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萬噸級滑躍平台,為何沒有生産第3艘?

作者:匈奴狼山
6萬噸級滑躍平台,為何沒有生産第3艘?

如果說10年内擁有3艘6萬噸級以上的正規航空大艦,已經屬于冷戰後的最快裝備速度,不過這隻是全球性的橫向比較。冷戰結束後,主要大國都降低了主戰裝備的更新換代的速度;甚至還有大批的舊裝備需要逐漸淘汰。前蘇聯體系的快速崩潰先不說,就是美軍本身。在冷戰結束後的陸海軍的總規模,其實也至少縮減了四分之一。一線主戰裝備的研發生産也大不如40年前。比如在1955年以後,超級大國海軍也曾經創造5年之内服役5艘7萬噸級以上大型航空主戰平台的世界紀錄;至今仍然未被打破。于是相對比之下,最近10年内獲得3艘的速度,并不算是全球最快的。而且這裡面還明顯存在一個BUG。那就是10年傳遞3艘,其實是由南北2個船廠單獨生産的。前兩艘都是北方船廠負責。

6萬噸級滑躍平台,為何沒有生産第3艘?

12年9月份正式傳遞服役了續建的首艦;大緻在5年之後,又在17年4月6日下水了完全自建的第二艘同型艦。在此之後,到目前其實已經整整7年多過去了。那麼為何北方船廠沒有生産6萬噸級滑躍平台的第3艘?按理來說,7年内完成成熟型号的再建造綽綽有餘,就算是再加上試航測試的時間也已經足夠。如果真能如此,那麼目前至少有3艘性能大緻一緻的6萬噸級滑躍平台,外加一艘8萬餘噸的新式平台,一共4艘的規模,戰略威懾性必然更勝一籌!之是以沒有出現第3艘的“翹頭”,本質上并非北方船廠的生産能力安排不開,在原則上也不存在預算不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大部分人從内心深處,看不上屬于1970年代标準設計的、到21世紀已經“完全落後”的運作模式而已!

6萬噸級滑躍平台,為何沒有生産第3艘?

畢竟比起超級大國海軍長期在役的11艘全平彈射的非正常動力超級平台,現有的2艘翹頭,屬于越看越“不堪”的存在!而在基本的技術事實上也确實存在巨大的代差。畢竟2艘滑躍平台連最基本的固定翼預警機也沒有裝備;還存在載機總量嚴重不足,尤其是實戰回收效率不高的巨大短闆。即使是從純理論上,都可能存在2艘翹頭加起來都無法戰勝1艘滿配的尼米茲級的大問題。是以2艘翹頭即使“遠航”到第一島鍊之外,也從來沒有擺脫陸基超遠端ASBM系統與陸基轟炸機群的潛在“羽翼”。也就是直接使用者從來沒有指望2艘翹頭在大洋深處,完全靠自身的實力來與超級大國的尼米茲級們單獨PK。在這種綜合心态下,簡單的複刻一艘1143.5級載機巡洋艦來“練練手”,找找感覺還說得過去。

6萬噸級滑躍平台,為何沒有生産第3艘?

如果強行對這種綜合性能不佳的老平台進行第3艘的自産,那就明顯說不過去了。況且即使用來練手的這一艘,也是早期力排衆議的結果。在2017年之後,電磁彈射與回收技術就已經在陸地上獲得了石破天驚式的進展,甚至導緻了蒸改電的巨大更新。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給予第3艘滑躍平台的訂單。總之磨刀不誤砍柴工。今後南北齊發力,足夠把時間與規模效應同步找回來,再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