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蛻變的三次轉折:放下,成為内心強大的關鍵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人生蛻變的三次轉折:放下,成為内心強大的關鍵

在柳宗元的一則寓言故事中,曾生動描繪了一種名叫蝜蝂的獨特小生物。

他筆下的蝜蝂,每當在行進途中邂逅任何物件,皆會情不自禁地将其負于背上,無論何物,無論其重。

縱然背上的負荷日益增加,直至步履維艱、力不能支,它也始終未曾有過片刻放下之念。最終,蝜蝂因不堪重負而悲慘隕落。

現實生活中,我們人類與這微小生靈的境遇竟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我們往往背負着過往的行囊,盡管身心已疲憊不堪,卻仍執着于記憶的每一個褶皺;我們在乎他人的眼光,哪怕這意味着要犧牲自我以求認同,也不願輕易做出改變;我們沉溺于内心深處的執念,即使明知無法企及,亦難以釋懷。

柏拉圖這位哲人曾經睿智地警示世人:“倘若生活未能帶來幸福與快樂,那麼學會放手便是智慧之舉。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輕易放棄了本應堅守的,卻又固執地堅持了本該舍棄的。”

是以,切勿讓過去的陰影束縛前行的腳步,更不要緊緊抓住回憶的藤蔓不願松手。人生的圓滿,并非在于擁有越多,反而是在于懂得何時選擇放棄,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為。

一個人的成長與強大,往往始于三次深刻的放下:放下過去的牽絆,放下他人的評判,放下内心的執拗。

隻有如此,方能輕裝上陣,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強大與自由。

人生蛻變的三次轉折:放下,成為内心強大的關鍵

01

放下過往的羁絆

《論語》有言:“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此言深意在于,對于已然發生之事,過度苛責并無裨益;對過往的種種,執着深究亦無實效。

是以,我們應學會釋懷,将過去輕輕放下,以豁達之心面向未來。

在民國那個風華絕代的時代,才女蘇雪林與胡适先生結下了深厚友誼,兩人交往多年,情誼匪淺。

蘇雪林曾深情贊譽:“聆聽胡先生的言論,不僅是心靈的一次盛大洗禮,更是聽覺的一場極緻享受。”每當胡适有新作問世,總會贈予蘇雪林一本,以示友情之重。

一次,蘇雪林緻信胡适,洋洋灑灑地抨擊左翼文壇及魯迅先生。盡管二人交情深厚,但胡适并不贊同這種充滿惡意和辱罵色彩的批評方式,于是他在回信中勸誡道:“評價一個人,務必公正持平,愛他要能看到他的不足,厭惡他也要能洞察其優點,這才是真正的公正。”

然而,蘇雪林對此回複感到極度不滿,憤而将她與胡适的通信内容公之于衆,在《奔濤》雜志上引發了一場文壇風暴。此事過後,胡适的形象頓時遭受嚴重沖擊,一時間輿論嘩然。

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胡适選擇閉門謝客,每日收到大量讀者來信指責他蓄意醜化魯迅形象。直至某日,一位好友登門拜訪,談及此事,胡适坦誠回應:“蘇雪林所言并非虛構,皆為事實,讓世人了解真相也未嘗不可。”

自此,胡适終于釋懷了這段經曆,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展現出豁達寬容的人生态度。他還主動邀請蘇雪林共赴飯局,兩人暢談甚歡,昔日友情得以恢複如初,更顯珍貴。

此後,胡适堅持文學創作,将《新青年》經營得越來越好,進而在文學曆史上确立了傑出的地位。

莫言曾說過:“生活就像一本書,隻有翻過去。我們要學會向前看,而不是糾纏于過去。”

無論過去多麼難以面對,我們都應該嘗試去接受和面對,這不是屈服,而是面對過去的勇敢。

每天都有煩惱,不去撿拾自然就沒有了。

隻有及時放下“過去的一切”,我們才能迎來新的生活。

人生蛻變的三次轉折:放下,成為内心強大的關鍵

02

放下别人的眼光

90後旅行部落客房琪,以其溫潤而富有力量的語言,成功鼓舞并治愈了無數心靈,被譽為“寶藏女孩”。在她的視訊世界裡,每一幀都流淌着唯美的畫卷。

她鏡頭下的故宮,雪花漫天飛舞,紅牆綠瓦交相輝映;黃山的雲霧缭繞與石猴孤影,在她的視角下顯得生動而靜谧;大理的田野上,風吹麥浪,盡顯大自然的詩意與浪漫。

去年,她在綜藝《為歌而贊》中的一句“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更是讓她名聲大噪,走出原有的粉絲圈層,赢得了更廣泛的關注。

然而,這順風順水的背後,房琪也曾經曆過種種質疑和攻擊。有人尖銳地指出她的文案風格始終如一,質疑其是否已江郎才盡;也有人批評她的聲音平淡無奇,聽久了讓人感覺單調乏味。這些負面評價曾一度令她深陷自我懷疑的漩渦。

