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米長的斑馬線,他走過上萬遍

作者:上城釋出
30米長的斑馬線,他走過上萬遍

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大概是杭州城裡最熱鬧的十字路口了。

5月1日下午3時,00後盛澤韬穿着亮橙色的馬甲,如約出現在路口。他的身邊,是120名“最美人牆”志願者和一波波湧向西湖和湖濱商圈的人潮。這是盛澤韬連續第8年參與“最美人牆”值守。

30米長的斑馬線,他走過上萬遍

5月1日,杭州“最美人牆”志願者盛澤韬(中)在延安路平海路口開展文明出行志願服務。潮新聞記者 陳曉馳 攝

假期第一天,30萬人次。

對這個數字,23歲的盛澤韬有自己的換算公式:30萬人次=6小時高強度值守、約100次的隊形變換。

這個“五一”假期,路口的“X”形對角斑馬線再次出現。行人多了一條安全快捷的通道,但對于“盛澤韬”們來說,多了兩條斑馬線,意味着跑動的範圍變大、能停下的時間更少。

30米外的綠燈一亮,排在中間的盛澤韬一聲大喊:“來了!”5米寬的斑馬線旁,“最美人牆”志願者手牽着手,變換隊形。一眼望去,亮橙色的“長龍”裡,這個1米84的大男孩格外顯眼。

整整6個小時,盛澤韬始終盯着過馬路的行人,不停地提醒:“請抓緊時間過馬路,不要看手機。”隻有漸漸沙啞的嗓子、沁出汗漬的馬甲和偶爾揉膝蓋的動作,透露出一絲不為人注意的疲憊。

30米長的斑馬線,他走過上萬遍

5月1日,杭州“最美人牆”志願者盛澤韬在延安路平海路口開展文明出行志願服務。潮新聞記者 陳曉馳 攝

過去8年,隻要是大型節假日,或是客流“爆棚”的雙休日,盛澤韬幾乎沒有缺席過“最美人牆”;志願者手拉手的開合間,30米長的斑馬線,他來回走了上萬遍。

“這次離放假還有半個月,他主動把5天假期全報上了,一天休息都沒留。” “最美人牆”負責人、上城區晴雨公益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我第一次見到他,才到我肩膀這兒。”該負責人比劃着說。8年前,一次公益活動上的偶遇,讓當時15歲的盛澤韬叩開了“最美人牆”的大門。

“剛來時,他不太說話,在人群中很不起眼。”這個男孩很适合做志願者,“有耐心、能吃苦,心裡有團火。”

這團“火”來自被需要。“以前我一直困惑‘自己的價值在哪裡’,參與志願服務後,我迷上了這種被需要的感覺。”盛澤韬逐漸變得自信開朗,願意與人溝通。

在參與過“最美人牆”的30萬名志願者中,從學生時代一直堅持到現在的,隻有盛澤韬一人。從最早的回應問路咨詢,到客流量攀升後開展“志願者手拉手”文明交通勸導,他一站就是8年,成了雷打不動的鐵杆成員。

問他當“最美人牆”最難的是什麼?“那肯定是問路啊!”答案有些出乎意料。

30米長的斑馬線,他走過上萬遍

5月1日,杭州“最美人牆”志願者盛澤韬在延安路平海路口開展文明出行志願服務。潮新聞記者 陳曉馳 攝

“去哪兒坐公交?”“廁所在哪裡?”“醫院怎麼走?”……他回憶起8年前上崗的第一天,五花八門的各種問詢,一下子把盛澤韬“砸”蒙了。

“我從小在上城長大,自認為對湖濱這一帶很熟悉。結果發現,遊客的很多問題,是我平時不會關注的。”他意識到,“最美人牆”不隻是手拉手這麼簡單。

盛澤韬想着,要把自己“練”成一張活地圖。記筆記、背路線、“啃”交通線路圖……甚至附近商場開了什麼新店、位置在哪裡,盛澤韬都一點點摸索着記下來。

等到學妹盧思瑜加入時,她驚訝地發現,“盛學長”已然是一部行走的湖濱商圈“百科全書”,“遊客問的我們答不上來時,拉他來救場準沒錯!”

尋找走失家人、急救受傷患者、幫助殘障人士……“杭州的網紅效應,極大地提升了湖濱商圈的客流量,也對志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最美人牆”不久,盛澤韬就考出了《紅十字救護員證》。

今年3月的一個周末,他和兩名隊友救助了一位騎電動車突然暈倒的路人,高效的醫療救助得到了交警點贊。“在我們眼裡,他不隻是‘百科全書’,更是‘六邊形戰士’。” 盧思瑜豎了豎大拇指。

作為上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願服務隊,2015年以來,晴雨公益開展了超400餘場“最美人牆”志願服務,服務遊客人數超431.2萬人,延安路、平海路口的擁堵指數下降了10%至15%——近30萬名志願者,把“文明杭州”砌成了一道“牆”。

30米長的斑馬線,他走過上萬遍

5月1日,杭州“最美人牆”志願者盛澤韬(左)在延安路平海路口開展文明出行志願服務。潮新聞記者 陳曉馳 攝

“牆”的一面寫着奮鬥,另一面寫着成長。從最初不到10人,到如今“一呼百應”,怎麼做到的?

在盛澤韬的手機裡,有一個不停跳出資訊的微信群,裡面裝着300來号“最美人牆”的常駐成員。“不需要上崗服務的節假日,我們就會走進高校宣講、招募青年志願者。”他介紹說。

今年,晴雨公益計劃在杭州成立100支“最美人牆”隊伍,将湖濱路口的成功經驗複制到城市的角角落落。

而像盛澤韬這樣的“元老級”成員,未來将轉型為志願服務導師,讓“一團火”燃成“滿天星”。

天色漸暗,十字路口依然川流不息。披上馬甲的盛澤韬,又一頭紮進了“人牆”中。

浙江日報記者短評:那些最美的小事

在城市最喧鬧的路口一站8年,還要放棄各種節假日,對于一個年輕的00後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但在盛澤韬看來,這一切都是小事。

采訪盛澤韬的過程中,我們總能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在5年前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奮鬥不隻是響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

近年來,我省持續推進青年發展型省份建設,從“最美現象”到“最美風景”,涓涓細流彙成江河湖海,“浙江有禮”的省域品牌正在彰顯。

鑄造“最美”的,正是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無聲世界,重度聽障者毛董萊成立了杭州手語姐姐無障礙志願服務隊,幫助數以萬計的殘障人士解決燃眉之急;在熱血一線,擁有“熊貓血”的徐亞娟,20多年累計捐血超5000毫升,成了名副其實的“熊貓俠”;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的4名同學,聯手發起“浙江大學竺可桢學院313助學金”,共同資助來自西部地區、有困難的浙大學生……

人的成長進步,與樹的生長一樣,都需要“深紮根、不離土”。對于23歲的盛澤韬來說,30米長的斑馬線就是那方厚土,看似粗糙,實則富含營養,因為“把每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