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作者:热情的金桔A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1941年11月14日,日本轰炸的重庆建筑物和城市街道。

1.战时经济体制

①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陷落。1937年10月29日国民政府决定西迁重庆,到武汉会战结束,各中央机关已陆续迁渝到位。从此,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北、西南成了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国民政府发布政策法令,将平时的经济体制向战时的经济体制转轨,最先是对金融、贸易,然后是对物价、物资、厂矿、交通等实行日益严厉的经济统制,到1938年年底,日寇占有了中国土地的1/3,工业生产能力的92%,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已沦于敌手,加之战争消耗极大,为支持抗日战争,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对支持抗战也起到了作用。

②向支持中国抗战的国家借款。

最先积极支持中国抗战的是苏联,斯大林害怕被法西斯东西夹击,希望中国拖住日本,所以,蒋介石写信给斯大林求援,斯大林马上答应,武器免费送到中苏边境,有三次贷款,利率低,很快到位,但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后,不再积极。美国接替苏联,在相持阶段支持中国抗战,非常积极,国军美化,也是希望中国拖住日军,减轻太平洋战场压力。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③控制金融。首先防止挤兑,1938年3月华北联合准备银行成立,阴谋以伪币换取法币套取外汇,搞垮国民政府的金融。国民政府下令,各银行需用外汇由中央银行核定。外资银行不理,于是有了黑市牌价,法币半年时间就由1先令2便士跌至8便士,法币贬值加速。1942年,国民政府向美国借款5亿美元,于是,放弃法币与英镑的联系而与美元挂钩,1美元等于20元法币。

④通货膨胀。1939年是分水岭,恶性通货膨胀开始。历年军费开支是,1937年13.88亿元,1938年6.98亿元,1939年16.11亿元,1940年39. 12亿元,1941年66.17亿元,1942年152.16亿元,1943年429.43亿,1944年1310.81亿元,1945年10601.96亿元。巨大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货币发行数量增长加快,以1937年为100的话,1940年是560,1943年是5357,1945年是28289,一元法币只相当于战前3厘钱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哈里森·福尔曼拍摄被日军炸毁的建筑物废墟。1942年

⑤统制工业。1937年10月29日,军事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农矿工商独占组织的训令,在军委会内设立农产、工矿、贸易调整委员会。1938年10月6日修正公布的’‘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是另一个统制工业的重要文件,条例规定47种主要农矿工业产品为非常时期由经济部管理的物资。1938年3月,成立经济部,电气、矿业、铁路、重工业、轻工业、国营工矿业统归经济部统制。

为解决液体燃料自给问题,着手生产动力酒精。1938年9月,在内江的四川酒精厂建成投产。1940年2月,资中酒精厂也建成投产。抗战期间,先后设立了9家酒精厂,1939年年产酒精28万加仑。1944年近300万加仑、1945年增至400万加仑。

⑥企业内迁。当时,工业绝大部分集中于沿海地区。据抗战前夕1937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工厂登记统计,合乎工厂法规定标准即有动力或工人30名以上的工厂总数3935家中,分布于冀、鲁、苏、浙、闽、粤六省及天津、威海卫、青岛、上海四市者达2998家,占总数的76%,而居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苏、浙、沪三省市者达2336家,占总数的56%。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1937年9月,上海内迁各厂器材陆续运抵武汉,武汉成为迁移新中心,相继有42家内迁的机器厂在武汉复工,生产出大批手榴弹、迫击炮弹、地雷、水雷及其它军用器材,既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又支援了抗战。迄1938年3月,日寇已相继占领南京、安庆、九江,溯江西进,武汉已濒临会战前夕。到6月武汉会战将起时,内迁的重心已转移至重庆。宜昌成了中转站。还有一部分则迁往湘、陕、滇等地。10月25日武汉三镇陷落之前,上海内迁的66家机器厂以及武汉本地的工厂都已撤退。到1940年宜昌陷落时,第二次内迁告一段落。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3年的统计,从1938年到1942年底,由上海、青岛、武汉等地迁往四川、湖南、陕西、广西、云南等省的民营工厂共计639家,机器设备12万吨,技术工人12000多名。

