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奶茶袋變成最佳通勤包,年輕人愛上攢破爛

作者:正觀新聞

“打勞工用爛了三個手提袋才發現,奶茶袋子才是永遠的神!”

在社交平台,收集、改造、使用奶茶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花喝奶茶的錢,能額外擁有每天換包的快樂,還可以根據心情随意挑選,一周七天都不重樣,豈不美哉?

本該丢進垃圾桶的奶茶袋化身潮流單品,可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當代年輕人也在“質疑我媽,反抗我媽,成為我媽,超越我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奶茶袋變成最佳通勤包,年輕人愛上攢破爛

從收集奶茶袋開始,活成“媽媽”的模樣

在95後女孩小陳的家中,各式各樣的奶茶袋子、包裝紙盒、瓶瓶罐罐被整齊地收納起來,把她租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儲物空間塞得滿滿當當,每次搬家時,這些數量龐大的“收藏品”都讓她感到頭大。

小陳自我調侃說,愛攢破爛這件事兒是一種來自血脈的“傳承”,因為她越來越能從自己身上看到母親甚至是外婆的影子。

“從小到大,從塑膠袋到硬紙闆,從破布頭到螺絲釘,我媽都舍不得扔,簡直把家裡變成廢品收購站了。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點東西其實沒啥用,賣廢品也換不了什麼錢。”小陳說。但當她走入社會、獨立生活後,不知不覺間複刻了母親的習慣。

“我一開始隻囤奶茶紙袋,因為很多袋子品質好又好看,覺得扔了很可惜,後來在網上學到,那些附帶保溫效果的隔水奶茶袋,用來當便當袋很不錯,外出旅遊住酒店時,還能充當簡易泡腳桶和洗衣袋,就全都收集起來,總覺得這些東西一定會在哪一天派上用場,于是越攢越多。”小陳表示。

奶茶袋變成最佳通勤包,年輕人愛上攢破爛
奶茶袋變成最佳通勤包,年輕人愛上攢破爛

小陳并非個例,愛上攢奶茶袋的年輕人散落在天南海北的小家大院,又在社交平台冒泡交流心得,分享着自己的“攢袋”經曆。有人單純是覺得丢了浪費,希望将物品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是以探索出奶茶袋的多種用途;有人出于對包裝設計的喜愛,将其視為藝術品一般珍藏,甚至會特意在二手交易平台購買自己沒有的奶茶袋;還有的人富有創意,喜歡動手DIY,從收納袋、筆筒到貓窩、擋風簾,緻力于發掘奶茶袋的無限可能。

正如舍不得丢掉購物塑膠袋的父母一樣,當代年輕人正在從攢奶茶袋開始,逐漸活成“媽媽”的模樣。

在物盡其用之餘,捕捉生活中的美與記憶

在中國社會語境中,節儉一直被視為一種美德。尤其是在物資匮乏的年代,人們習慣于把一切可能有用的物品儲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小陳母親所屬的一代人及更早的祖輩,正是在這樣的“锱铢必較”中攢起了家底。

随着時代的變遷和人們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年輕一代對于節儉與積累的了解也發生了改變。在喜歡攢破爛的年輕人眼中,物盡其用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從一種率真和潇灑的視角出發,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在這個過程中捕捉生活的美感并達成對人生記憶的定格。

奶茶袋變成最佳通勤包,年輕人愛上攢破爛

在豆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小組,過萬名組員化身“藝術收藏家”,紛紛曬出自己積攢多年的“破爛”。常見的有衣服吊牌、禮盒禮袋、化妝品空盤、舊錄音帶、火車票、電影票、購物發票、特定顔色的物品等,離譜的有備考研究所學生時用過的草稿紙、高中三年用空的筆芯,甚至柳絮、寵物毛發和瓜子皮。可以說,想得到和想不到的,都有人在攢。

有些人會将奶茶袋、塑膠瓶蓋、紅酒瓶塞等具有設計感的小垃圾視為絕妙的改造素材,将它們改造成手工藝品和裝飾品,為家居空間增添一份趣味。

也有人覺得,收藏這些物品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寄托,隻需要攢着它們就能得到滿足。因為這些在外人看來毫無作用的東西,是有着個人專屬回憶的載體。每每看到它們,就能想起與之相關的人生細節——或是一種限定狀态,或是一種有趣心境,或是一個身邊的人,不同物品都帶着不同的生活痕迹,拼湊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人生軌迹。

當然,對攢破爛持有否定看法的年輕人也有很多。特别是對提倡極簡主義的人來說,斷舍離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扔,何況是收藏并不實用的東西?不管怎樣,有人喜歡空曠整潔,就有人喜歡被物品包圍,無論是斷舍離還是攢破爛,正是這些對生活的不同了解和選擇,構成了千千萬萬的我們。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檔、音樂、視訊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本文,請背景聯系取得授權,并應在授權範圍内使用,同時注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