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作者:熱情的金桔A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1941年11月14日,日本轟炸的重慶建築物和城市街道。

1.戰時經濟體制

①1938年10月,廣州和武漢陷落。1937年10月29日國民政府決定西遷重慶,到武漢會戰結束,各中央機關已陸續遷渝到位。從此,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北、西南成了抗日戰争的大後方。國民政府釋出政策法令,将平時的經濟體制向戰時的經濟體制轉軌,最先是對金融、貿易,然後是對物價、物資、廠礦、交通等實行日益嚴厲的經濟統制,到1938年年底,日寇占有了中國土地的1/3,工業生産能力的92%,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已淪于敵手,加之戰争消耗極大,為支援抗日戰争,國民政府采取這些措施是必要的,對支援抗戰也起到了作用。

②向支援中國抗戰的國家借款。

最先積極支援中國抗戰的是蘇聯,斯大林害怕被法西斯東西夾擊,希望中國拖住日本,是以,蔣介石寫信給斯大林求援,斯大林馬上答應,武器免費送到中蘇邊境,有三次貸款,利率低,很快到位,但同日本簽訂中立條約後,不再積極。美國接替蘇聯,在相持階段支援中國抗戰,非常積極,國軍美化,也是希望中國拖住日軍,減輕太平洋戰場壓力。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③控制金融。首先防止擠兌,1938年3月華北聯合準備銀行成立,陰謀以僞币換取法币套取外彙,搞垮國民政府的金融。國民政府下令,各銀行需用外彙由中央銀行核定。外資銀行不理,于是有了黑市牌價,法币半年時間就由1先令2便士跌至8便士,法币貶值加速。1942年,國民政府向美國借款5億美元,于是,放棄法币與英鎊的聯系而與美元挂鈎,1美元等于20元法币。

④通貨膨脹。1939年是分水嶺,惡性通貨膨脹開始。曆年軍費開支是,1937年13.88億元,1938年6.98億元,1939年16.11億元,1940年39. 12億元,1941年66.17億元,1942年152.16億元,1943年429.43億,1944年1310.81億元,1945年10601.96億元。巨大軍費開支造成财政赤字。貨币發行數量增長加快,以1937年為100的話,1940年是560,1943年是5357,1945年是28289,一進制法币隻相當于戰前3厘錢了。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哈裡森·福爾曼拍攝被日軍炸毀的建築物廢墟。1942年

⑤統制工業。1937年10月29日,軍事委員會釋出關于建立農礦工商獨占組織的訓令,在軍委會内設立農産、工礦、貿易調整委員會。1938年10月6日修正公布的’‘非常時期農礦工商管理條例”是另一個統制工業的重要檔案,條例規定47種主要農礦工業産品為非常時期由經濟部管理的物資。1938年3月,成立經濟部,電氣、礦業、鐵路、重工業、輕工業、國營工礦業統歸經濟部統制。

為解決液體燃料自給問題,着手生産動力酒精。1938年9月,在内江的四川酒精廠建成投産。1940年2月,資中酒精廠也建成投産。抗戰期間,先後設立了9家酒精廠,1939年年産酒精28萬加侖。1944年近300萬加侖、1945年增至400萬加侖。

⑥企業内遷。當時,工業絕大部分集中于沿海地區。據抗戰前夕1937年國民政府實業部工廠登記統計,合乎工廠法規定标準即有動力或勞工30名以上的工廠總數3935家中,分布于冀、魯、蘇、浙、閩、粵六省及天津、威海衛、青島、上海四市者達2998家,占總數的76%,而居于長江下遊三角洲地帶蘇、浙、滬三省市者達2336家,占總數的56%。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1937年9月,上海内遷各廠器材陸續運抵武漢,武漢成為遷移新中心,相繼有42家内遷的機器廠在武漢複工,生産出大批手榴彈、迫擊炮彈、地雷、水雷及其它軍用器材,既解決了部分經濟困難,又支援了抗戰。迄1938年3月,日寇已相繼占領南京、安慶、九江,溯江西進,武漢已瀕臨會戰前夕。到6月武漢會戰将起時,内遷的重心已轉移至重慶。宜昌成了中轉站。還有一部分則遷往湘、陝、滇等地。10月25日武漢三鎮陷落之前,上海内遷的66家機器廠以及武漢本地的工廠都已撤退。到1940年宜昌陷落時,第二次内遷告一段落。

