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抗思維慣性的尋真之作

作者:光明網

作者:崔昕平

《新雨過後的空山谷》是一部不斷“對抗”思維慣性的尋真之作。這既是創作者的一種思維慣性“對抗”,也是當代人在認知兒童、對待兒童問題時的一種思維慣性突破。《新雨過後的空山谷》在“對抗”思維慣性的過程當中,循序漸進,引導我們去探尋心靈真相究竟是什麼。

第一重思維慣性的突破,來自故事的架構,這個故事架構其實是有原型的“真人秀”,一位導演和一位攝像師策劃了一檔名為《燦爛青春期》的真人秀節目,鎖定了一些“問題孩子”,把他們送到鄉下去接受艱苦的鍛煉,希望他們能夠實作蛻變,成人導演自诩“功德無量”——這是我們的一種慣性思維。在這部作品當中,作家圈定的幾個典型的孩子:羽楓、馬東明、漁歌和小胖,他們所謂的“問題”非常複雜。這些問題,有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對自我定位的搖擺,有的則是家庭問題。當這些家庭問題一下子傾瀉到孩子身上的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态度是“不配合”。這種“不配合”是否可以被簡單地定性為“叛逆”呢?或許,這首先就是個值得我們警醒的問題。

當孩子們到了所謂的“叛逆期”,家長們感到無措,于是把他們送去“改變”,這是家長們尋求化解方式的過程。但《新雨過後的空山谷》的處理方式值得深思,這裡每一個被送來的孩子,都不完全是被動的,這幾個孩子在内心深處都主動做出了選擇。羽楓和漁歌甚至站在更高的思想立場上,為自己的父親化解尴尬,為了自救,也為自己的父親創造機會走向新生活。

作品中,第一重故事架構的思維慣性被打破之後,我們發現,這種對抗和冒犯的“問題”背後,是“真實”。這個真實的問題,需要我們把成人和孩子放在一個公允的全知視角下,不帶成人權威地去判斷這件事情。打破了成人的話語權威,孩子青春期“叛逆”背後的複雜成因才得以真實地凸顯出來。很多時候,它并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

第二重思維慣性,來自故事的走向。這個故事很容易讓我們陷入一種模式:把一個城市孩子送到鄉村,鄉村的純樸、美好感化了這個孩子,鄉村的艱苦勞動使少年實作完美蛻變,孩子重新認識了人生的價值,成人的目的達成。這已然成為一種模式化的思維,但《新雨過後的空山谷》把這重慣性也打破了。主人公到了鄉間以後“脫軌”了,他們脫離了成人的預設,脫離了導演的預設。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堅定地主宰了節目的走向。這也是對當代兒童時代特性的精準把握。

在這幾個孩子當中,羽楓的忍耐力是驚人的。城市孩子并不一定是嬌氣的代名詞,羽楓甚至用忍耐的方式“以毒攻毒”地化解了自己心中的痛苦。在羽楓的故事裡,不是成人帶着她“改造”,而是這個孩子帶着成人“飛翔”,帶着鄉間的爸爸媽媽重新釋放天性,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在這份純粹的美好中實作自我修複。小說裡的多數孩子都不按成人制造沖突與感動的台本走,他們“失控”了。節目結束,他們也會感動于鄉間淳樸的感情,會與鄉下爸爸媽媽抱頭痛哭,但他們又并沒有是以而變成成人定義中的“乖孩子”,溫順回歸,而是确認自己的道路,達成自我的選擇。羽楓的選擇離家、漁歌的得勝回歸等,都是自我的确認與選擇。這種“失控”,換言之,這樣的心靈成長,是我閱讀過程中最大的驚喜。《新雨過後的空山谷》寫出了屬于當代少年的問題與成長。

第三重被打破的思維慣性,來自故事的結局。如果我們僅僅看了前四章,可能會為這部作品作出一個良好的評價,但是如果我們錯過了最後一章,我們就錯過了一部佳作。這部作品因為有最後一章的存在而變得非常獨特。前四章,當作家平行設定了四個孩子的四個故事時,我們習慣性地會去考慮作家如何更好地将這四個孩子的故事聚攏、交織,讓它們最終糅合成一個整體。翌平的這部作品,顯然突破了這種習慣性的設計。最後一章,作家突然把“幕後”推到了“前台”,以一個“終章”曝光了幕後的導演與攝像,他們的心思與理想,是要做一場與衆不同的、“真實”的真人秀——這便精妙地解釋了導演為什麼能容忍孩子們跳出節目預設,并堅持拍攝記錄的“初心”。追求“真實”的導演和攝像師,給予了孩子們自我的空間。不以博取收視率為目的、帶着理想主義光芒的導演和攝像師,讓節目中的孩子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真實的成長軌迹。

真人秀節目在這個時代是普遍存在的,但是,“真實”恰在這個時代這類節目中稀缺。作家敏銳捕捉了這一現象,在《新雨過後的空山谷》中,以真人秀視角追尋兒童的真實成長,以“守望者”的立場,書寫少年主人公真實的、不斷尋找和确認自己的心靈道路,給予兒童一個包容的、有信任感的成長空間。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每一個成長的靈魂中都會有一些美好的靈性因子逐漸生長出來,外在表現的反常與叛逆,可能是成長的心悸與躁動吧!”我認為,這正是作家想要呼喚的一種基于兒童的了解尊重和基于成長的信任。

終章之中,作者又巧妙設計了一個人物——導演的老師,他反複地追問導演和攝像師,你們想做的究竟是什麼?這其實同樣是對“慣性”與“成見”的警示,也可視為作家對自己的不斷警示與詢問,是不是滑入了慣性,是不是背離了初心,是不是抵達了真實。這些環環相扣的設計,給人以連環的、驚喜的閱讀體驗。

(作者系太原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來源: 文藝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