為了迎合大衆口味,她曾嘗試撰寫自己并不擅長的攻略,甚至涉足并不熱衷的帶貨行列。

直到某一天,一封來自忠實粉絲的信件猶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她的心路曆程:“無比懷念你曾經的文字,每當心情低落時,我就會沉浸在你的視訊中,因為那裡蘊藏着世間最動人、最具療愈力的話語。”

這封信讓房琪恍然大悟,決心不再被外界的閑言碎語所左右,堅定地走自己的道路。

于是,她繼續用細膩的鏡頭記錄下秀美壯麗的風景,捕捉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她依然堅持創作暖心的文案,發出獨樹一幟的“房琪式”聲音,以積極的影響溫暖着身邊的每一個人。

正如村上春樹先生所言:“無論全世界的人如何評說,我都堅信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為真實的。”房琪的故事,正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诠釋。

不管他人如何看待,我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步伐,熱愛的事物自然會堅持下去,而不喜歡的事物則難以持久。

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我們如何努力迎合他人的期望,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如果我們過于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最終可能會變得“邯鄲學步”,忘記了應該如何走自己的路。

生活是為了自己而過,而不是為了表演給他人看。

人生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活出屬于自己的節奏。

人生蛻變的三次轉折:放下,成為内心強大的關鍵

03

放下自身的執念

曾在網絡的浩渺問答中,我偶遇一問:執念過深對個體的最大沖擊何在?

其中一則回答猶如利箭穿心,精準揭示了執念的本質——那如同自我編織的一張無形羅網,使人困頓其中,無法超脫。

《唯識述記》這部典籍有言:“我執為一切煩惱之根源。”這寓意着,有時禁锢我們前行腳步、桎梏心靈自由的,并非外界紛擾或他人牽絆,而是源于内心的那份固執與堅持。

《記遊松風亭》記載了一段蘇轼的哲理寓言。當他在惠州貶谪期間,某日漫步至松風亭下,萌生登頂以覽衆山小的壯志。然而,在攀爬至半途之際,他深感體力逐漸衰竭,疲憊不堪。

擡首仰望,峰巅依舊遙不可及,心中不禁蒙上一層陰霾,進退維谷。繼續攀登,則力不從心,氣喘籲籲;選擇放棄,又心有不甘。

就在這猶豫彷徨之時,一陣清風徐來,輕拂面頰,林間光影斑駁,令人心境豁然開朗。蘇轼瞬時領悟到:“為何非要執着于登頂呢?此處同樣能欣賞到無盡風光。”

這一刹那的覺醒,仿佛魚兒掙脫釣鈎,重獲自在。盡管蘇轼未能親臨山頂,一覽巅峰盛景,但他卻在此刻沉浸于松濤陣陣、鳥語婉轉之中,收獲了一份來自當下的甯靜與喜悅,實作了心靈層面的升華。

在生活中,多數人往往被“我執”的枷鎖所束縛:

有人,不顧自身實際情況,急于追求所謂的“标配”生活,以至于在追逐中疲憊不堪,心力交瘁;

有人,熱衷于急功近利,目光如炬地緊盯着高位的光環,卻是以而忽視了眼前的工作,導緻手頭之事一團糟,無法理清;

還有的人,深陷于一段并不适合自己的情感糾葛之中,即便痛苦掙紮,也遲遲不願放手解脫。

究其本質,越是過分執着于得到,反而越容易失去那些原本可能擁有的東西。

這就好比手中的沙粒,握得越緊,流失的速度就越快。那份想要緊緊抓住的欲望,反而加速了它的消逝。

人生蛻變的三次轉折:放下,成為内心強大的關鍵

稻盛和夫曾深刻地闡述:“世間最廣闊的牢獄,莫過于人的内心世界。倘若無法掙脫自我執念的枷鎖,無論身處何方,皆如同困頓的囚徒。”

一旦深陷于某一執念之中,便會受其束縛而不得自由。

正是生命中那些難以承載之重負,将生活緊緊桎梏,令人步履維艱。然而,當我們勇于放下内心的執着,解開禁锢心靈的枷鎖,才能使靈魂得到安放,找到屬于自己的歸宿。

我尤為欣賞六神磊磊的一段精辟論述:

我們應當熱烈地追求夢想,但同時要以溫柔的态度調整步伐;

我們可以堅定地表達不滿與控訴,卻也不忘以溫潤之心呵護自我的内在世界;

同樣,我們也能夠決絕地拒絕與放下,但在轉身離去時,不妨贈予一份溫柔的告别。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源于過度的固執,心中的“負能量”日積月累,漸成重負。

實際上,追求幸福、走向強大的道路上,不僅需要積極地做加法,更需擅長做減法。

學會釋懷過去,不讓往事成為前行的牽絆;懂得屏蔽外界紛擾,不被他人的評判所左右;勇敢抛卻無謂的執念,不讓欲望操控自我。

唯有如此,在時光流轉中,我們才能靜待生活的花開,悠然恬淡,安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