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作者:雪域情懷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

我的軍旅生涯

孫雲彩

一、應征入伍

我的家鄉位于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故裡——河南省鹿邑縣中部地區的趙村公社,距縣城13公裡,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面積63.87平方公裡,人口約3萬人,311國道橫穿全境。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鹿邑縣地理位置)

1967年年底時,鹿邑縣開始了1968年度春季征兵報名工作。正在中學讀書的我,已滿18周歲,于是響應祖國号召,積極報名參軍。曆經面試、體檢、家訪、政審、填表、審批等幾輪環節後,1968年2月4日,我接到了應征入伍通知書,夢寐以求的理想實作了,喜悅心情無法言表。

當年趙村公社共有89名青年應征入伍,在這89名青年中除9名初、高中生外,其餘均為國小教育程度。按照部隊要求,這89名應征青年随後攜帶入伍通知書到縣人民武裝部報到,并按高低個兒排隊,依序領取配發的1、2、3号軍裝、襯衫、軍帽、腰帶、挎包、瓷缸、被褥、背包繩帶等物品。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1968年河南省的入伍通知書)

随後接兵連長張文彬、副連長左金德,手把手教會我們這些應征青年如何打背包。待背包打好後,左副連長逐一點名,被點過名的新兵按序列隊,從左至右,每10名為一列,每列為一班,共計9個班,每班第一名為班長,最後一名為副班長。我被編入二班最後一名,擔任副班長。爾後,老家在商丘的張連長用濃重的豫東鄉音講了話,他說道:今天是農曆大年初六,初七可在家一天走親串門,初八上午8點準時背起背包到公社集合。

2月6日早上(大年初八)公社大院人頭攢動,新兵全部準時到達公社集合。随着一聲響亮的哨音響起,新兵列成方隊位于公社大院中,随後舉行歡送新兵入伍儀式。公社革委會主任首先緻歡送詞,接着接兵幹部張連長講話,新兵代表武興新也随後發言。歡送新兵的親屬和人群站滿了公社大院,歡呼聲、鞭炮聲、鑼鼓聲不絕于耳。簡短的歡送儀式結束後,89名新兵帶着全公社人民的囑托踏上了新的征途。

在從公社徒步到縣招待所集結的路途中,當新兵隊伍步行約1.5公裡,途經我家所在的化塔村旁時,一個個熟悉的身影熱情洋溢地站立在道路旁,有的還喊着我的名字,眼神中露出羨慕的目光。我強壓着澎湃激烈的心情,向父老鄉親們招手緻意,在心底充滿激動和喜悅之餘又有些茫然。馬上就要離開生我養我的家鄉,鄉戀油然而生,随着隊伍前行,不時回頭遙望熟悉的故鄉,好難舍難忘的故鄉呀,真想“走一步退兩步”!随着故鄉漸漸地淡出我的視野,激烈跳動的心髒才慢慢恢複了平靜。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徒步,新兵隊伍到達了縣招待所集結駐地。在稍作休整時,從人群中顯露出一個熟悉的身影,我定神一看,是我旁院年過近六十的孫效孟大伯。大伯叫着我的名字,來到我的身邊,從兜裡掏出僅有的兩塊四毛錢送給我,當我接過這沉甸甸的錢時,心情無比感動,淚花濕潤了我的眼睛,這沉甸甸的兩塊四毛錢,是對我多麼的厚望和寄托,使我終生難忘。同時我大哥也送我一本紅色塑膠封皮上印有凹形的“工作手冊”字樣的筆記本,裡邊寫着“你己走上新的工作崗位,祝你在新的崗位上作出新貢獻。”

當天我們被安排在縣招待所一個較寬敞的大房内,晚飯後,昏暗的房屋内兩端懸挂着油氣燈,新兵席地而睡,部分新兵的親朋好友也在房間另一端席地而坐。

2月7号早餐後,集合哨聲響起,鹿邑縣1968年入伍的各新兵連的新兵背着背包列隊從縣招待所徒步向汽車站挺進,在那裡乘坐己準備好的車輛。比較幸運的是,我所在的新兵連乘坐的是我們縣僅有的兩輛客車,其他新兵連則依序坐上敞篷卡車,随後由多台汽車組成的綠色長龍直奔距鹿邑縣70公裡的商丘火車站。

商丘火車站當時是隴海線的關鍵站點之一,是魯、豫、皖三省重要通道和物資集散地,也是淮海戰役中的軍事要地。中午13時許,各新兵連在商丘火車站按序迅速登上綠皮火車,将背包整齊放在行李架上。當時大部分新兵均是首次乘坐火車,而且又是乘坐綠皮客車,心中無比的興奮,有的四處張望,有的低聲細語,有的談笑風生。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當年乘坐的綠皮火車)

随着一聲汽笛長鳴,北去的列車徐徐開動,從商丘經徐州過濟南,跨天津,穿越山海關,最終在運作36小時并跨越河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天津、遼甯等7省市後,沿沈丹線到達遼甯省本溪市橋頭鎮火車站。我們新兵連随即下火車換乘汽車,15分鐘後來到陸軍第64軍190師後勤部二道河子新兵訓練駐地。短暫休息後,河南省項城縣、吉林省長春市等地的新兵也陸續達到,随後來自兩省市的新兵們被混編成兩個新兵連,我被編入新兵1連2班。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本文作者1968年剛到部隊時于 遼甯省本溪市橋頭鎮留影)

1964年入伍的林德全,是我戎馬生涯的首任班長,他看似很嚴肅,有着中等個頭的魁梧身材,濃眉大眼,高鼻梁,滿口沈陽口音。新兵在班務會上一一自我介紹了一番之後,便開始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新兵訓練,在系統學習了條例規定,以及完成隊列、戰術、體能、軍事科目等訓練之後,初步具備了軍人的風範。雖說八億人民八億兵,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但普通老百姓與一個合格的軍人(士兵)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入伍訓練僅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

1968年五一前夕,新兵集訓結束,當年入伍的新兵分别被配置設定到190師後勤部營房科、軍需科、衛生隊(醫院)汽車營、坦克修理營、黑龍江嫩江農場、遼甯省蘇家屯農場和師後勤部直屬分隊等機關。

作為新兵的我被配置設定到190師後勤部汽車運輸營1連。兩個多月後,連隊組織安排4台教練車對下到連隊的新戰士進行汽車駕駛專業教育訓練,每台車4人。記得剛學開車時,教練車輛是嘎斯五一型,駕駛室頂端是木質制作,車廂前擋闆兩側豎立着印有“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字樣的木牌,學員輪換學開車時均向主教班長行軍禮,然後左手扶着汽車保險杠,右手緊握搖搖桿将車發動,(學員不充許用腳采起動機發動車輛),再按動作要領上、下汽車駕駛室,爾後,按主教班長的密碼謹慎規範地操作每個駕駛動作。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嘎斯五一型汽車)

經過三個多月的專業駕駛教育訓練和理論學習,新戰士對汽車的基本構造、技術性能、維修保養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為成為合格的軍人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孫雲彩:河南省鹿邑縣人,1968年2月入伍,在原沈陽軍區陸軍某部後勤汽車連服役,1971年5月調入成都軍區後勤部汽車27團,曆任班長、排長,幹事、指導員、協理員,1985年末,轉業到地方工作直至退休。

1968年春,我應征入伍了。坐火車跨越7個省,終于來到駐地…

作者:孫雲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