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作者:布拉達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國内外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不僅推動了日本對外國文學的廣泛接納,更成為當時洋學塾蓬勃發展的催化劑。面對來自海外的武力威脅,日本的知識分子們渴望汲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求禦敵自保。然而,他們最終又走向了怎樣的道路?這條通往西化現代化的路又将上司日本走向何方?讓我們一探究竟。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幕府對外壓力與國内改革呼聲高漲

江戶時代中後期,日本經曆了國内外嚴峻形勢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西方列強不斷向日本施加開國開港的壓力。1853年,美國艦隊挺進浦賀水道,迫使日本與美國簽訂了史無前例的《和親條約》,日本被迫結束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鎖國政策,開放神奈川、橫濱等港口,同時接納美國領事駐紮。這無疑是對日本武士政權尊嚴的巨大打擊。

另一方面,日本國内積累已久的社會沖突在這一時期愈演愈烈。統治階級内部分裂日趨嚴重,反對幕府的維新勢力與擁護幕府的守舊勢力之間的沖突空前激化。加之,人口增長和經濟停滞造成的社會動蕩不安,導緻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和城市暴動此起彼伏。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面對内憂外患,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日本必須強身健體方能自保。他們呼籲倡導維新變法,汲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以期趕超西方,并最終将之同化為東方文化新的組成部分。在這股掀起的思潮浪濤中,日本知識分子們積極向西方學習,蘭學、洋學應運而生,為日本後來的開國維新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

知識分子熱衷于西學,緻力于引進西方文藝理念

在江戶後期引進西方文藝思潮的先驅者中,備受推崇的是夏目漱石。作為日本最早接觸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知識分子之一,漱石在1884年作為官費留學生遠赴英國,在那裡開闊了視野,深深着迷于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歸國後,他将柏萊頓、雪萊等人的詩歌譯介到日本,在著作中大力傳播浪漫主義文藝理念。

漱石認為,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強調個性解放、崇尚自然情懷、追求理想主義,這與日本古典文學中流露的世故氣息、官能主義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希望借鑒西方先進思想,為日本保守陳舊的文壇注入新的活力。1906年,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問世,該書運用第三人稱小說視角,借一隻流浪貓的視角,反映和批判了當時日本社會的黑暗面。這種西洋化的寫作手法在日本文壇引起了軒然大波。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另一位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理念融會貫通、創造出日式浪漫風格的傑出詩人是正岡子規。子規早年就酷愛英詩,他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濟慈、華茲華斯的詩作如數家珍。1888年,他創作了被譽為日本浪漫主義詩歌開山之作的《蛙鳴蟬罨》,詞句質樸自然,形象傳神,描寫了鄉村生活的詩意畫卷。

子規的詩歌擅長抒發自然、熱愛自由的浪漫情懷,詩句樸實無華,卻飽含深邃的哲理。1901年面世的代表作《杜鵑》就是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的經典傑作。全詩以杜鵑花的寂寞孤芳作為中心意象,抒發了對美好事物短暫無常的感慨。子規在詩中寫道:"杜鵑花殘暮何其多/獨自憐遲暮/天風和雨露/所恃何有?"這些富有浪漫氣息的詞句無不散發着詩人對生命的虔誠和執着。

塾師熱心推廣西方文學,培養現代文藝人才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江戶時代後期,随着西學東漸的浪潮日益高漲,一大批洋學塾應運而生,成為傳播西方文藝思潮的重要陣地。其中,享負盛名的就是設于江戶的文淵閣洋學塾。

文淵閣由開明學者、思想家村田了陣創辦,旨在向日本同人傳授英語、法語等西方語言,并廣泛介紹西方文學、哲學理念。村田曾多次出使歐美,備受西方文化熏陶,他倡導"揚我邦之雅音,詠夷曲之餘姿",希望汲取西學精華,為日本文壇帶來新風氣象。

