提升”“持續優化”等要求。要進一步增強針對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要明顯提升對研發活動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資金和保險保障水準,要持續優化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努力形成“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科技創新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保險資金的中長期特點與其長周期性更比對,且保險具有風險分擔功能,能為風險較高的科技型企業提供增信和風險保障。這将成為未來保險業發力的一大重點領域。

目前大陸科技保險已不斷壯大,不過還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科技保險風控和定價較難,導緻保險公司開發創新科技保險産品的主動性不足;以及政策工具不夠豐富,未能充分激發科技保險市場活力,比如各地相繼出台了對科技保險的稅收優惠、财政補貼政策,但該類政策僅作用于科技型企業的産品需求端,缺少對産品供給端保險公司的支援。

《指導意見》在優化金融産品和服務方面提出,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銀行保險機構結合科技型企業發展規律和特點先行先試,研發專屬的金融産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優化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軟體首版次安全保險運作機制。在發揮保險機構職能優勢方面,《指導意見》也提到,要因地制宜發展科技保險,實作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保險保障覆寫。

數字金融與科技金融聯系緊密,目前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還需加強,資料尚未有效貫通的問題也影響着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大文章”的譜寫。《指導意見》對數字金融未來五年的目标要求包括: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成效明顯、數字化經營管理體系基本建成、數字化服務廣泛普及、數字化監管架構流程基本建成等。同時《指導意見》也提到,要加強資料安全、網絡安全、科技外包等風險管理,防範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提高營運韌性。對于保險業未來創新發展,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綠色保險覆寫面擴容

市場對綠色金融并不陌生。近年來,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綠色保險業務方面的制度等配套政策相繼出爐,引導金融機構加速點“綠”成金。其中,保險業從産品、服務、投資、營運端齊發力:新能源車險快速增長,古樹保險、碳彙保險等創新産品層出不窮,綠色投資規模不斷增加,許多險企争相搭建和完善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管理架構,綠色發展理念深植經營全流程。

《指導意見》在綠色金融發展目标中提出,綠色保險覆寫面要進一步擴大,銀行保險機構ESG表現持續提升。在優化金融産品和服務方面,提出綠色金融要乘勢而上、先立後破,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支援重點行業和領域節能、減污、降碳、增綠、防災,促進清潔低碳能源體系建設及綠色技術推廣應用。豐富綠色金融産品和服務,探索綠色保險費率調節機制,推動環境保護、氣候變化、綠色産業和技術等領域綠色保險業務發展。

綠色金融“先立後破”不是新提法,近年部分地區綠色低碳發展曾有過一小波“跑偏”時刻,而後中央及相關部委先後發聲糾偏。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綠色金融标準不統一、資訊不對稱等問題也随之暴露,且綠色低碳産業作為新興産業的代表,其風險保障特點與保障需求都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一些領域的技術門檻也偏高。

對此,業内人士建議統一綠色金融标準、完善可持續資訊披露機制、豐富綠色金融産品和市場體系。本次《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确,會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監管支援工作,包括強化監管引領、推動完善外部環境、嚴防違法違規金融活動、鼓勵良好經驗交流互鑒等。

普惠保險要聚焦痛點難點

自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普惠金融取得長足進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建立普惠保險體系就是重要一環。

資料顯示,2017年到2022年,保險業為實體經濟提供保險保障從4154萬億元增長到13679萬億元,增長了229%;2022年,保險業為小微企業提供風險保障892.6萬戶次,為新市民提供專屬風險保障超6.8億人次,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人身保險産品數量6500餘個,保險普惠力度持續加大。另外,以現象級産品惠民保為代表的普惠型健康險也是一大抓手,在大陸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過,普惠保險在發展過程中同樣有掣肘因素,如前述提到的資料未打通,以及部分規則不清晰等,導緻很多産品定位模糊、同質化嚴重。本次《指導意見》提出,要聚焦痛點難點加強普惠金融服務。豐富普惠保險産品供給,改善投保理賠服務,為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提供全面保險保障。據了解,目前全國已有多地聚焦“醫療+保險+網際網路”場景,通過與社保、醫療機構及第三方資料公司的系統對接,簡化理賠手續,部分地區實作一站式結算。

《指導意見》還提到,銀行保險機構要公平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持續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金融支援。在此方面,保險機構也已有諸多探索,如開發産品,為零售、餐飲、商貿等行業小微企業面臨的财産、雇主責任、營業中斷等常見風險提供風險保障。

與科技保險相似,《指導意見》也提到要“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有農業大市的地方媒體文章指出,特色農業産業具有品種多、投入大、收益高、風險大等複合型特點。鑒于此,當地保險業積極推進農業險産品創新,開展蘋果種植保險、核桃種植保險、梨種植保險等優勢特色類農産品險,提升特色農險覆寫面,并以科技賦能,助推農險高品質發展。

保險的養老服務需從試點到推廣

随着老齡化加劇,養老和健康成為近年的熱詞。《指導意見》提出,要聚焦現實需求加快養老金融發展。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支援具有養老屬性的保險等産品發展;豐富稅優健康保險産品供給,讓相關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衆;探索包含長期護理服務、健康管理服務的商業健康險産品;持續推進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在風險有效隔離的基礎上,支援保險機構以适當方式參與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實作長期護理、風險保障和機構養老、社群養老等服務有效銜接。

從《指導意見》所列舉的這些與養老金融相關的保險産品和服務來看,目前在市場上均有落地,不過并沒有形成規模性發展,涉及的内外部因素較為複雜。不過,這仍是未來五年做好“五篇大文章”發力的重點領域。

事實上,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就談到,金融監管總局會盡快補齊第三支柱短闆,進一步豐富養老金融産品供給,加快發展長期護理險等健康保險産品。

其中,長期護理保險迫切需要探索發展的一個背景是,大陸失能失智人數在2021年就已達到為4500萬,不少家庭都囿于“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中,長期護理保險可以幫助解決這一難題。相關制度從2016年開始試點,目前全國49個地區在試點範圍内,其也被稱為社保“第六險”。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過程中也陸續有政策出台,就在5月6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印發《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明确評估機構定點管理具體要求,推進評估機構定點管理規範統一。

業界人士建議,在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立法工作的同時,建立統一規範的籌資機制,通過優化使用醫療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統籌管理和集約使用國家各項涉老資金等方式,為長期護理保險留出充足籌資來源。此外,建議加強老齡化問題相對更嚴重的農村長護險建設,以及加強養老服務産業建設及長期護理服務從業人員隊伍建設。

總 結

發展新質生産力,離不開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全力支援。而“五篇大文章”的落地,既需要完善激勵限制機制,更需要堅守風險底線。

在推進過程中,保險機構即要“風險可控”“可持續發展”,還要避免一哄而上、過度授信。

《指導意見》明确,防止以監管套利為目的的“僞創新”“亂創新”。精準确定支援對象和範圍,嚴防以“五篇大文章”之名騙取、套取金融機構資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