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作者:讀萬卷書破萬裡浪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從明清時期開始,山西商人成群結隊地走西口,越沙漠,跋涉千萬裡,深入蒙古草原腹地與各遊牧部落通商交易,在積累了千萬兩金銀的同時,也闖出了“晉商”這塊兒屹立百年的金字招牌。但這塊招牌的背後,并非僅僅是千裡跋涉和頂風冒雪的辛苦,還有入鄉随俗、主動學習的不斷積累。

長期穩坐旅蒙晉商頭把交椅的大盛魁,不僅要求号内夥計學會蒙語、俄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熟悉蒙地習俗,還要求夥計們學會中醫針灸和簡單的行醫用藥常識,友善溝通。據《清稗類鈔·農商類》記載,許多山西商号的小夥計也個個精通外語,“在蒙古者通蒙語,在滿洲者通滿語,在俄邊者通俄語。每日昏暮,夥友皆手一編,習語言文字,村塾師徒無其勤也”。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最初明朝開放草原貿易時,山西商人雖然借助靠近草原的地利優勢第一個越過塞外長城,但在與遊牧民族交易時,語言不通、交流不暢,是以必須通過中間人即所謂“通事”來辦理,時間一長,中間人往往上下其手,居中擷取厚利,令牧民和商人都蒙受損失。

為此,山西各大商号開始對培養使用專門的商業人才訂立嚴格的規章制度,一方面重金招攬熟悉塞外遊牧民族社會風情且又善長經營之道的商貿、金融、牙行人才,對能夠講蒙古語等語言的“通事”特别優待;另一方面精心挑選商号學徒,年齡不得超過12歲,體格健壯,吃苦耐勞,斷文識字,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這些學徒進入商号後,除了學習打算盤、習字帖、記賬簿、背商經等業務技能外,還要求必須學習一兩種其他語言。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仍以大盛魁為例,“學徒入号頭十年内,除在歸化城總号學習三年做生意的一般知識外,還必須在前營櫃(烏裡雅蘇台)和後營櫃(庫倫或恰克圖)各學三年。首先學會蒙古語言,适應當地生活習慣,然後學會做蒙古生意的方法。”此外,大盛魁還要求去草原做生意的員工要取個蒙古名字,穿戴蒙古袍、蒙古靴,以便于和蒙古遊牧民族親近,為做好生意創造有利條件。

而在中俄邊境貿易的山西商号福盛公、裕盛公、金銀堂、北恒利、西恒利,則規定學徒除學會蒙語外,還要學會附近地區鄂倫春族、達斡爾族的語言,并懂得他們的風俗習慣、交往禮節和婚喪嫁娶儀式等。這些商号的員工除了做生意,還往往分片包幹搞社會調查,了解與其做生意的各族王公貴族和一般牧民、獵戶的戶數、人口狀況,以及他們的消費嗜好、财産、牲畜數量等基本情況。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也正是憑借這種在實踐中磨練才能,需要什麼就補什麼,需要什麼就學什麼,不斷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晉商群體不斷發展壯大,經營範圍和地域也不斷擴大,以至于“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明清晉商為何能夠屹立百年:普通夥計學外語比上私塾的學生還刻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