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作者:探秘曆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文|心飛揚

編輯|t

引言

在中緬邊境有這樣一個地方,名叫江心坡。它與雲南騰沖相鄰,面積足有2.7萬平方千米,比雲南省會昆明還大,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曾為中國所控制。

可1960年兩國劃界之時,這塊地卻被劃給了緬甸,班洪、班老等中緬争議地區劃給了大陸。因江心坡地理位置頗為重要,放棄這塊土地成了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遺憾。

那麼這塊被大陸“放棄”的江心坡,如今究竟價值幾何,讓許多人都對其念念不忘呢?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江心坡示意圖)

一、中緬邊境的“共和國1号碑”

在如今中國騰沖的國境線上矗立着“共和國1号碑”,中緬界碑之是以能得到共和國1号碑這個稱号,是因為緬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個與我們确定下邊界的國家。

1960年兩國正式簽署協定,所有的交界都劃分好了,自此之後兩國再無邊界糾紛。這對當年周邊環境複雜多變、内部又急需修生養息和發展經濟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

出于對鄰國的尊重、對緬甸率先承認新中國的這份情誼,這次劃界中方做出的讓步是極大的,那些有争議的地方大多數都接受了對方的主張。站在曆史的次元,當年這種務實的做法是可以了解的。但有一個放棄主張的地方,這麼多年以來卻一直不停被提及,那就是江心坡。

那麼,它到底特别在什麼地方?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共和國1号碑)

從大小上來說,2.7萬平方千米的江心坡,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如果跟相鄰的滇、藏兩省的省會比,昆明是2.1萬平方千米拉薩是2.96萬平方千米,就可知這塊地方是相當大了。

從地理上來看,它的地勢是北高南低,南邊的野人山山如其名,不僅扼據高點更是密瘴叢生,堪稱一道天然屏障。

從資源上來說,名揚全球的帕敢玉石場就位于此處,西部盆地素有“黃金之地”的美譽,可見其資源之豐富。總而言之,這是一方極具價值的土地。

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劃分與“1941年線”直接相關,牽扯到了英國遺留下來的諸多邊界糾紛。也就是說,江心坡的核心并非是一地之得失。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清末地圖)

本身極具價值,并且還和當年英國殖民強占的大量土地有關,為何大陸還會讓步,将這麼大一塊地,讓給緬甸呢?

除了大陸的有意示好之外,更是因為江心坡本身就有很複雜的曆史原因。中緬邊界在曆史上曾經多次變動,不斷在伸縮變化,江心坡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内都是三不管地帶。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江心坡劃入緬北地區)

二、明朝曾管轄多年,清末已失去控制

江心坡與中國的交集,往上可以追溯到永樂年間。那時,明朝國力強盛朱棣又能征善戰,把國土邊界往外擴大了不少,今日之緬甸的全部都被納入了管轄範圍。

為了便于管理,設定了宣慰司的自治模式,定時向朝廷交稅;旗下都有屬于自己的軍隊,在需要的時候聽從朝廷調遣。其中,江心坡屬于孟養,景頗、獨龍這兩個少數民族曆史上都曾經在江心坡生活過。

隻是,這種構架有一個緻命缺點:朝廷對這些地方的控制力就會比較弱,稍微遠一些就無力管轄導緻它們很快就獨立出去。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三宣六慰)

果不其然,到了萬曆年間,江心坡就落入了東籲王朝的手中。而且一直持續到改朝換代後的清初,乾隆年間再次與緬甸開戰。

從1762年到1769年,清軍大敗緬軍,包括江心坡在内的大片土地才重歸中原。遺憾的是,當時的清廷抱着自大的心态對這些土司置之不理,幾年後更是以加贈三司印信的方式把它們交由緬甸繼續管理。

這個決定,在百年甚至更久以後給後人帶來了無法估量的負面影響。

即便是獲得了清政府的授權,緬甸也沒能對三司範圍内的土地完成100%的實控。到了清朝末年,江心坡就脫離了管轄自成一地,清政府也好,緬甸也罷,都不能奈何。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清緬戰争)

鴉片戰争之後,英國把觸角進一步伸到了周邊的其他國家。1885年,它又掀起了侵略緬甸的戰争,以武力進行強占。

以往,中緬作為從屬關系,可以按照傳統習慣進行分界,沒有勘測也沒有形成正式文字,但換成英國人就不行了。

在雙方為争議地區僵持期間,英國繼續發揮強盜風格,先下手為強,直接兩度派兵攻打那些暫時沒有人管理的地區。

1891年,狡猾的帝國派人僞裝成遊客去摸察江心坡的地形。同一年,“兩邊不管”多年的江心坡有幾個寨子落入了英軍手中。完事兒之後,英國人才跳出來說,“邊界得早點定下來,不能繼續拖了”。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英緬之戰)

實地考察之後,負責談判的薛福成也不得不承認江心坡已失去控制多年,既如此,公平起見雙方可以平分。然而,強橫的英國人以“無主之地先占者即得”的國際慣例斷然拒絕。

在那時候的地圖中,江心坡是明确不在大陸領土範圍之内的。

當年被迫簽訂的邊界條約中,英國埋下了不少坑:一是,尖高山以北沒有測繪勘定,這段也是後來争議最大的地區。如今,人們所争論的江心坡歸根結底其實是這一段的問題。

二是,在勘測之時,故意制造事端“巧取豪奪”中國領土。懦弱的清廷官員,畏懼于對方的槍炮,英國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顧國家利益。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薛福成)