據國民政府經濟部1943年的統計,從1938年到1942年底,由上海、青島、武漢等地遷往四川、湖南、陝西、廣西、雲南等省的民營工廠共計639家,機器裝置12萬噸,技術勞工12000多名。

有些廠本來沒有列入内遷名單,也主動申請内遷,1937年8月5日上海大鑫鋼鐵廠在給資源委員會的報告中,在指出本廠已能生産火車所需之鋼鐵材料、坦克車配件、飛機炸彈鋼殼後,提出:“在此最後關頭,深願全廠已經訓練之職工與齊全之裝置為國家效力,擔任運輸機械方面鋼鐵材之供給”。“寇深時危,敬請鈞會迅賜示導,使民間實力得以保全,長期抗戰得以達到最後勝利之的”。“為國家效力”,為“長期抗戰”效力,這反映了許多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民族企業的共同心聲。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⑦創辦國企,支撐抗戰。

資源委員會的企業活動增強了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物質力量。資委會所屬企業都是需要資金數額大,風險大、資金周轉速度緩慢又很難盈利的企業,但它們的産品卻是為支援抗日戰争所必不可少的。資委會的戰時企業活動同後方其他工業企業一樣,是“對于日寇摧毀工業最好的答複,也是大陸支援抗戰最有力的武器”。資委會戰時的企業活動對改變舊中國工業布局和工業部門結構嚴重不合理的狀況有一定的作用。

抗戰前,冶煉、機器、化學、建築材料等重工業行業的資本額,僅占中國工業資本的20%,紡織和食品這兩個生活資料行業的資本額卻占到53%,輕工業獲得畸形發展,尤其是棉紡、面粉、卷煙業。抗日戰争時期,冶煉、機器、五金、化學工業等的資本額在資本總額中占到57%。紡織、食品業的資本額下降到22%,中國頭一次建立了帶有獨立性的工業。這種變化的取得,與資委會的企業活動是分不開的。資委會的戰時企業活動還培養了一批近代工業發展所需的科學技術及管理人才。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⑧專賣政策。為了增加财政收入,為了控制物資,并力圖通過控制物資來平抑物價,國民政府于1942年舉辦鹽、糖、煙類和火柴的專賣。

董必武說,“财政部為了增稅,搞專賣,行統制,每一種商品被專賣了,價格就随之增高,市場上公開買不到,黑市到處流行。結果隻便利了一群貪官污吏與A錢勾結囤積居奇的奸商,而國家和人民兩方都困憊的不得了。”

火柴專賣後,價格從每小盒2元漲至8元,後來到20餘元。專賣品帶動一般物價不斷上漲。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⑨統購統銷政策。統購統銷政策是以戰時物資管制形式出現的一種财政措施。統購統銷物資分為外銷商品和日用必需品兩大類。外銷商品中的茶葉、桐油、豬鬃、生絲、羊毛的統購統銷由财政部的貿易委員會負責,鎢、銻、錫、汞等礦産品的統購統銷由資源委員會主辦。

花紗布管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本局在1941-1942年總共隻收購34.5萬市擔棉花,1943年實行棉花統購後,1943-1945年,共收購棉花125萬擔,購換機紗223千件,購換土紗86.9千市擔,購換棉布5117千匹,收購土布2020千匹。花紗布管制對于保證軍需有一定作用例如,在豫南、鄂北一帶的第五戰區就是采購當地土布解決軍衣問題的。

政府壓低收購價,擡高出售官價,黑市價更高,政府是賺了不少錢,但老百姓受剝削更重,達官貴人囤積居奇,賺了很多錢。

⑩田賦改征實物。因為貨币貶值、農民手中沒錢,1941年行政院指令改征實物。層層加碼,有200多種名目。後來有征借,就是1943年征的稅用完了,征1944年、1945年的。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修路的民工

2.官僚資本膨脹

①建立新工廠。國民政府在後方建立了不少工廠,我僅舉兩例。

1】大渡口鋼鐵廠。1938年3月,資源委員會和軍政部兵工署合組鋼鐵廠遷建委員會,負責拆遷漢陽鋼鐵廠、大冶鐵廠、六河溝鐵廠和上海鋼鐵廠裝置。同年9月,在重慶以南建大渡口鋼鐵廠,1940年5月,20噸煉鐵爐首先開爐出鐵,1941-1942年,100噸煉鐵爐和各種鋼材生産裝置也先後投産。此外,還建立了5家鋼鐵企業,自1938-1945年,資委會共産生鐵76331噸,占後方産鐵量15%,生産鋼料24077噸占後方51%。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重鋼原址

