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在中國受超規格接待,背後有三重原因

作者:生思孰慮
馬斯克在中國受超規格接待,背後有三重原因

應中國貿促會邀請,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4月28日抵達北京,國務院總理李強和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等會見馬斯克。這不是馬斯克第一享受中國官方的超規格待遇了。去年5月,馬斯克在短短44小時的訪華行程中,與中國的外交部長、工信部長、商務部長會面。

在中美經貿關系日益緊張的背景下,馬斯克為何得到差別待遇?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馬斯克對中美關系的示範效應。

一、中美可以互利共赢,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

2018年,特斯拉在上海設立第一家在華工廠。紐約時報中文網稱,這個工廠得到了中方的“特殊關照”,從建成到投産,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中方不僅為特斯拉提供了優惠的低息貸款,還改變了有關外資企業的所有權規定,讓特斯拉無需中國本土合作夥伴就能建廠,這對在華營運的外國車企來說是首例。

當年的上海市委書記正是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李強。

馬斯克在中國受超規格接待,背後有三重原因

現在,上海工廠已取代加州弗裡蒙特的工廠,成為特斯拉規模最大、生産力最高的工廠,占據公司一半以上的全球傳遞量,并貢獻了大部分的利潤。

合作從來不是單向的,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底層邏輯。

特斯拉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發展。特斯拉在中國的核心供應商近百家,從核心的電池、電機、電控,到充電樁、底盤和内飾,幾乎涵蓋産業鍊每個環節。其中僅甯德時代在特斯拉電池訂單的加持下,市場佔有率連續六年全球第一,也大力惠及其他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

二、中美可以良性競争,競争并不可怕,關鍵是要理性正确看待

目前,中國本土品牌電動汽車發展勢頭迅猛。去年年底,中國競争對手比亞迪的全球汽車銷量已超過了特斯拉。馬斯克也承認,如果沒有貿易壁壘,比亞迪和其他中國公司将“幾乎摧毀世界上大多數汽車公司”。

不少國家政府和企業試圖遏制中國企業的發展勢頭,鼓吹中國電動汽車“産能過剩”“過度補貼”,歐盟甚至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但直接參與競争的馬斯克怎麼說?玉淵譚天微網誌賬号28日釋出的視訊顯示,馬斯克在抵達北京後表示,“很高興看到電動車在中國取得進展,未來所有汽車都将是電動的。”

馬斯克在中國受超規格接待,背後有三重原因

他的邏輯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争是確定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的重要推動力。競争并不可怕,關鍵是要理性正确看待。中美完全可以走出一條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對方的共赢之路。

三、中美可以相向而行,彼此成就而不是彼此傷害

路透社稱,馬斯克周日突訪中國,主要是為了尋求在中國推出全自動駕駛(FSD)軟體。FSD是特斯拉最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可以幫助特斯拉提升在華競争優勢。但FSD需要大量收集道路資料,涉及到資料安全問題。

馬斯克到訪北京後不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釋出《關于汽車資料處理4項安全要求檢測情況的通報(第一批)》檔案。檔案顯示,特斯拉2022款和2023款的Model 3和Model Y通過了國家汽車資料安全4項全部要求。這對特斯拉是重要的利好消息。

這兩件事不是孤立的。“資料安全達标”意味着,特斯拉可以行駛到中國更多地方,資料安全敏感性有所降低。這可以為FSD入華進行前期準備。

外國品牌電動汽車的資料安全,是各國面臨的問題。今年2月,拜登政府以潛在的“國家安全”風險為由,下令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調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稱:“在美國的道路上,行駛着數百萬輛來自中國的網聯汽車,這意味着中國“每一天,每一分鐘”都在搜集着數百萬美國人的資料,并将這些資料傳輸回中國。”

同樣的論斷,中國也可以用于美國企業特斯拉。

互信不足和互相猜忌,導緻誤判誤傷,是目前中美關系的惡性循環。

但是馬斯克努力跳出這個怪圈。一方面與中國官方“對話不能停”,另一方面積極行動,于2021年建成特斯拉上海資料中心,實作資料本地化存儲,以實際行動回應相關疑慮。

保持溝通,相向而行,才能化解疑慮,重建互信。

希望美國政府和企業都來讀一讀馬斯克對華合作“啟示錄”,推動中美關系重歸互利共赢的軌道,而不要陷入零和博弈的死胡同。

文:中山鹿 編輯:深思孰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