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尼姑看到一枝梅花,揮筆寫下28字的小詩,最後14個字點醒了世人

作者:國學大觀園

#以書之名#

大陸曆史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長河,流淌着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古典文學,便是這條長河中永不褪色的明珠,曆經風雨,依舊熠熠生輝。在衆多文學形式中,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最愛。它短小精悍,卻意蘊深厚,如同繁星點點,點亮了人們的心靈。

尼姑看到一枝梅花,揮筆寫下28字的小詩,最後14個字點醒了世人

當我們陶醉于《唐詩三百首》和《宋詞三百首》的瑰麗詩篇時,不要忘了,還有許多優秀的作品,因為種種原因并未被收錄其中。它們如同散落的珍珠,等待着有心人的發掘。比如宋代一位無名女尼姑所作的這首禅詩,雖然隻有短短28字,卻言辭樸素,意境深遠。它像一道清泉,流淌在人們的心間,洗淨了塵世的紛擾,讓人感受到一種超脫與甯靜。這首詩不僅展現了作者的深厚禅意,更飽含了人生的哲理,成為了後人傳頌的佳話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禅詩,這一獨特的詩歌形式,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考,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它猶如一把神奇的鑰匙,隻需輕輕一轉,便能解開困擾人生的重重迷霧,讓心靈沐浴在清涼的智慧之光中。

尼姑看到一枝梅花,揮筆寫下28字的小詩,最後14個字點醒了世人

諸如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詩以菩提樹和明鏡為喻,表達了萬物皆空、無我無物的禅意,讓人豁然開朗,放下了心中的執着與挂礙。布袋和尚的“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則告訴我們,隻有内心清淨,才能真正領悟道的真谛,而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往往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更是直擊人心,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要學會接受不完美,懂得知足常樂。這些禅詩從不同的角度為人們指點迷津,幫助我們忘卻煩惱,重拾内心的平靜與喜悅。

尼姑看到一枝梅花,揮筆寫下28字的小詩,最後14個字點醒了世人

而宋代無名女尼的這首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同樣蘊含着深刻的禅意。詩中女尼執着地尋找春天的蹤迹,卻一無所獲。這種執着和追求,讓我們看到了禅門女子的堅韌與智慧。她們雖然身在寺廟之中,卻心懷蓮花般的純淨與美好,渴望在塵世中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甯靜與幸福。

正如詩中所言,“盡日尋春不見春”,有時候我們在追尋某些東西時,也會遭遇類似的困境。我們可能會因為一時的執着而陷入困境無法自拔,甚至忘記了初心。但正如禅詩所告訴我們的那樣隻有放下執着、順應自然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與滿足。

是以讓我們學習禅詩中的智慧在追求中保持一份淡泊與從容在執着中不失一份灑脫與豁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困境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與陽光。

尼姑看到一枝梅花,揮筆寫下28字的小詩,最後14個字點醒了世人

那位女尼,在詩中的形象,是否也如我們年輕時一般,曾苦苦追尋,最終卻未能得償所願?然而,她歸來的那一刻,輕拈梅花,深嗅其香,恍然間領悟到春意已在枝頭綻放,熱鬧非凡。她沒有像我們一樣空手而歸,而是找到了她心中的春意,就在那梅香撲鼻的瞬間。

這情景,不禁讓人想起辛棄疾的名句:“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女尼的尋覓,雖未走遍千山萬水,但她的堅持與執着,最終在寺院門前得到了回報。這種美,這種哲理,僅僅通過28字,四句話,便生動地展現了人生的積極向上與佛家的頓悟,令人豁然開朗。

尼姑看到一枝梅花,揮筆寫下28字的小詩,最後14個字點醒了世人

與陸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詩似乎在告訴我們:隻要心中充滿陽光,便無懼任何悲傷。隻要我們心懷希望,堅定方向,總有一天會撥雲見日,迎來人生的美好。

同時,這首詩也在提醒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不必過于執着地向外尋找。也許,身邊擁有的,才是最好的。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當我們過于執着于外界的追求時,往往容易忽視身邊的美好。人生,需要學會當機立斷,猶豫不決、将就度日隻會讓我們陷入困境,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

正如弘一法師所言:“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隻求半稱心。”我們應該學會接納他人的缺點,接受自己的遺憾。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領悟人生的真谛,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