2】中央機器廠。抗戰期間,資委會共辦了5家電器廠,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機器廠。此廠原拟設湘潭,1938年2月決定遷昆明,1939年9月投産。大後方有機器廠903家,這是惟一的一家全能廠。它生産過兩套2000千瓦電站成套裝置,這是當時國内制造的最大的發電機,開中國電站成套裝置生産的先例;生産過各種規格、型号的原動機、起重裝置、車輛器材、車床、銑床、鑽床、印刷機械、紡織機械等等。數量雖然有限,但技術和品質在後方是最高的。中央機器廠為許多同行企業提供了裝備。資委會的機械工業對于後方機電工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1938年内遷的中央機器廠一個工廠中的房間(現昆明機床廠)

②滲透。國民政府、官僚資本家們特别是孔、宋兩系的官僚資本家們,竭力利用政權的力量,利用經濟優勢,特别是利用他們控制的國家銀行,來侵入民營企業,擴人勢力範圍,這是抗戰期間一個突出的現象。

中國電力制鋼廠是由經濟部、雲南省政府與商人合辦的;中央造紙廠原名龍章造紙廠,“八一三”事變後,由滬遷川,1941年中央信托局以1100萬元接辦後,改名中央造紙廠;明良煤礦是雲南最大的煤礦,1939年由資源委員會加入資本,改組為官商合辦,後又購買商股,改為純粹國營。滇北銅礦則是1939年資委會與雲南省政府合辦的。

1940年,劉鴻生創辦中國毛紡織廠于四川巴縣,三番五次向國民政府請求貸款,雖然答應了,但規定以國貨銀行為主的官僚資本集團有優先投資權,董事長由官僚資本集團的代表宋子良擔任,劉鴻生任總經理,并規定财政權由官僚資本集團的代表掌握。劉說:“在上海我是大老闆,到重慶變成了小夥計。”1940年5月,劉鴻生在長壽縣籌辦的中國火柴原料公司要求向财政部借款200萬元,财政部卻堅持要加入官股。1941年4月股東臨時會被迫接受官股100萬元,加上私股100萬元,共200萬元。官股董事取得控制權,公司也變更登記為“特種公司。

抗戰期間,後方最大的企業是官商合辦的中國興業公司。此公司的前身是1934年重慶工商界巨頭合資創辦的華西興業公司。1938年,華西經理胡子昂向國民政府要求貸款,孔祥熙不同意貸款,卻乘機提出改組的意見,華西創辦人走投無路,隻得改組成立中國興業公司。1939年7月中國興業公司成立時,官股已占到資本總額的81%,孔還不滿足,到1943年,這個比重已提高到了95%。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3.大後方經濟

①外貿。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日軍不僅封閉了越南出口,而且封閉了滇緬公路,對外貿易幾乎停滞。隻有駝峰航線可以運入一點軍火,運出一點高價值土特産。

但貿易委員會是有成績的,1937年,國民政府統制的主要出口商品鎢砂、銻、錫、桐油、茶葉、豬鬃、絲、羊毛輸往蘇、美值1063萬美元,1938年2481萬美元,1939年1139萬美元,1940年1303萬美元,1941年3714萬美元,1942年政府統制的礦産品出口值1628萬美元,1943年2131萬美元,1944年1459萬美元1045年(1一8月)789萬美元。這些商品的出口維護了中國還債的信用,使中國不用外彙而能獲得軍品,對于維持戰鬥力,安定金融,均有幫助。

②交通。武漢失守後,重慶國民政府隻掌握11400公裡鐵路的2300公裡,輪船67萬噸損失50萬噸。西南交通閉塞,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鐵道部并入交通部,重點放在國際交通上,保證戰争物資運進來。

1】滇緬公路。1937年底,國民政府動員15萬民工修築從昆明到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全長1146公裡,中國境内長959公裡,其中昆明至下關的411公裡,早已在35年修通。從下關至與緬甸交界的畹町為止的一段,長548公裡,沿線要跨過漾鼻江、瀾滄江、怒江,要經過橫斷山脈,崇山峻嶺。經過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和15萬民工的艱苦奮一年,終于于1938年11月全線如期通車。在1940年6月日寇切斷滇越路之後,此路成了西南國際運輸的唯一通道,至42年4月止,共運送物資45萬多噸。