有些厂本来没有列入内迁名单,也主动申请内迁,1937年8月5日上海大鑫钢铁厂在给资源委员会的报告中,在指出本厂已能生产火车所需之钢铁材料、坦克车配件、飞机炸弹钢壳后,提出:“在此最后关头,深愿全厂已经训练之职工与齐全之设备为国家效力,担任运输机械方面钢铁材之供给”。“寇深时危,敬请钧会迅赐示导,使民间实力得以保全,长期抗战得以达到最后胜利之的”。“为国家效力”,为“长期抗战”效力,这反映了许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民族企业的共同心声。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⑦创办国企,支撑抗战。

资源委员会的企业活动增强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物质力量。资委会所属企业都是需要资金数额大,风险大、资金周转速度缓慢又很难盈利的企业,但它们的产品却是为支持抗日战争所必不可少的。资委会的战时企业活动同后方其他工业企业一样,是“对于日寇摧毁工业最好的答复,也是大陆支持抗战最有力的武器”。资委会战时的企业活动对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和工业部门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抗战前,冶炼、机器、化学、建筑材料等重工业行业的资本额,仅占中国工业资本的20%,纺织和食品这两个生活资料行业的资本额却占到53%,轻工业获得畸形发展,尤其是棉纺、面粉、卷烟业。抗日战争时期,冶炼、机器、五金、化学工业等的资本额在资本总额中占到57%。纺织、食品业的资本额下降到22%,中国头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这种变化的取得,与资委会的企业活动是分不开的。资委会的战时企业活动还培养了一批近代工业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及管理人才。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⑧专卖政策。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为了控制物资,并力图通过控制物资来平抑物价,国民政府于1942年举办盐、糖、烟类和火柴的专卖。

董必武说,“财政部为了增税,搞专卖,行统制,每一种商品被专卖了,价格就随之增高,市场上公开买不到,黑市到处流行。结果只便利了一群贪官污吏与贪污勾结囤积居奇的奸商,而国家和人民两方都困惫的不得了。”

火柴专卖后,价格从每小盒2元涨至8元,后来到20余元。专卖品带动一般物价不断上涨。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⑨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政策是以战时物资管制形式出现的一种财政措施。统购统销物资分为外销商品和日用必需品两大类。外销商品中的茶叶、桐油、猪鬃、生丝、羊毛的统购统销由财政部的贸易委员会负责,钨、锑、锡、汞等矿产品的统购统销由资源委员会主办。

花纱布管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本局在1941-1942年总共只收购34.5万市担棉花,1943年实行棉花统购后,1943-1945年,共收购棉花125万担,购换机纱223千件,购换土纱86.9千市担,购换棉布5117千匹,收购土布2020千匹。花纱布管制对于保证军需有一定作用例如,在豫南、鄂北一带的第五战区就是采购当地土布解决军衣问题的。

政府压低收购价,抬高出售官价,黑市价更高,政府是赚了不少钱,但老百姓受剥削更重,达官贵人囤积居奇,赚了很多钱。

⑩田赋改征实物。因为货币贬值、农民手中没钱,1941年行政院命令改征实物。层层加码,有200多种名目。后来有征借,就是1943年征的税用完了,征1944年、1945年的。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修路的民工

2.官僚资本膨胀

①建立新工厂。国民政府在后方建立了不少工厂,我仅举两例。

1】大渡口钢铁厂。1938年3月,资源委员会和军政部兵工署合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负责拆迁汉阳钢铁厂、大冶铁厂、六河沟铁厂和上海钢铁厂设备。同年9月,在重庆以南建大渡口钢铁厂,1940年5月,20吨炼铁炉首先开炉出铁,1941-1942年,100吨炼铁炉和各种钢材生产设备也先后投产。此外,还建立了5家钢铁企业,自1938-1945年,资委会共产生铁76331吨,占后方产铁量15%,生产钢料24077吨占后方51%。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重钢原址

