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作者:幸福福田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華強北火了。

火到什麼程度呢?直接力壓深圳各大景點,沖上社交平台熱搜,成為年輕人火熱追求的“數位迪士尼”。

低價購“大牌”、選擇面廣、更新速度快……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着追求成本效益的年輕人闖入華強北。

對于華強北為什麼備受追捧?

著名知識付費App“得到”

專欄作者李南南有自己的獨到看法

以下是他的原文轉述: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假期前後,華強北熱度不低

很多年輕人去華強北掃貨

買便宜的電子産品

一起看看這幾個新聞标題

比如《在華強北,年輕人暴打消費主義》

《去華強北掃貨,這屆年輕人在數位迪士尼逛瘋了》

《蘋果的下一個目标,攻下深圳華強北》

……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其中最後一個标題“蘋果攻下華強北”,其實是一句調侃。

主要是因為今年3月底,華強北釋出了一款自研的藍牙耳機,叫華強北PodsPro。耳機的充電盒上配備觸摸屏,可以控制音量、音樂播放以及聲音效果等等。巧的是,這個設計跟蘋果醞釀中的AirPods Pro3非常像,但問題是,蘋果的AirPods Pro3要等2025年才上市。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網傳蘋果專利申請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

華強北把蘋果的産品提前釋出了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華強北PodsPro

其實,很多人看華強北的民間創新

多少帶點工業爽文的濾鏡

比如華強北流傳最廣的

兩個都市傳說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圖源:福田融媒AI實驗室

這些事有沒有原型?

有,但也不排除誇張的成分

換句話說

華強北厲害是真的

但它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這也是真的

今天,借着這個話題,咱們就說說

華強北是怎麼成為

今天的“中國電子第一街”的?

注意,這可不僅是為了講故事

而是華強北的經曆

對今天的創新,也很有啟發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正好最近看了兩本書

一本是深圳文化學者

老亨寫的《深圳傳》

另一本是錢江漢和錢飛鳴寫的

《華強北魔方》

兩本書裡面

有大量關于華強北的描述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在華強北的身上

有三個強烈的基因

搞懂它們,我們就搞懂了華強北

01

工程師基因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

同樣是電子街

華強北跟中關村的差別在哪?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其實,最大的差別就在于,中關村最早的幾家大公司,是由中科院出來的科研人員創辦的:

比如,聯想的柳傳志,四通集團的創始人萬潤南,金門橋科技發展中心的發起人之一、被稱為中關村民營科技第一人的陳春先,最早都是從中科院出身,在中關村打拼過。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90年代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但是,華強北就不太一樣。

華強北聚集的多是電子工業部的下屬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創辦的企業。除了研發之外,這些企業更注重吸收國外的技術,看重先進技術的本土化和相關的制造生産。

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呢?要從1979年的夏天說起。

當時國家鼓勵軍工廠自己找市場,有三家廣東的軍工企業(東方紅機械廠、國營紅權電器廠、國營先鋒機械廠)來到了深圳福田,共同組建華強電子工業公司,主要做國外電子産品的裝配生意。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上世紀70年代末,華強電子工業公司

因為有了“華強公司”,旁邊的路就被起了個名字,叫“華強路”。這是一條南北向的路,中間正好被另一條東西向的馬路截斷。是以路北邊的那一段,就叫“華強北”。

緊接着,電子工業部規劃,要在深圳辦一個大型的電子産品出口基地。

于是便在華強北附近,劃出了一個專門的工業片區,也就是今天的“上步工業區”。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1982 年,緊靠深南大道的上步工業區在建設當中,這是今日華強北的雛形

到了這一步,“聚集效應”的飛輪開始啟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這裡建廠。

電子工業部750廠在這建立了愛華電子公司,旁邊的路取名“愛華路”。083基地建立了振華電子公司,于是又有了“振華路”。總之,如今華強北那一片的道路背後,幾乎都有一家在那個時代成立的電子公司。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20世紀80年代進駐華強北各央企的區域分布圖

而當時正好趕上西方世界的産能外遷,其中香港承接了大量的電子産業産能。而與香港相鄰的深圳,也就順勢從香港對接了不少資源。

換句話說,華強北的誕生,最開始就帶着強烈的工程師基因。很多企業骨子裡都帶着軍工屬性。他們不僅關心研發,更關心技術轉移與制造。

但是,這也引出一個問題

華強北當初明明是

大企業組成的産業聚集地

主要是跟企業做生意

這跟今天的電子大賣場不挨邊啊

後來的電子大賣場

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這就要說到華強北的第二個基因

02

市集基因

當年大量大企業落地華強北

大家肯定得抓緊生産

這時候問題出現了

供應跟不上

當年還有個很紮心的資料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一是力量太分散:企業多,但都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于是,在1985年,原電子工業部辦公廳主任馬福元牽頭,動員深圳的117家公司,一起組建了深圳電子總公司。
  • 二是購買流程繁瑣:導緻元器件的供應跟不上。怎麼辦?馬福元就牽頭,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電子配套市場。就跟菜市場差不多,隻要你手裡有貨,就歡迎你來擺攤。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1985年,深圳電子工業總公司(賽格集團前身)成立,瞅準市場機會,籌劃元器件配套市場