2】史迪威公路。1942年4月,日軍攻占緬甸,滇緬路被切斷。國民政府決定與英、美合作,修築從印度阿薩姆的雷多,經緬甸的密支那到雲南保山與滇緬公路銜接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1942年12月開工,此路所經地形複雜,氣候惡劣,荒無人煙、條件極為艱苦。經過中、緬、印民工和中、美官兵的艱苦勞動,于1945年1月完成,全線長1072公裡。此路在修築過程中就對支援緬北、滇西的反攻發揮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3】西南公路網。抗戰期間交通建設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國民政府采取改善舊路與興建新路并舉,而以改善舊路為主的方針,建成了以貴陽為中心的西南公路交通網。

先後不同程度獲得改善的舊路有:貴陽一衡陽、貴陽一常德一長沙、重慶一綦江一黔江一沅陵一長沙、重慶一成都、重慶一貴陽一昆明等公路。其中重慶一貴陽一昆明一線縱貫雲、貴、川三省,既溝通了國民政府所在地重慶與西南諸省政治經濟中心的聯系,又接通了西南腹地與國際交通線的聯系,是最重要、最繁忙的幹線。川陝公路(西安一寶雞一漢中一廣元中11936年6月已基本完成)則是連接配接西南-西北的主要交通幹線。建立公路以幹線的輔助線、連接配接線為主,如作為重慶一貴陽一昆明線的輔助線的滇南線(樂山一西昌一會理一祥雲)、川滇東路(昆明一畢節一隆昌)、内樂線(内江-樂山)則是橫貫川中區及成渝、樂南兩線的連接配接線。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4】水運。抗日戰争時期,四川、湖南、廣西的内河航運取得廠較大的發展。

1938年3月,國民政府提出’“水道運輸需費較廉,西南各省水道,多可利用,亦應積極疏導、多備船隻,為有組織之管理,以補公路鐵路運輸之不足”。國民政府在改進河道航行條件方面做過一些工作,如對金沙江、涪江、嘉陵江、川江、湘江、資江、沅江等的河道進行了疏浚、炸礁石、築纖道、安航标、建絞灘站,新辟輪船航線5227公裡,達12968公裡。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5】驿運。驿運是大陸傳統的運輸制度,抗戰以前,這種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驿運仍在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抗戰開始後,鐵路淪陷,海口封鎖,1938年10月全國水陸會議決定:’‘利用全國人力畜力之運輸,以補機械之不足”。交通部在重慶設立馱運管理所,辦理馱運。

叙(府,今宜賓)昆(明)線,是川滇之間的傳統馬幫交通線,1939年4月開通,這是抗戰期間開通的第一條驿運線,大量棉紗、匹頭、茶葉、小百貨、汽油、柴油、銅餅、炸藥等經此線運到叙府,同時有不少出口物資經此線運到昆明。這一年還開辟了桂黔(柳州至二合)、川黔(重慶經貴陽至六寨)、川陝(廣元至寶雞)、川康滇(樂山至西昌、康定)、滬(州)昆(明)線。都設立若幹大站、若幹小站,沿途都有食宿站。參與驿運的人員可獲得一定的收入,每噸公裡運價為36元,背夫一人背30公斤走一站30公裡可得運費3.24元。國際驿運基本沿着滇緬公路行進,因為汽車往往有車無油,半路抛錨,人力畜力運送了2萬噸以上兵工物資和出口物質。國内驿運運送物質,以1940年為例,總量達12842萬噸,而汽車總量隻有35萬噸。

③發展條件。外資競争減輕,軍需增加,高利潤刺激,主要是通貨膨脹,工業品價格上升,農産品出口停滞,原料便宜。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其特點是規模小資本少、重工業多、官僚資本超過民營。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④衰落。1942年是民營工業設廠的頂峰,達到1077家,43年降到977家,到1944年降為533家。新設廠的平均資本(折成戰前币值),1940年為6萬元,1941年為2.9萬元,44年降為4000元。民營工業歇業倒閉的消息,在報紙上時有所聞,重慶工廠本有871個,1943年停工減産者達270餘廠。