2】中央机器厂。抗战期间,资委会共办了5家电器厂,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央机器厂。此厂原拟设湘潭,1938年2月决定迁昆明,1939年9月投产。大后方有机器厂903家,这是惟一的一家全能厂。它生产过两套2000千瓦电站成套设备,这是当时国内制造的最大的发电机,开中国电站成套设备生产的先例;生产过各种规格、型号的原动机、起重设备、车辆器材、车床、铣床、钻床、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等等。数量虽然有限,但技术和质量在后方是最高的。中央机器厂为许多同行企业提供了装备。资委会的机械工业对于后方机电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1938年内迁的中央机器厂一个车间(现昆明机床厂)

②渗透。国民政府、官僚资本家们特别是孔、宋两系的官僚资本家们,竭力利用政权的力量,利用经济优势,特别是利用他们控制的国家银行,来侵入民营企业,扩人势力范围,这是抗战期间一个突出的现象。

中国电力制钢厂是由经济部、云南省政府与商人合办的;中央造纸厂原名龙章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由沪迁川,1941年中央信托局以1100万元接办后,改名中央造纸厂;明良煤矿是云南最大的煤矿,1939年由资源委员会加入资本,改组为官商合办,后又购买商股,改为纯粹国营。滇北铜矿则是1939年资委会与云南省政府合办的。

1940年,刘鸿生创办中国毛纺织厂于四川巴县,三番五次向国民政府请求贷款,虽然答应了,但规定以国货银行为主的官僚资本集团有优先投资权,董事长由官僚资本集团的代表宋子良担任,刘鸿生任总经理,并规定财政权由官僚资本集团的代表掌握。刘说:“在上海我是大老板,到重庆变成了小伙计。”1940年5月,刘鸿生在长寿县筹办的中国火柴原料公司要求向财政部借款200万元,财政部却坚持要加入官股。1941年4月股东临时会被迫接受官股100万元,加上私股100万元,共200万元。官股董事取得控制权,公司也变更登记为“特种公司。

抗战期间,后方最大的企业是官商合办的中国兴业公司。此公司的前身是1934年重庆工商界巨头合资创办的华西兴业公司。1938年,华西经理胡子昂向国民政府要求贷款,孔祥熙不同意贷款,却乘机提出改组的意见,华西创办人走投无路,只得改组成立中国兴业公司。1939年7月中国兴业公司成立时,官股已占到资本总额的81%,孔还不满足,到1943年,这个比重已提高到了95%。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3.大后方经济

①外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不仅封闭了越南出口,而且封闭了滇缅公路,对外贸易几乎停滞。只有驼峰航线可以运入一点军火,运出一点高价值土特产。

但贸易委员会是有成绩的,1937年,国民政府统制的主要出口商品钨砂、锑、锡、桐油、茶叶、猪鬃、丝、羊毛输往苏、美值1063万美元,1938年2481万美元,1939年1139万美元,1940年1303万美元,1941年3714万美元,1942年政府统制的矿产品出口值1628万美元,1943年2131万美元,1944年1459万美元1045年(1一8月)789万美元。这些商品的出口维护了中国还债的信用,使中国不用外汇而能获得军品,对于维持战斗力,安定金融,均有帮助。

②交通。武汉失守后,重庆国民政府只掌握11400公里铁路的2300公里,轮船67万吨损失50万吨。西南交通闭塞,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铁道部并入交通部,重点放在国际交通上,保证战争物资运进来。

1】滇缅公路。1937年底,国民政府动员15万民工修筑从昆明到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中国境内长959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的411公里,早已在35年修通。从下关至与缅甸交界的畹町为止的一段,长548公里,沿线要跨过漾鼻江、澜沧江、怒江,要经过横断山脉,崇山峻岭。经过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15万民工的艰苦奋一年,终于于1938年11月全线如期通车。在1940年6月日寇切断滇越路之后,此路成了西南国际运输的唯一通道,至42年4月止,共运送物资45万多吨。