文淵閣聚集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師資力量,如重野安紳、櫻田春矩等人。他們不僅精通英法語言,對西方詩歌小說亦有深入研究。在此,日本青年才俊們接受了系統的西式教育,學習寫作、辯論、朗誦等技藝,接收到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前沿文藝思潮的洗禮。一批批懷揣文學抱負的年輕人在這裡完成了現代轉型,為明治新文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另一家小有名氣的洋學塾是京都的文雅堂。它由文人實業家伊東素堂創辦,聘請了多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執教,如福地源一郎、服部寬重等。文雅堂的教育宗旨是專注于培養純粹的文學人才,不做任何實利主義色彩的教學。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伊東素堂主張"詩教之世,複起雅音",希望通過洋學塾的辦學,能将西方純文學的精髓傳播到日本。是以,他們在授課中着重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并以之為藍本,倡導學員寫作純粹的詩歌散文。文雅堂的校風誠樸嚴謹,素堂常以自己"不賣文",生活簡樸為傲。他的這種對純文學的執着,培養了不少脫離功利追求的文人騷客,對日後文壇風氣産生了一定影響。

群眾對西方小說的狂熱閱讀,呼喚新的文學形式

江戶後期,随着日本對西方世界的開放,歐洲文學作品開始через洲進入日本,在普通群眾中掀起了一股閱讀狂潮。其中,最受歡迎、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一批充滿浪漫氣息的歐洲騎士小說。

1835年,匿名作品《雲中鶴》在日本出版後,便一炮而紅,後來被發現它是德國中世紀騎士叙事詩《帕奇法爾》的節譯本。小說通過曲折诙諧的情節,描寫了騎士帕奇法爾為追求愛情與正義而曆經艱難磨難的故事。作品富有浪漫主義文學的想象力,結構新穎,情節曲折離奇,給人以深刻印象。《雲中鶴》迅速風靡全國,舞台劇、木刻畫作紛紛湧現,可見其影響之大。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緊接着,更多歐洲中世紀騎士小說在日本傳播開來,如《白蛇傳》、《康麗王妃》等。這些作品大都來自德國、法國,它們抒寫了騎士英勇浪漫的形象,對當時生活單調的日本市民百姓而言,無疑如雨後春筍般新鮮誘人。一時間,騎士形象成為流行時尚,人們熱衷臨摹他們的言行舉止,甚至出現了以"白馬騎士"為名的流行詞彙。

除了西方騎士小說,江戶時期群眾同時對中國古典小說也産生了新的狂熱。其中,《紅樓夢》無疑是閱讀最為廣泛的一部作品。早在1673年,它就首度在日本出版,但印數有限、流傳範圍窄小。直到江戶中後期,《紅楓》逐漸在平民百姓中廣為傳閱。

江戶時代晚期,一些有識之士如山東京伝、安永緒雄等人,開始注重普及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并将之與西洋浪漫主義文學相提并論。他們在序跋中盛贊《紅樓夢》的獨特筆調和浪漫情懷,"富貴之家的矜持氣質、纖細缱绻的情調、哀豔世态的刻畫,莫不如醉人夢裡,令人迷醉"。由于此番力薦,群眾對《紅楓》的狂熱可見一斑。

江戶時期西學東漸,為明治維新奠定基礎

江戶時代後期日本受外國文學影響,洋學塾在這一時期開始興盛

江戶中後期,日本知識分子對西方文藝思潮的廣泛接納,為日本文壇的現代轉型和明治維新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一時期,一批先驅者如夏目漱石、正岡子規等人,将浪漫主義文學引入日本,他們的作品在主題取材和語言風格上都展現了濃郁的浪漫氣息。與此同時,歐洲騎士小說等西方文藝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引發了平民百姓對新型文學形式的渴求。即便是一些中國古典名著,也被賦予了新的浪漫诠釋。

除了文藝理論的輸入,江戶後期還湧現出一批專門推廣西方文學的洋學塾,它們成為了西學在日本發展的重要基地。文淵閣、文雅堂等學塾,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文藝青年,為明治維新後現代文壇的崛起儲備了大量人才。

江戶時期西學在日本的廣泛傳播,其意義并不僅限于文藝領域。通過西方文藝作品,日本知識分子們對資産階級民主、個性解放、理性主義等新思潮有了初步認識。這種思想實際上已經開始動搖并沖擊日本封建社會的舊架構。更重要的是,西學為日後明治維新開啟了思想大門,使之有了源源不斷的思想滋養。

結尾

正是在這些前提下,明治維新的徹底變革才得以順利實作。新文學在明治時代開花結果,充分吸收了江戶後期西學東漸的滋養,最終使日本文壇實作了現代轉型。由此可見,江戶時期西學在日本的傳播,對日本現代化程序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