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作者:怪羅科普

2015年,成都的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為一隻大熊貓舉辦了“百歲”生日。

這隻熊貓叫做盼盼,說是百歲生日,它的實際年齡隻有30歲,隻是大熊貓的這個年齡相當于人類的100歲了。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圖:大熊貓盼盼,它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吉祥物

盼盼在2016年的時候死于惡性良性腫瘤,它是已知壽命最長的雄性大熊貓。

不過,盼盼的“英雄事迹”可不是它的長壽,而是它超強的繁殖能力,截止今年一月份,全球圈養的大熊貓隻有728隻,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盼盼的後代。

圈養大熊貓最大的問題就是繁殖能力低下,以至于從業人員絞盡腦汁,使盡方法,也無法讓一些大熊貓留下後代。

至于大熊貓繁殖能力有多差,有一些事實會讓你大吃一驚。

野生動物通常有一個繁殖視窗期或者叫做FQ期,它們隻會在視窗期交配,對于大部分動物而言可能是一個合适的季節,但是雌性大熊貓真正的視窗期隻有40個小時左右。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你沒有看錯,雄性大熊貓一旦錯過這40個小時,就要再等一年。

因為大熊貓是極度适應獨居的動物(不知道極短的繁殖視窗期是否和這個有關系),不能把任何兩隻大熊貓放在一起養,是以工作員必須時刻關注雌性大熊貓的狀态,不然一不小心就錯過了。

你可能會說,人工受精不就好了,其實作在大部分熊貓已經都是通過人工受精來的,但熊貓的人工受精也不是容易的事。

你知道熊貓生孩子的平均天數是多少嗎?

答案是:從受精卵着床到熊貓寶寶出生平均隻有17天!

熊科動物有一項特殊技能,它們可以讓受精卵延遲着床,讓受精卵遊離在身體内并完全停止發育,直到它們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才會讓受精卵着床并啟動胚胎發育(據我所知所有熊都會這項技能)。

據信,大熊貓從配種受精到受精卵着床的時間從72天到324天不等,但是一旦着床,它們就會在極短時間内生産——平均時間17天。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正因為熊貓胚胎發育的時間極短,是以它們剛出生的幼崽非常小,非常脆弱,是所有動物中嬰兒和母親的比例最小的。

在圈養條件下,因為過早出生很多熊貓寶寶是根本沒法存活的。

雖然雌性熊貓在生育方面已經非常不省心了,但圈養大熊貓真正的生育問題主要還不在雌性身上,而是在雄性大熊貓那裡。

我們前面提到過,現在許多圈養的熊貓都是人工受精的,就是因為雄性大熊貓就像失去生育能力一樣,對雌性沒有興趣,甚至經常在繁殖視窗期暴打雌性以宣誓領地,即便難得對雌性産生興趣,它們也會因為無法爬到雌性的背上而活生生錯過視窗期。

你可能聽說過,為了讓雄性大熊貓打起精神,熊貓飼養員甚至會給它們觀看熊貓的“小電影”,但通常收效甚微。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香港的動物園有一對大熊貓,足足花了9年時間才完成自然交配,中途還不停嘗試人工受精均都失敗了。

關于圈養雄性大熊貓到底為什麼會幾乎失去生育能力,也是最讓人頭疼的事,因為找不到“病因”,就無法對症下藥。

最近由北京師範大學的科學團隊發表在《生态與進化》雜志上的文章給出了一個答案——圈養雄性大熊貓的産道微生物群落失衡可能是關鍵。

腸道的微生物群落會對宿主的身體、心理産生影響,這不是什麼秘密,包括人類在内的許多動物都有被觀察到被腸道微生物影響的情況。

是以,有理由相信熊貓的腸道微生物可能也在影響它們。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20隻雄性大熊貓的糞便樣本,發現生殖能力強的大熊貓和生殖能力弱的大熊貓的微生物組存在明顯差異。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那些經常成功交配的雄性大熊貓,表現出更高水準的梭狀芽孢杆菌,研究人員懷疑這個就是雄性生殖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動物腸道的微生物群落與飲食高度相關,是以這很可能是飲食失衡導緻的這種結果。

熊貓的日常飲食幾乎全部由竹葉、竹莖和竹筍組成,竹子的任何部分營養價值都很低,是以熊貓需要大量進食——它們每天必須吃掉幾十公斤竹子才能滿足能量需求。

為什麼圈養的大熊貓交配如此困難?科學家在它們腸道中發現原因

不同的竹子部分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對于熊貓腸道的梭狀芽孢杆菌水準而言,多吃竹筍可以有效提升。

換句話說,圈養的雄性大熊貓可能可以通過調節竹筍的飲食比例來提升它們的生殖能力。

最後

很多人可能覺得,大熊貓的生育問題是它們走向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實這個問題主要影響的是圈養的熊貓。

野生大熊貓并不存在生育問題,在繁殖視窗期,雌性會用資訊素吸引多隻雄性到自己面前,并挑選自己新穎的對象,而雄性也會有很強的繁殖欲望,有被記錄到它們在短短一下午就能完成數十次。

其實,圈養大熊貓的生育能力下降就是一種行為退化,許多圈養動物都有相似的問題,隻是它們可能退化的不是生育能力而已。

如果這項研究結果屬實的話,那麼不僅對大熊貓的保護有幫助,還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改善其它瀕危保護動物的行為退化。

參考:

https://www.zmescience.com/ecology/animals-ecology/panda-reproduction-gut-microbe/

文獻:https://doi.org/10.1002/ece3.1118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