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審美者,心之良醫也。

青山翠竹,碧水長流,皆能蕩滌塵心,洗盡煩憂。

登高望遠,則心曠神怡;俯瞰大地,則胸懷坦蕩。

審美于山水之間,得自然之真趣,天地皆含靈氣,萬物蘊藏生機。

心境自然開闊,病邪不藥而愈。調和氣血,疏解郁結。

審美之道,不僅有耳目之娛,更在于心靈之升華。

01

頤養心神

心者,神之舍也。心悅則神安,神安則體健。

以美養心,心神得以甯靜,神清則智明,智明則事順。

天地之間,萬物皆有美。

山川之壯麗,草木之蔥茏,花鳥之靈動,皆能悅人目,冶人情。

養生之道,貴在養心。心若不安,則神不甯,神不甯則體不安。

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漁,他熱愛生活的點點滴滴,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和享受快樂。

一棟房屋、一扇窗戶、一種器皿、一棵樹,乃至一陣花香,都能給他帶來回味悠長的審美趣味。

李漁一生多才多藝,又任情任性,始終把生活過得熱氣騰騰。

“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

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

李漁曾總結養生的根本,那就是尋找真正的快樂,而真正的快樂來源于自己的内心。

李漁以身心踐行日常生活審美化,發現蘊含在美食、閑居、遊賞、器物中的美,從中獲得鮮活的審美愉悅。

尋一靜處,觀山水之美,賞草木之秀,聽鳥鳴之聲,則可使心神得以安甯,身體得以放松。

有詩雲:

“山靜水流開畫景,

莺飛魚躍悟天機。”

觀物之美,更在于悟物之韻。觀物之形,更在于悟物之神。

于細微之處,洞察天地之玄機,以美養心,以心養身,

“心若冰清,天塌不驚;

萬變猶定,神怡氣靜。”

觀山水之美,不僅在于其壯麗景色,更在于其蘊含的自然之道;

賞詩詞之雅,不僅在于其華麗辭藻,更在于其表達的人生哲理。

“神若秋水,心自澄明。”

如此,則能于審美中領悟生活之真谛,涵養心靈之韻。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02

滋氣養靈

氣者,生之原,萬物之本。氣和則體健,體健則壽長。

采菊東籬,悠然南山。心境之甯靜,氣韻之和諧,

使人心境開闊,忘卻塵世紛擾,審美使人心性平和,性情平和則身心俱泰。

性善則人和,人和則道順。

人之天性,或善或惡,皆由心生。

性善者,心自平和,與人交往,自然和諧;

性惡者,心多浮躁,與人相處,易生紛争。

今世,物欲橫流,人心浮躁。人們往往忙于追逐名利,忽略了性情之修養。

賞玩長物,以器載道。

古人雲: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器物在古人眼中,非僅實用之具,更是道之展現。

故而,他們好收藏雅緻之物,如奇石、古器等,以賞其美,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

如古人置棋局,品歲月靜好;

或沏清茶,獨享悠閑時光,

雖尋常,卻能無形中養性靈,使心靈升華。

古人崇尚自然,以自然為美之源泉。

他們喜遊曆山水,賞自然之景,從中汲取靈感與力量。

如王維之《山居秋暝》,古人在賞自然之美時,不僅感自然之神奇壯麗,更悟生命真谛與宇宙奧秘。

與自然親近融合,性靈得以滋養升華。

古代園林,如蘇州之拙政園、留園,是審美養性之重要途徑。

園林中亭台樓閣、曲徑通幽、花木扶疏,無不展現古人對美的追求與生活藝術之了解。

園林漫步,可忘塵世喧嚣,心靈甯靜淨化。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03

人生之趣味

若能于忙碌之餘,

清晨之時,漫步于林間小道,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大自然之美;

傍晚之際,靜坐于窗前,品一杯清茶,賞一幅名畫,領略人文之韻。

元代趙顯宏《滿庭芳》詞雲:

“一家老幼無牽挂,恣意喧嘩。

新糯酒香橙藕芽,錦鱗魚紫蟹紅蝦。

杯盤罷,争些醉煞,和月宿蘆花。”

生活,不是轉瞬即逝的燦爛,而是細水長流的淡然。

品茶韻,聞酒香,花窗前的翹頭案上,

精心擺放的一組雅緻的茶酒具,讓人頓時沉浸在風雅詩意間。

室廬方寸世界映照着文人心中的丘壑。

石、硯、瓶、架這些手邊清供雅物,為它增添了生活氣息;

鳥、獸、蟲、魚這些鮮活的生命,為它補足了靈動之趣;

梅、蘭、竹、菊清逸高潔,更是為它附着了人文意蘊。

靜心體會,悟其中之奧妙。

于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

“氣若幽蘭,神自清逸。”

審美能使人忘憂,解愁,神怡。

青山微聳,溪流環繞。四周繁花盛放,令人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茅屋之中坐着幾人,仿佛在談論着什麼。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

守性之本真,以審美之道,修身養性,達到身心和諧、健康之境。

生活如夢境般甯靜淡然,令人向往之。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審美是最好的養生

原創 四寶君 四寶齋紅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