原因主要是惡性通貨膨脹、統制政策的影響、官僚資本侵蝕、捐稅過多。

⑤民生公司的發展。

退入川江的招商局、三北公司船比較大,吃水深,不适合川江航行。民生公司大都是小船,吃水淺,适合川江航行,迎來了它的發展。當時它有46艘船,19700噸,後增加到116艘3萬噸。但是,它的零件、油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日本封鎖沿海之後,這方面就特别困難。孔祥熙、宋子文都想插手,盧作孚頂住壓力,堅持自辦。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1937-1945年,共運送川軍壯丁270萬人出川,軍火30萬噸、大量軍糧、食鹽出川抗戰,運送入川物質近20萬噸,遷都的大量人員、物質,從上海南京轉運到武漢,又轉運到宜昌,再轉運到重慶,遷到重慶的31所大學,大部分是民生公司運送的。整個抗戰期間,民生公司犧牲110人,損失大小船隻69艘,損失财産2億元。經常是邊損失,邊購買、修複、打撈,船舶修理的民生機器廠聘用了大批流亡到四川的技師,自己設計制造船舶幾十艘,獲得很大發展。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盧作孚

4.日統區的經濟掠奪

①東北殖民地經濟。

1】實行滿洲國統制經濟體制。由關東軍控制,以日本資本為核心,建立所謂“東亞共榮圈經濟新秩序”。

2】軍費。軍費。太平洋戰争爆發前由國内支付,爆發後由滿洲國籌辦。1942年13.4億元,1943年17.9億元,1944年20億元,1945年39億元。收入來源(千元)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3】物價。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4】金融。劫收國民政府銀行,成立滿洲興業銀行,發行僞币,強制居民儲蓄。

5】掠奪交通。掠奪東北原有6300公裡鐵路,建立36條5200公裡,滿足侵略戰争需要,運輸東北礦産、土特産賣給西方。

6】掠奪礦業。1934年成立滿洲炭礦、石油、采金股份公司,次年成立滿洲礦業開發股份公司。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日本缺石油,又收到西方制裁,于是,利用東北頁岩油冶煉,撫順礦藏頁岩油55億噸,日本開設煉油廠,年産15萬噸。其次是煤制油,東北煤礦藏豐富,日本利用德國裝置,建立煤炭液化廠。東北鐵礦多,1933年日本建立鞍山制鐵所,目标是年産330萬噸生鐵、鋼錠283萬噸、鋼材135萬噸、鐵礦1039萬噸。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7】掠奪工業。東北民營公司日本人占據97%。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8】掠奪勞動力。滿洲國所謂外國勞工,實際上是華北勞工,每年80-150人。特殊勞工,就是日軍抓獲的戰俘6千多人。滿洲國的攤牌勞工,每年60萬人左右。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9】掠奪土地。甲午戰争之前日本就開始大量向東北移民,日俄戰争後提出了50萬人的移民目标,株式會社提供足夠的土地。九一八後,武裝移民、集合移民出現,百萬戶移民計劃出台。土地來源一個是壓低價格購買,一個是開荒。具體做法是征用東北中國人開荒,日本人所有耕種。實際移民32萬人左右,占地228萬多公頃。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日軍征召勞工搬運物資

10】掠奪農産品。以很低的價格收購大豆、小麥、高粱等。1939年開始強制征購農産品。

11】統制外貿。

12】鴉片專賣。熱河建成日本管理的鴉片生産基地,擴充到東北,年均8000頃左右。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日軍在清點采購的物資

②關内殖民地經濟

1】機構。占領華北華中後,日本成立興亞院、華北開發公司、華中振興公司等機構。

中興公司成立于1935年,完全由滿鐵出資,是“國策機關”,所謂“結成日滿華經濟勢力圈及促進日華經濟提攜”。跟随日軍,接管煤炭、電力、鐵、化學工業等。淪陷區208家軍管企業,61家委托中興公司管理,接管的煤礦,次年即恢複生産。1938年11月成立華北開發公司、華中振興公司,中興公司華北業務轉入華北開發公司之下,華中業務轉入華中振興公司之下。

2】特點。七七事變之後叫平面開發;歐戰爆發之後改為重點開發,掠奪重要資源鹽、棉花、煤、鐵;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後拼湊日元集團;1944年後改為超重點經營。提出工業日本、農業中國的殖民政策。

