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承乾宮将于2027年修繕和改造完成

作者:正觀新聞

5月10日,由香港賽馬會和其慈善信托基金共同成立的公益慈善研究院,捐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架構協定儀式暨“故宮香港文化交流基地”啟動儀式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公益慈善研究院将資助約3.71億元人民币,支援故宮開展“萬方傳播中華文明及文化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該計劃涉及的一個重要項目是對故宮内廷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進行修繕。

啟動儀式上,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主任趙鵬以“建築保護與傳承利用”為演講題目,彙報了古建保護項目團隊對于紫禁城承乾宮已完成的文保任務和接下來如何加強合理利用的工作計劃。

故宮承乾宮将于2027年修繕和改造完成

承乾宮将于2027年修繕和改造完成

據介紹,承乾宮位于紫禁城中軸的東側,該區為典型的兩進院,總計12座建築。院落南北長約50米,近乎一座正方形,最大的正殿的建築室内面積是222平方米,最小的耳房是28.5平方米。

承乾宮始建于1420年,原名永甯宮,在明代,鮮有修繕的記載。明末崇祯五年,更名為承乾宮。康熙36年,即1697年,重建承乾宮,這一年非常關鍵。“今天所見到的承乾宮現狀,應該基本是康熙36年重建後的樣子,如果這次修繕和改造完成是在2027年,将正好是其重建後的330年。”趙鵬說道。

在明清兩代,承乾宮的主人比較被人所熟知的是順治皇帝最寵愛的妃子董鄂妃,以及鹹豐皇帝的母親。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一直作為展廳使用,曾被作為曆代曆史館、陶瓷館和青銅器展館。

“新中國成立後,對于承乾宮進一步加大了修繕力度。尤其是1973年的維修和改造工程,但同時也改變很多當時的樣子,包括後檐牆體和門窗的改變,今天看到承乾宮的樣式就是1973年改造後的結果。”趙鵬表示,此後的50年間,承乾宮也在不斷保養,2019年是最近一次全面保養,但基本隻涉及建築的外立面,不涉及室内。

故宮承乾宮将于2027年修繕和改造完成

承乾宮鸾鳳軟天花是紫禁城的孤例

承乾宮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價值載體值得古建保護團隊重點關注?趙鵬稱,承乾宮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正殿的鸾鳳軟天花彩畫。紫禁城内主要有軟硬兩類天花,軟天花亦稱海墁天花,以紙或絹托裱的彩畫紋飾裱糊于白樘箅子(頂棚)底紙上,軟天花不足硬天花的五分之一,且主要集中在東西六宮。

“目前尚未發現有明代完整軟天花留存,僅有承乾宮與永壽宮完整保留清初軟天花,是紫禁城留存年代最久的軟天花。而永壽宮的天花是升降龍樣式,承乾宮的鸾鳳軟天花是紫禁城的孤例,價值極高。”趙鵬表示,這些珍貴的文物就在承乾宮正殿的明間和次間,兩側梢間風格迥異的天花是1929年繪制的。從藝術品角度看,鸾鳳軟天花畫風精細,惟妙惟肖。眼白處甚至有退暈的手法。整體構圖飽滿,比例恰當。圓心的直徑長度是整個方形枝條外沿的一半。

除了表面樣式,還有那些值得深挖的工藝?随着這幾個月的深入研究,古建保護團隊不斷解密。首先從天花的背面,即頂棚上的構造做法看,簡單的葦席可以擋土,對整個天花的結構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看起來很薄的天花,顔料下面含一層絹,八層紙,且包括皮紙、苎麻紙和竹紙三種類型。“這是每個組團的張貼與壓錠組合方式,我們把每一個釘子都詳細做了記錄。”趙鵬指着PPT課件相應内容說道。

他還透露,古建保護團隊現場勘察結合剖面顯微分析,判斷出軟天花繪制工藝做法的結果。為後期的工藝複原奠定了科學認知的基礎。“因為是孤例,是以流程的科學性就非常重要,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是我們對待軟天花的态度。”

故宮承乾宮将于2027年修繕和改造完成

繪制病害統計圖表調查研究

那麼如何確定軟天花延年益壽?趙鵬稱首先需要做病害調查,為此團隊繪制了病害統計的圖表,開展實驗室的實驗,進行不同措施的對比研究。然後制定一套計劃,并充分考慮到修複後的價值展示,将和故宮的展覽部及相關業務部門同仁共同探讨。

“關于承乾宮的保護,我們分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逐漸完善方案。另一條腿是對傳統且有把握的做法,高效完成工作。目前已經制定完成承乾宮土木部分的保護方案,由古建部送出給工程管理處,準備召開專家論證會。”趙鵬如是說,而接下來的工作還很艱巨,一定盡全力實作既定目标,按照承諾的時間表保質保量地完成計劃。參照國際标準,打造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

(作者 張恩傑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