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汽車朱華榮:流量固然重要,技術為本才是傳統車企的優勢所在

作者:第一财經

“最近我看雷總(雷軍)和餘總(餘承東)釋出會,也和餘總做了交流。我問餘總流量密碼是什麼,餘總說我必須親自上場,這就是密碼之一。”近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接受第一财經等媒體采訪時說道。

在雷軍、周鴻祎的帶動下,今年的北京車展變成一場流量的盛宴。與網際網路公司相比,車企在“造流量”方面的能力明顯偏弱。

對此朱華榮表示,首先要看短期流量和長期流量,通過個人IP或精彩的釋出會可以獲得短期流量,這對于産品推廣、品牌推廣非常好,但長期流量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創造的産品價值、服務價值或者其他新的價值,這才是最根本的。

“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進入這個行業ICT企業,以及其他新勢力都要緊緊圍繞給客戶創造價值,長期地打造好産品,打造好服務,增強長期可持續的流量,而不是昙花一現的形态和狀态。”朱華榮說。

朱華榮認為,長安汽車要堅持技術為本,這是傳統車企的優勢。同時,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這輪技術轉型隻是一個序章,數字汽車才是未來,車企的人才結構要從原來的機械工程師為主,向軟體智能化以及傳感器等領域迅速轉變,才能搶占科技進步和未來競争的制高點。按照規劃,長安汽車要在新汽車科技産業鍊累計投入超1500億元,建構超過10000人規模的科技創新團隊。

4月1日晚間,長安汽車釋出今年第一季度銷量資料,旗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3月銷量 5.29萬輛,同比增長超47%;一季度銷量12.88萬輛,同比增長超52%。

為了進一步擴大新能源汽車銷量規模,長安汽車正進行多品牌、多技術路線的布局。其中,深藍汽車推出G318車型,搭載深藍超級增程2.0技術,新車預計在今年内上市,價格大概在30萬左右。據悉,新車純電續航190Km,綜合續航超 1000Km,發電機最高效率96.6%,實作 1L 油可發3.63度電。

長安品牌則于近期推出UNI-Z車型,售價為11.79萬元~13.19萬元。該車為長安新藍鲸動力平台釋出後的首款量産車型,采用了P1+P3電機的串并聯式混動系統,純電續航裡程為125km,在WLTC工況下,饋電油耗為5.15L/100km。

此前業内對于增程式混動以及串并聯式混動技術有着一定的争議,而長安汽車對上述兩種混動系統都進行了布局,以不同的技術應對不同定位的産品。

長安汽車總裁王俊表示,長安汽車在國家“863”計劃“三縱三橫”技術研釋出局下,以解決使用者痛點、滿足使用者需求為導向,摒棄技術路線之争、建構全技術路線研發能力的發展與實踐。

根據規劃,長安還計劃将通過不斷地技術疊代,以及整車和電池系統的創新,到2025年,長安新能源汽車的同類型産品的CVI值(新能源汽車消費者獲得價值指數)将分别達到95和40,後續每2年提升5%~10%。

混動汽車産品已成為業内公認的“潛力細分市場”。乘聯會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國内純電動汽車零售銷量為514.4萬輛,同比增長20.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零售銷量為259.2萬輛,同比增長82.5%。巨大的市場容量與快速增長的趨勢,吸引了衆多品牌積極入局争奪插混汽車的市場蛋糕,其中中型插混SUV又是競争最激烈的細分市場。

汽車行業分析人士認為,新能源車“油電同價”政策會加速新能源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自主品牌也趁此戰略視窗期攻入合資品牌的核心領地。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目前行業極度的内卷,長安汽車總裁王俊認為這在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程序中不可避免,内卷會迫使新能源車出現加速替代燃油車的成本與技術優勢。

“内卷的本質是什麼?是供需失衡。競争是不是解決供需沖突的最優路徑?結論是肯定的。隻要存在供需沖突,就一定會出現競争,調節最有效或者最快速的手段就是價格。到今天為止,這種供需之間的沖突調整還沒有結束。”王俊說。

王俊表示,目前緊湊型燃油轎車的價格在8萬到10萬元左右,新能源車如果不能到這個價格,在競争當中的勝算會大幅下降。新能源車企隻有通過新的要素、新的技術和新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真正迎來新能源汽車長期可持續的競争力。隻有這樣才能形成競争優勢,最後實作替換。

今年4月,長安汽車位于重慶的數智工廠開始試生産,該工廠完整打造了5G+wifi6的場景,下行帶寬為1G,可以在三五分鐘内完成一台車的完整軟體灌裝,此前需要一到兩個小時。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和工藝的改變,該工廠制造效率提升了20%,制造總成本下降了20%,碳排放降低了19%。

王俊認為,目前汽車行業卷流量、卷價格,但根本性的還是要卷技術和效率。此外,他認為新能源的發展趨勢,不因任何一個品牌、國家和地區而改變。但是不同的企業或者地區會有不同的節奏和合适的發展方式,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速度和程序,但不會影響大的發展趨勢。

“目前仍處于一個不确定性的和有多種可能性的階段,底線是不能讓它産生惡性競争。我對中國汽車産業是充滿信心的,通過持續地競争和創新,才能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實作中國式的供需平衡。”王俊說道。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