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小龍蝦開始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客。十三香、麻辣、幹煸……甚至還有小龍蝦刺身!
疾控君非常擔心這種吃法背後隐藏的風險,網上驚現的小龍蝦清洗後出現大量肉眼可見的肺吸蟲,也着實讓人看了毛骨悚然。
省流版
肺吸蟲病是人畜共患食源性疾病,肺吸蟲可寄生在小龍蝦體内,食用應注意:
1. 烹饪前要清洗幹淨。
2. 切忌不要生食,烹饪溫度要達到100℃以上并持續至少10分鐘,燒熟煮透。
3. 不吃死蝦,不吃蝦頭。
事實究竟如何?要從肺吸蟲的成長史說起。
肺吸蟲的成長史
肺吸蟲病是人畜共患食源性疾病。1
3寄生于人或動物肺部的肺吸蟲成蟲産出蟲卵,随痰液或糞便進入水溪中,在适宜的溫度下經3—6周發育成毛蚴,鑽入第一中間宿主——川卷螺等淡水螺中。2
3經2—3個月的無性生殖發育成尾蚴,大量尾蚴逸出并鑽進第二中間宿主——淡水蟹類或蝲蛄體内形成囊蚴。3
3
囊蚴被食入人體後,在胃和十二指腸内經消化液的作用,囊壁被溶化,幼蟲由此穿過空腸進入腹腔,又穿過橫膈,遊走于胸腔鑽入肺部寄居。
是以人或動物是肺吸蟲的終宿主。
小龍蝦與肺吸蟲的淵源
人感染肺吸蟲的主要途徑是食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蟹類或蝲蛄。蝲蛄學名為東北黑鳌蝦,分布在中國遼甯北部、吉林長白山、鴨綠江等水域。我們通常吃的小龍蝦,學名是克氏原鳌蝦,與蝲蛄是不同的物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下遊及長江以南河溝等水體裡,環境适應能力強,對水質要求不高,迄今尚未見其作為第二中間宿主的報告。
但有文獻或研究報道在小龍蝦體内發現了蟲卵或囊蚴。這是為什麼呢?市民食用的小龍蝦大多來自人工養殖。相比泥水溝等自然環境,人工養殖的小龍蝦相對幹淨,不過養殖環境不同也會造成小龍蝦的差異。比如,水藻類較多或使用飼料養殖的水體,可能導緻小龍蝦附着雜質較多。而且淡水裡面有各種寄生蟲,小龍蝦可能受到水體中的肺吸蟲感染。
是以,如果傳播條件具備,不能排除吃小龍蝦感染肺吸蟲病的風險。
肺吸蟲病的危害
如果得了肺吸蟲病,臨床症狀會因寄生部位等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現為咳嗽、胸痛、咳痰及幼蟲移行症。幼蟲穿行身體各個部位使重要的髒器受到損害,代謝物等引起免疫病理反應。比如,在肺組織之間開展“隧道工程”,破壞正常組織結構;在頭腦部“大鬧天宮”,使人癱瘓、感覺消失、失語、癫痫,甚至緻命。
吃小龍蝦要注意什麼?
要想盡情享受小龍蝦的美味,請吃貨們先做好以下三點哦!1
清洗——反複用清水換洗
如果自己烹饪,需先将小龍蝦洗淨。可将小龍蝦放在幹淨水中養殖,不斷換洗,直到水體較為清澈。
2
烹饪——切忌生食、燒熟煮透
千萬不要食用小龍蝦刺身或未熟的小龍蝦!
烹饪小龍蝦的溫度需達到100℃以上,并持續10分鐘以上,達到高溫消毒效果。建議不要爆炒,因為這樣可能炒不透、炒不均勻,小龍蝦體内仍遺留活體蟲卵。可先用油炸再清炒,水煮也是不錯的選擇。
3
食用——不吃死蝦 不吃頭部
烹調後的蝦如有濃烈腥味、蝦體散開發直、肉體松軟無彈性、顔色變暗且殼身有較多的黏性物質,很可能是死蝦。
食用小龍蝦時應避免吃頭部,因為頭部含肝髒、胃、腮等器官,容易堆積很多污染物,包括寄生蟲。
TIPS小龍蝦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除了蛋白質含量很高以外,還富含鎂、鋅、碘、硒等微量元素,但尿酸偏高、痛風、腸胃不好或者體質虛寒以及對水産品過敏的市民不宜貪嘴。
資料:上海疾控
編輯:李冰倩
責編:王 博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甯”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甯甯”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