3】計劃。計劃是“适地适業主義”,1940年11月出台《日滿華經濟建設綱要》,日本發展兵器工業、精密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僞滿洲國重點發展礦業和電力工業,僞國民政府發展礦業、鹽業、纖維工業、雜品工業,所謂纖維工業就是棉花種植及其初步加工、養羊業及其初步加工,也就是中國殖民地經濟為日本工業服務。

4】掠奪金融業。首先是劫收銀行及其現金、金銀等,其次是印制法币搞亂國民政府金融,其三是發行軍用票、僞币。日本主導成立有蒙疆銀行-同和實業銀行、中國聯合準備銀行、華興商業銀行、中央儲備銀行等銀行,與國民政府、中共進行貨币戰。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5】掠奪礦業。日本的“華北經濟工作”計劃重點是煤炭,其次是棉花、羊毛、鐵、皮革等。有軍管、委托經營、合辦、租賃、收買五種形式。

日本各大财閥,特别是滿鐵、三井、三菱大财閥為控制華北煤礦展開激烈的争奪,為緩和沖突,1940年2月,日本将華北各地煤礦劃分為7個地區,實行“一業數社主義”。煤炭業劃區經營的基本情況為:大同地區,滿鐵壟斷;膠濟地區,滿鐵子公司山東礦業壟斷;中興地區,三井礦山壟斷;大汶口地區,三菱礦業壟斷;太原地區,大倉礦業壟斷;井陉地區,貝島炭礦壟斷;磁縣地區,明治礦業壟斷。所有這些礦區,都有華北開發公司的投資。

英國人控制的開灤煤礦,日本1933年制造冀東非武裝區,控制北甯鐵路、秦皇島港,1936年迫使英方聘用日本人擔任秦皇島港務顧,聘用日本滿鐵職員擔任開灤煤礦總經理顧問,進而使這一華北最大的煤炭基地,隻能按日本人的計劃擴大開采、銷售及向“日元集團”輸出。1941年1月8日太平洋戰争爆發當天,就被華北派遣軍接收“軍理”。這樣,到1941年底,日本人完成了對華北主要煤礦的控制。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華中振興公司跟随日軍,劫收華中的鐵道、電氣、通訊等,1939年将淮南煤礦和大通煤礦合并成淮南煤礦股份有限公司。華中鐵礦比較多,日本成立大冶鐵礦所,當塗鐵礦、桃沖鐵礦等鐵礦,全部運往日本。華中的高爐,隻能用品質較差的煤冶煉品質較差的鐵礦石。

日本本土本來可以産鹽,但是為了節約日本土地,在中國淪陷區沿海開辟65萬畝多鹽田曬鹽,全部運往日本。1937年98萬噸,1938年113萬噸,1940年128萬噸,1941年147萬噸,1943年168萬噸……造成中國市場缺鹽,價格很高。

6】掠奪企業。戰前有華商紗廠90家,61家在淪陷區,日寇掠奪54家。

申新八廠是榮家裝置最新的一個廠,産品可與日紗匹敵。日機濫炸掃射之後,豐田紗廠派日本浪人将126台精紡機再用重磅榔頭逐台敲擊。日寇獲悉申新三廠曾為抗戰将士制造軍布軍服,恨之入骨,用硫磺火藥和柴油焚燒該廠,全部被毀。

為了支援汪精衛僞國民政府,日軍宣稱軍管企業歸還中國,但要繳納保管費、修理費,接受中日合辦。榮德生甯可毀滅搬空,堅決不與日本合作,八廠名義上歸還了,但仍被豐田紗廠霸占,直到日寇投降。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7】掠奪交通。滿鐵設立華北事務局,掌管華北鐵路。内部争鬥的結果,1939年設立華北交通公司,包括鐵路、公路、水路。

8】掠奪農産品。重點是棉花,低價強購。其次是糧食,統制米谷。掃蕩政策、三光政策,造成衰敗。

9】貿易。隻有美國有能力向淪陷區提供棉花、煙葉、化學品等。太平洋戰争爆發後,貿易額急劇下降。淪陷區對日本的貿易都是大幅出超的,原因是淪陷區外彙被劫奪幹淨,日本限制商品輸往中國,要輸出到其它國家賺取外彙。

抗日戰争時期的經濟(1937-1945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