2】史迪威公路。1942年4月,日军攻占缅甸,滇缅路被切断。国民政府决定与英、美合作,修筑从印度阿萨姆的雷多,经缅甸的密支那到云南保山与滇缅公路衔接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1942年12月开工,此路所经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荒无人烟、条件极为艰苦。经过中、缅、印民工和中、美官兵的艰苦劳动,于1945年1月完成,全线长1072公里。此路在修筑过程中就对支持缅北、滇西的反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3】西南公路网。抗战期间交通建设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国民政府采取改善旧路与兴建新路并举,而以改善旧路为主的方针,建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西南公路交通网。

先后不同程度获得改善的旧路有:贵阳一衡阳、贵阳一常德一长沙、重庆一綦江一黔江一沅陵一长沙、重庆一成都、重庆一贵阳一昆明等公路。其中重庆一贵阳一昆明一线纵贯云、贵、川三省,既沟通了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与西南诸省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又接通了西南腹地与国际交通线的联系,是最重要、最繁忙的干线。川陕公路(西安一宝鸡一汉中一广元中11936年6月已基本完成)则是连接西南-西北的主要交通干线。新建公路以干线的辅助线、连接线为主,如作为重庆一贵阳一昆明线的辅助线的滇南线(乐山一西昌一会理一祥云)、川滇东路(昆明一毕节一隆昌)、内乐线(内江-乐山)则是横贯川中区及成渝、乐南两线的连接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4】水运。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湖南、广西的内河航运取得厂较大的发展。

1938年3月,国民政府提出’“水道运输需费较廉,西南各省水道,多可利用,亦应积极疏导、多备船只,为有组织之管理,以补公路铁路运输之不足”。国民政府在改进河道航行条件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如对金沙江、涪江、嘉陵江、川江、湘江、资江、沅江等的河道进行了疏浚、炸礁石、筑纤道、安航标、建绞滩站,新辟轮船航线5227公里,达12968公里。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5】驿运。驿运是大陆传统的运输制度,抗战以前,这种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驿运仍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战开始后,铁路沦陷,海口封锁,1938年10月全国水陆会议决定:’‘利用全国人力畜力之运输,以补机械之不足”。交通部在重庆设立驮运管理所,办理驮运。

叙(府,今宜宾)昆(明)线,是川滇之间的传统马帮交通线,1939年4月开通,这是抗战期间开通的第一条驿运线,大量棉纱、匹头、茶叶、小百货、汽油、柴油、铜饼、炸药等经此线运到叙府,同时有不少出口物资经此线运到昆明。这一年还开辟了桂黔(柳州至二合)、川黔(重庆经贵阳至六寨)、川陕(广元至宝鸡)、川康滇(乐山至西昌、康定)、沪(州)昆(明)线。都设立若干大站、若干小站,沿途都有食宿站。参与驿运的人员可获得一定的收入,每吨公里运价为36元,背夫一人背30公斤走一站30公里可得运费3.24元。国际驿运基本沿着滇缅公路行进,因为汽车往往有车无油,半路抛锚,人力畜力运送了2万吨以上兵工物资和出口物质。国内驿运运送物质,以1940年为例,总量达12842万吨,而汽车总量只有35万吨。

③发展条件。外资竞争减轻,军需增加,高利润刺激,主要是通货膨胀,工业品价格上升,农产品出口停滞,原料便宜。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其特点是规模小资本少、重工业多、官僚资本超过民营。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④衰落。1942年是民营工业设厂的顶峰,达到1077家,43年降到977家,到1944年降为533家。新设厂的平均资本(折成战前币值),1940年为6万元,1941年为2.9万元,44年降为4000元。民营工业歇业倒闭的消息,在报纸上时有所闻,重庆工厂本有871个,1943年停工减产者达270余厂。