于是,1988年,深圳的第一個,也是全國的第一個電子配套市場出現了,這就是賽格電子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将近200家廠商入駐。

由此,華強北開啟了大市集時代。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1998年7月,華強電子世界正式開業,成為中國超大規模的電子元器件交易展示中心。華強北開始出現賽格、華強雙雄并峙的局面

當時在華強北倒騰電子配件有多賺錢?《深圳傳》裡有這麼一段描述:

有一回,“摩托羅拉”在香港處理了一批電子元器件,價格是2-3毛錢。當時一個華強北的小老闆,一口氣買了3萬個,放在手裡囤着。一年之後,這批配件漲到了27塊錢一個,這個小老闆轉手一賣,賺了幾十萬元。

注意,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事,當時老百姓一個月的工資也就幾百塊。

在快錢的吸引下

越來越多的小老闆開始進軍華強北

鼎盛時期

光是來注冊登記的商戶

就能排出500米的長隊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是以,今天我們說的華強北,其實有兩層含義。

  • 狹義的華強北,指的是這一帶的電子大市場,也就是被稱為“電子迪士尼”的那幾個電子市集。
  • 廣義的華強北,就包括一衆最初有軍工基因的大公司。

說到這,提起華強北

不管你喜不喜歡

“山寨”這個詞肯定繞不過去

這就是第三個問題

華強北的“山寨”基因是怎麼來的?

03

“山寨”基因

先強調一句

這裡的山寨,可不是貶義詞

《深圳傳》裡引用了社會學家艾君對山寨的定義:

山寨産品,實際上是處在市場培育期的開發中國家,有一些有智慧頭腦的民間人士,通過複制、模仿、學習、借鑒和創新改良,推向市場的一類快速、低價、滿足平民的品牌産品。

華強北做山寨,機緣是一個技術。

2003年,中國台灣的聯發科向市面上大規模出貨。他們推出了一個被稱為Turnkey的低價晶片解決方案。

簡單說,就是把MP3、攝像頭、觸摸屏相關的處理功能,全都內建在手機晶片裡。這就意味着,你一旦使用這個方案,隻需要加個外殼,再配個電池,就能生産手機。

沒錯,造手機突然變簡單了。可以想象一下,這會産生什麼結果。幾乎是一夜之間,華強北開始全員入局手機市場。據說當時一天,華強北能誕生3款新手機。小老闆們苦惱的根本不是技術,而是怎麼給新手機起名。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圖源:福田融媒AI實驗室

在功能上,小老闆們把手頭

能想到的所有配置

8個喇叭、4個閃光燈、四卡四待

……

全都出現了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自帶單反的1200萬像素手機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四卡四待手機

因為品牌太雜,外界不好識别

這些廠家就統一往包裝上印上

MADE IN SZ

SZ,本來是深圳的簡寫

但傳着傳着,就變成了“山寨”

據說當時的華強北一度成了

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出貨地

一年能賣出1.5億台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圖源:福田融媒AI實驗室

這個狀況持續了很久,直到2010年,随着智能手機普及,功能機逐漸退出市場。而智能手機對供應鍊的要求,已經不是一個小老闆能搞定的了。

華強北的山寨手機時代,也從此漸漸落幕。但是,華強北的電子配件生意,還在一直持續。

從華強北的故事裡

能明顯感受到

一個市場要想長期繁榮

這就需要兩類人

  • 第一類人操心眼前的事,關心目前怎麼賺錢,怎麼做生意。有了眼下的生意,市場才有繁榮的基礎。
  • 第二類人的注意力不在近處的生意,而是把視線放得更長遠,去琢磨未來的技術自研。

而一個市場的持續繁榮

是近處的利益和遠方的雄心

彼此配合的結果

華強北最初竟是這麼來的,看完我笑了……

圖源:福田融媒AI實驗室

華強北的故事就暫時說到這

隻言片語

難以概括這個地方的神奇和魅力

你有什麼關于華強北的故事嗎

和小福一起分享吧!

-END-

編輯 | 張碧茵、聶響、黃睿瞳

校對 | 魏鼎、王建交、馮燕

審校 | 董芳君

監制 | 鄭永濤

資訊來源 | 得到app(作者:李南南)、福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