三、英國占江心坡劃佧佤,老蔣地圖打空炮

一直到民國初期,在大陸官方出版的地圖上,江心坡都不在疆域之内。而英國卻始終沒有消停,繼續武力侵占邊境村寨,對江心坡也一直垂涎欲滴。

1926年,它終于如願以償把江心坡全部掌握在了手中。得手後,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摸清人口、禁止當地人與中國人來往。

同時,他們使用了“攻心計”:扶持親英的本地人,對他們進行洗腦“這裡不是中國,你們不是中國人”。彼時的民國政府正忙于内戰無暇他顧,對此毫無反應。

日積月累之下,這套計策最終出現了效果,當地土人的認知逐漸偏向緬甸。過了三年,慢了無數拍的國民政府才終于反應過來,向英國提出抗議。然而,此時黃花菜都涼了,英國人壓根都沒有搭理。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民國初地圖)

老蔣也沒那個本事奪回來,怎麼辦?地圖開疆遂橫空出世:在版圖上把它納入到我領土範圍之内,而且随着版本更疊,這片區域越劃越大。

當然,“地圖炮”不是筆尖一指就随便畫的,是真的派人去江心坡考察了的。尹明德線正是這一次提出來的,可惜上面沒有采用。

1941年,英軍趁人之危以切斷滇緬公路作為威脅,逼迫國民黨把佧佤大片地區劃走了,直接導緻我方的邊界縮了幾十千米。

這次雖然因為戰亂沒有來得及立碑,但簽署了有法律效應的檔案。

丢領土這事兒,對老蔣來說也不是第一回了。隻是過後他繼續“地圖開疆”,撿起了早已被否決的尹明德線,直接按照它作為邊界的劃定方法。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蔣介石)

老蔣這就是丢了裡子在面子上找補,江心坡那一大片地區根本就不在我們的控制之下,而且也不曾以任何方式通知過相關國家。

江心坡不僅是在地理上劃歸了别國,當地人還積極參與緬甸的反侵略。換言之,經過了幾十年的教育,當地人已經對自己的緬甸身份有了歸屬感。

四、和平談判解決争議,退一步換取廣闊天地

1948年、1949年,緬甸和中國先後獲得新生。盡管雙方所處的陣營不同,但兩國比鄰而居處理好關系也很重要,是以緬甸早早就承認了我們。

1950年6月,兩國建交,為解決多年懸而未決的邊界做好了鋪墊。

彼時,緬方态度更加積極:一部分國軍敗退之後撤到了它們境内,我軍為了消滅這股軍隊越過了“1941年線”。對此,當時的緬甸總理吳努頗為焦慮。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吳努)

邊界涉及到的事情太多态複雜,必須得認真梳理研究才行。但當時我們正忙于抗美援朝這件頭等大事,是以就采取了不承認、不改變的政策。

1954年12月12日,吳努訪華與周總理會面特意談了邊界問題,這次雙方達成了一緻看法:通過談判方式和平解決。

第二年,兩國邊防戰士在黃果園相遇發生沖突,并引發外交糾紛。這下子大家都意識到了及早解決國界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然以後還會有類似事件發生。

最初,中方認為有南段、中段和北段三處争議,江心坡即在北段範圍之内,對“1941年線”持否定的态度,其他諸如被占領的片馬等地當然是必須拿回來的。

緬方則堅持延續英國留下來的“遺産”,這當然是對他們有利的,畢竟大英當年或偷或搶從我們的手中搞走了那麼多土地。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周總理)

可是我們早在1949年的時候就曾明确過,對以前的那些個條約要重新審查,像這種在殖民者強迫的産物是有必要做出改變的。

雙方比較一緻的地方,就是北段包括片馬在内的130平方千米是屬于中國的,這一點早在1911年連英國都認可。隻是當年我們實在弱小,眼睜睜看着它們被霸占卻束手無策。

五十年代,考慮到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團結不同力量、也為了減少西方國家在邊界上做文章制造事端的可能性,大陸希望能夠盡快把中緬之間的國界給确定下來。

是以,當年大陸最終放棄了原來的一些主張,給對方讓步很多,比如“1941年線”。經過數年的談判,終于在1960年正式簽訂了協定:江心坡等地自此劃歸緬甸,班洪、班老被交換給中國,古浪等地歸還中國。

60年代中緬互換領土,被換出去的江心坡,價值有多少?

(古浪)

總的來說,江心坡這塊地,因為曆史因素、當時的局勢因素等綜合影響,大陸将這塊地讓給了緬甸,緬甸也在其他争議地段做出了一些讓步。是以有的人也将當年的中緬邊界協定當成是雙方互換領土,不管怎麼說,在當時的局勢下,那樣的決定是對雙方都有利的。

前後持續了四五年的談判給大陸積累下了很多經驗,後續我們又與其他鄰國就邊界進行和平商談,時至今日除印度之外再無糾紛。

參考資料:

[1]齊鵬飛,馮越.中緬邊界問題研究述略[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8,(02):53-62+127.

[2]馮越,齊鵬飛.中緬邊界談判述略[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6,(06):55-60.

[3]在緬甸發現中國︱朝貢體系下的中華與緬甸之争.澎湃新聞,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