原因主要是恶性通货膨胀、统制政策的影响、官僚资本侵蚀、捐税过多。

⑤民生公司的发展。

退入川江的招商局、三北公司船比较大,吃水深,不适合川江航行。民生公司大都是小船,吃水浅,适合川江航行,迎来了它的发展。当时它有46艘船,19700吨,后增加到116艘3万吨。但是,它的零件、油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日本封锁沿海之后,这方面就特别困难。孔祥熙、宋子文都想插手,卢作孚顶住压力,坚持自办。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1937-1945年,共运送川军壮丁270万人出川,军火30万吨、大量军粮、食盐出川抗战,运送入川物质近20万吨,迁都的大量人员、物质,从上海南京转运到武汉,又转运到宜昌,再转运到重庆,迁到重庆的31所大学,大部分是民生公司运送的。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牺牲110人,损失大小船只69艘,损失财产2亿元。经常是边损失,边购买、修复、打捞,船舶修理的民生机器厂聘用了大批流亡到四川的技师,自己设计制造船舶几十艘,获得很大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卢作孚

4.日统区的经济掠夺

①东北殖民地经济。

1】实行满洲国统制经济体制。由关东军控制,以日本资本为核心,建立所谓“东亚共荣圈经济新秩序”。

2】军费。军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国内支付,爆发后由满洲国筹办。1942年13.4亿元,1943年17.9亿元,1944年20亿元,1945年39亿元。收入来源(千元)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3】物价。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4】金融。劫收国民政府银行,成立满洲兴业银行,发行伪币,强制居民储蓄。

5】掠夺交通。掠夺东北原有6300公里铁路,新建36条5200公里,满足侵略战争需要,运输东北矿产、土特产卖给西方。

6】掠夺矿业。1934年成立满洲炭矿、石油、采金股份公司,次年成立满洲矿业开发股份公司。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日本缺石油,又收到西方制裁,于是,利用东北页岩油冶炼,抚顺矿藏页岩油55亿吨,日本开设炼油厂,年产15万吨。其次是煤制油,东北煤矿藏丰富,日本利用德国设备,建立煤炭液化厂。东北铁矿多,1933年日本建立鞍山制铁所,目标是年产330万吨生铁、钢锭283万吨、钢材135万吨、铁矿1039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7】掠夺工业。东北民营公司日本人占据97%。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8】掠夺劳动力。满洲国所谓外国劳工,实际上是华北劳工,每年80-150人。特殊劳工,就是日军抓获的战俘6千多人。满洲国的摊牌劳工,每年60万人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9】掠夺土地。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开始大量向东北移民,日俄战争后提出了50万人的移民目标,株式会社提供足够的土地。九一八后,武装移民、集合移民出现,百万户移民计划出台。土地来源一个是压低价格购买,一个是开荒。具体做法是征用东北中国人开荒,日本人所有耕种。实际移民32万人左右,占地228万多公顷。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日军征召劳工搬运物资

10】掠夺农产品。以很低的价格收购大豆、小麦、高粱等。1939年开始强制征购农产品。

11】统制外贸。

12】鸦片专卖。热河建成日本管理的鸦片生产基地,扩展到东北,年均8000顷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日军在清点采购的物资

②关内殖民地经济

1】机构。占领华北华中后,日本成立兴亚院、华北开发公司、华中振兴公司等机构。

中兴公司成立于1935年,完全由满铁出资,是“国策机关”,所谓“结成日满华经济势力圈及促进日华经济提携”。跟随日军,接管煤炭、电力、铁、化学工业等。沦陷区208家军管企业,61家委托中兴公司管理,接管的煤矿,次年即恢复生产。1938年11月成立华北开发公司、华中振兴公司,中兴公司华北业务转入华北开发公司之下,华中业务转入华中振兴公司之下。

2】特点。七七事变之后叫平面开发;欧战爆发之后改为重点开发,掠夺重要资源盐、棉花、煤、铁;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拼凑日元集团;1944年后改为超重点经营。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殖民政策。

