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莫修-文
《增廣賢文》: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分寸,一旦過度,必是災禍。
■怒不過度
我們常說,出離憤怒。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如果不加以控制,那就會怒火燎原,釀成大禍。 是以,真正有涵養的人,都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明朝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奉命去緝拿甯王,可沒想到他順利擒獲甯王之後,竟招來奸臣的嫉恨。宦官張忠、羽林軍許泰率領的軍隊進駐到南昌一帶後,為了争奪功勞,故意挑釁王陽明,對其百般辱罵,然而王陽明絲毫沒有任何動作。 王陽明說: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隻是不應當有而已。
圖丨陸依麓
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
嵇康在《養生論》中說: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栖于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 莊子《應帝王》:聖人之用心若鏡,不将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圖丨拟見
愛憎、憂喜、忿怒之類,是人之常情,不可能完全去除,但是不要讓這些情緒,過度發酵,長久的停留在自己心裡。這樣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對待這些情緒,要像鏡子一樣,可以照見,但不将不迎,無所沾滞,過了就過了,不淤積心中。平時憤怒上頭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纾解,跑步、看書、聽音樂……要懂得自我調節。 久而久之,身心舒泰,人自然就有了一份安靜祥和的氣質。
■利不過貪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我皆凡人,整日奔波,為的是一份體面的收入。但是如果不懂得适可而止,隻能被欲望迷惑,被利益挾裹。 有個人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地。
圖丨清可
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标記,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标記之間的地就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了,這個人沒有走回來,因為為了得到更多的地,他走得太遠。最終他什麼也沒得到。
圖丨拟見
《紅樓夢》裡有一幅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心有限,欲望無窮,如果不懂得控制自己、見好就收,隻能成為欲望的囚徒,永遠無法解脫。
《道德經》裡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放下貪欲,不要什麼都要抓在手裡,懂得知足,懂得放下,人生才有幸福可言。
■勞不過累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一切都是浮雲。很多人天天加班,三餐不規律,熬夜應酬,身體嚴重透支。等年紀大了,身體就扛不住了,天天往醫院跑。
蘇轼在擔任杭州太守的時候,工作繁重。 他常常在高山的亭子中辦公,辦公之後,一定要小酌一杯,看看滿山風光,找個陰涼睡上一覺。 再多的工作也不能打擾他的休息,再多的公文,也不能影響他的興緻。
圖丨萊西明清居
工作是為了享受生活,如果工作過勞,讓生活失去樂趣,那豈非本末倒置。努力工作是好事,錢也是好東西,但他們都不是人生中最好的東西,不能為了這個次好的東西而犧牲了最好的東西。 忙中有閑,勞逸結合才是應有的人生态度。
■逸不過安
《道德經》裡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 人生也是如此,忙中需要有閑,但是也不能太閑。 閑,是福氣;太閑,是災難。
圖丨拟見
《菜根譚》中說:人生太閑,則别念竊生。人一旦閑下來,亂七八糟的念頭就都來了。 太閑的人,無所事事,生命隻能一點點沉淪。忙中有閑,勞逸結合,才是最好的養生。
圖丨清可
人生有尺,好在适度,誤在失度,壞在過度。隻有把握好人生的尺度,懂得限制自己的的情緒和欲望。
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進退自如,過得幸福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