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沈建光:对4月份经济数据的判断及政策建议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 | 沈建光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沈建光:对4月份经济数据的判断及政策建议

以下观点整理自沈建光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4年5月)上的发言

一、对4月份经济数据的判断

1、总体经济数据

首先,生产端反弹非常显著。工业生产数据表现尤为亮眼:4月份同比增长6.7%,而3月份仅为4.5%,4月份的增长率显著上升了2.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快速反弹,达到了7.3%。

其次,消费方面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4月份社会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仅为2.3%,较3月份有所下降,环比增长仅为0.03%,处于历史同期低位。特别是在2.3%的社会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仅增长2%,而服务业增长更高。五一前的旅游增长较快,但商品零售表现低于预期,并且逐月回落。因此,这反映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生产的快速恢复并没有体现在国内零售的回暖上。大幅改善的生产商品究竟是用于出口、投资,还是成为库存,尚未在最终消费端得到体现,这是4月份数据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再次,投资方面的表面数据显示投资表现尚可,但投资表现并不特别强劲。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而1-3月份同比增长4.5%,投资增速同样有所回落。制造业投资表现较好,但房地产投资继续下行,下降幅度达到了10%。从经济总量来看,生产的增长并未在投资改善上得到体现,也未在消费上有所表现,和前几个月相比均呈现下行趋势。

最后,唯有出口表现亮眼。出口交货值增长了7.3%,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弹。报告显示出口已经转正,从过去的负增长变为正增长,这是一个重要迹象。出口回暖能否持续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这关系到生产和GDP增长能否达到5%的目标。在出口领域,中国的机电机械、汽车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出口表现良好。

2、外贸是当前中国经济一大亮点

最近我撰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关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进展对中国的影响和应对》。总体来看,包括美国最近出台的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等贸易措施在内,欧美国家推动的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进程并未如愿。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和韧性非常显著,因此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并没有下降。正如OECD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全球产业链的链条在延伸。过去是中国生产、欧美消费,企业都将工厂设在中国。现在,中国的工厂,包括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正在转移到东南亚和墨西哥。然而,许多核心商品,特别是中间品,依旧难以采取有效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因为这些中间品是其他国家企业所需,最终产品仍由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和欧洲。这表明,全球产业链虽然变得更长、更复杂,但中国依然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从目前的出口最新数据来看,这一观点得到了印证。尽管中国一些企业转移至东南亚和墨西哥,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转移过程中,许多核心的高端产品,如机械设备和中间品,仍在中国生产。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新兴生产力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经走在全球前列,这不仅是追赶战略,更是领先和超前的战略。在此背景下,欧美国家对中国采取贸易措施将更加困难。

因此,外贸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产业链的更新换代和强大的韧性。

我们分析了为什么生产优于消费,外贸是其中一个解释。然而,投资数据并未显示出这种趋势,最后一个可能的环节是库存。由于4月份的产销率大幅度改善,库存并未增加。因此,这些因素表明4月份生产的改善主要是由于出口的改善所致。

3、消费需求不足

当前经济的核心问题是需求不足,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通过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生产有所回暖,但零售增速却在逐月下降,已经连续六个月下滑。商品零售增速仅为2%,如何提升这一增速成为关键问题。报告对此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对于消费来说,最核心的变量就是居民收入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6.2%。然而,这个数据不仅要看6.2%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看其数据序列的变化。疫情前,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率基本在8-9%之间,疫情后,这一增长率降至6%左右,说明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这也是分析消费问题的一个关键点。此外,信心和储蓄率大幅度提升也是重要因素。

因此,促进消费的政策重点在于如何增加收入,包括企业就业和利润。报告中指出了一个很好的分析点,即企业利润的分化。刘教授的报告中有一张图表显示,国有企业利润在上升,但民营企业利润在下降。因此,提高民营企业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国家也出台了民营企业促进法等政策措施。

二、政策措施(如何促进消费)

1、推进以旧换新政策

今年两会提出的主要经济增长措施和着力点。包括设备的大规模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些措施已经开始产生效果,特别是在汽车以旧换新方面,每辆车的补贴力度达到了1万元或7500元。然而,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建议将以旧换新的范围扩展到家电、家居、电脑、手机等高附加值商品。

目前,这些措施主要依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但应考虑从国家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中划拨部分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大规模推进以旧换新,从而促进消费。尽管多次提倡通过消费券来促进消费,但在中国国情下,推行这一措施较为困难,且意见不统一。然而,以旧换新政策在各方意见上较为一致,是对消费的直接补贴,并且有助于推动绿色消费。新一代的节能智能化耐用消费品,如电脑、手机、家居等,能够通过以旧换新政策得到推广,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更新换代。

因此,如果中央财政能够加强对以旧换新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汽车以旧换新类似的支持力度,该政策的效果将会非常显著。

2、促进新消费

新消费方面,在京东平台上涌现了许多新潮消费产品,国潮品牌、智能家居和节能新产品都展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一方面,可以通过以旧换新的政策进一步支持这些新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新的消费模式,特别是线上医疗问诊和进口药品的政策。线上医疗健康服务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对促进消费非常有利。

3、大力推动设备更新

可以通过对企业采购进行数字化改造,大力推动设备更新措施,促进企业线上化发展,这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新消费。

4、城镇化

大企业发挥社会责任使员工、农民工进行市民化、城镇化。这可以是企业的探索,但也应该得到政府的支持。

沈建光:对4月份经济数据的判断及政策建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