3】计划。计划是“适地适业主义”,1940年11月出台《日满华经济建设纲要》,日本发展兵器工业、精密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伪满洲国重点发展矿业和电力工业,伪国民政府发展矿业、盐业、纤维工业、杂品工业,所谓纤维工业就是棉花种植及其初步加工、养羊业及其初步加工,也就是中国殖民地经济为日本工业服务。

4】掠夺金融业。首先是劫收银行及其现金、金银等,其次是印制法币搞乱国民政府金融,其三是发行军用票、伪币。日本主导成立有蒙疆银行-同和实业银行、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华兴商业银行、中央储备银行等银行,与国民政府、中共进行货币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5】掠夺矿业。日本的“华北经济工作”计划重点是煤炭,其次是棉花、羊毛、铁、皮革等。有军管、委托经营、合办、租赁、收买五种形式。

日本各大财阀,特别是满铁、三井、三菱大财阀为控制华北煤矿展开激烈的争夺,为缓和矛盾,1940年2月,日本将华北各地煤矿划分为7个地区,实行“一业数社主义”。煤炭业划区经营的基本情况为:大同地区,满铁垄断;胶济地区,满铁子公司山东矿业垄断;中兴地区,三井矿山垄断;大汶口地区,三菱矿业垄断;太原地区,大仓矿业垄断;井陉地区,贝岛炭矿垄断;磁县地区,明治矿业垄断。所有这些矿区,都有华北开发公司的投资。

英国人控制的开滦煤矿,日本1933年制造冀东非武装区,控制北宁铁路、秦皇岛港,1936年迫使英方聘用日本人担任秦皇岛港务顾,聘用日本满铁职员担任开滦煤矿总经理顾问,从而使这一华北最大的煤炭基地,只能按日本人的计划扩大开采、销售及向“日元集团”输出。1941年1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就被华北派遣军接收“军理”。这样,到1941年底,日本人完成了对华北主要煤矿的控制。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华中振兴公司跟随日军,劫收华中的铁道、电气、通讯等,1939年将淮南煤矿和大通煤矿合并成淮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华中铁矿比较多,日本成立大冶铁矿所,当涂铁矿、桃冲铁矿等铁矿,全部运往日本。华中的高炉,只能用品质较差的煤冶炼品质较差的铁矿石。

日本本土本来可以产盐,但是为了节约日本土地,在中国沦陷区沿海开辟65万亩多盐田晒盐,全部运往日本。1937年98万吨,1938年113万吨,1940年128万吨,1941年147万吨,1943年168万吨……造成中国市场缺盐,价格很高。

6】掠夺企业。战前有华商纱厂90家,61家在沦陷区,日寇掠夺54家。

申新八厂是荣家设备最新的一个厂,产品可与日纱匹敌。日机滥炸扫射之后,丰田纱厂派日本浪人将126台精纺机再用重磅榔头逐台敲击。日寇获悉申新三厂曾为抗战将士制造军布军服,恨之入骨,用硫磺火药和柴油焚烧该厂,全部被毁。

为了支持汪精卫伪国民政府,日军宣称军管企业归还中国,但要缴纳保管费、修理费,接受中日合办。荣德生宁可毁灭搬空,坚决不与日本合作,八厂名义上归还了,但仍被丰田纱厂霸占,直到日寇投降。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

7】掠夺交通。满铁设立华北事务局,掌管华北铁路。内部争斗的结果,1939年设立华北交通公司,包括铁路、公路、水路。

8】掠夺农产品。重点是棉花,低价强购。其次是粮食,统制米谷。扫荡政策、三光政策,造成衰败。

9】贸易。只有美国有能力向沦陷区提供棉花、烟叶、化学品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贸易额急剧下降。沦陷区对日本的贸易都是大幅出超的,原因是沦陷区外汇被劫夺干净,日本限制商品输往中国,要输出到其它国家赚取外汇。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1937-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