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作者:秦淮釋出

4月22日至4月28日

一周時間

《人民日報》五次為秦淮點贊

讓我們一起看看

《人民日報》如何說咱秦淮好

一個個曆史悠久的老街區、韻味悠長的古建築,訴說着一座座城市的文脈。4月22日,《人民日報》文化中國行欄目記者走訪江蘇代表性古建築老街區,在《一條老街,文脈承古今》一文中着墨秦淮。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一條老街 文脈承古今

綻放非遺新彩

夜幕降臨,一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沿秦淮河鋪開,南京夫子廟曆史文化街區十裡流彩,仿佛複現了《上元燈彩圖》中燈市與商貿集市的盛況。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2024年春節,文化和旅遊部将“點亮中國燈”——首屆全國燈彩聯展主場選在這裡。秦淮燈彩曆史可以追溯至三國時期,至清代,秦淮燈彩在制作上愈加精巧,在品種樣式上也有較大發展。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秦淮燈會省級非遺傳承人曹真榮已經80歲,在燈市上堅守了近60年。記者在工作室看到他時,他正在全神貫注地制作花燈。“花燈雖小,技藝卻繁,要經過劈、鋸、裁、剪、削、熏、烘、烤、熨、浸、染、紮、裱、繪等數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曹真榮告訴記者,紮燈不僅講究技藝上的功夫,還需要式樣上的創新。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今年的龍燈就有不一樣的創新。“腳要長、爪要有勁、眼睛要有神,展現出時代風采和龍的神韻。”曹真榮介紹,以前的龍眼是用皺紋紙貼或卷的,經典但不夠立體,今年他從市場上淘到一種從白到藍、顔色漸變的“塑膠珠子”,用來制作眼睛,龍燈更顯得栩栩如生。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秦淮燈會對我來說,是精神支柱,也是生活奔頭。秦淮燈會在南京人心中的分量也很重呢。”曹真榮說。

秦淮河流域自古以來交通便利,兩岸手工業、絲織業、商貿業發達。紮根沃土,秦淮燈彩得以快速發展,并帶動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踩高跷等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發展。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2021年,位于夫子廟鈔庫街的南京市非遺體驗中心正式開館。遊客們能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非遺項目。“通過舉辦展覽、展演、體驗活動為市民搭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的橋梁,增強傳承千年文脈的自信與自覺。”非遺體驗中心負責人尹磊說。

曆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成為城市發展不竭的文化源泉。4月24日,《人民日報》文化中國行欄目以“老城南門東曆史文化街區古建修繕”破題,點贊了秦淮區老城南,古建老宅按照“修舊如故”方式保護修繕,既延續風貌肌理,也保留時代氣息。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曆史街區 在保護中發展

修舊如故 記錄曆史

南京市老城南門東曆史文化街區三條營18及20号古建,許多南京人都很熟悉——這便是“積善堂”。

這是一處南京傳統民居中典型的多進穿堂庭院式建築群,共有二路七進,占地4500多平方米,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正房,中間以回廊連綴,臨街房屋下方以青條石鋪地。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秦淮分局局長李建波介紹,“老門東”(門東曆史文化街區)作為全國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的“濃縮地”,包含豐富的曆史資訊,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但因為戰火和使用材質等原因,許多建築珍貴又脆弱。2009年,南京以“整體保護、有機更新、政府主導、慎用市場”為方針,對“老門東”進行保護修繕。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修繕的第一步,是要保留建築風貌的最大特色:青磚灰瓦馬頭牆,回廊挂落花格窗。李建波介紹,從2012年到2014年,南京市秦淮區規劃部門聯合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對老城南100處儲存完整、有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其鋪地、門窗、梁柱等各個部件的色彩、尺寸、樣式,進行定量測繪并橫向對比,列出适應性取值範圍,編撰南京老城南傳統民居修繕技術圖集,作為“修舊如故”的參考指南。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就像老師傅在修複文物時要“留白”一樣,老街古建的修複并不是“仿古”甚至“以假亂真”,而是通過“留痕”,儲存其曆史程序中的資訊。李建波介紹,近年來,南京從物質空間和居民兩個角度,保護曆史文化街區的“原真性”,實作“見人、見物、見生活”。

4月27日,《人民日報 海外版》在視覺廣角欄目,用整版新舊圖檔對比的形式,全方位展現南京市秦淮區小西湖街區經過“微改造”後,曆史傳承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新景象。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小西湖街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老城南核心區域,串接夫子廟與門東曆史街區。長久以來,這裡是一片年久失修的老舊街區。如今,經過因地制宜“微改造”,老街人居環境明顯提升,曆史傳承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2015年,小西湖街區啟動“微改造”,在保留傳統老城的空間格局和肌理的同時,引入燈彩工作室、蟲文館、茶館、民宿、輕餐飲、“網紅”藝術展館等多元化業态,打造特色文化街區。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市井煙火氣與現代時尚感在這裡交織,小西湖街區已成為當下年輕人“深度打卡”南京必去的地點之一。2022年,小西湖城市更新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獎。

秦淮人的幸福生活

不僅僅得益于

老城煥新帶來的生活新範式

也得益于秦淮生态環境品質“提質增優”

帶來的花美,水美,環境美

春光正好,“花樣秦淮”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來打卡。4月25日,《人民日報》也被秦淮花事吸引,向全國人民講述了秦淮一棵六百年紫藤古樹的故事。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花開四月天。在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太平巷35号的鄭和公園内,一株造型奇特的紫藤引人注目:主幹長20多米,最粗處直徑超過1米,整株紫藤覆寫面積40多平方米。藤幹盤旋着,奮力向上攀緣。這是大型藤本植物在樹齡古老後的典型特征。進入4月中旬,随着氣溫回升,在向上攀緣的藤幹上,綻放出一串串紫色的花朵。進入盛花期的紫藤,充滿了生機,吸引了衆多市民前來觀賞。一旁的牌子上标示着:現為南京市一級古樹名木,編号826,樹齡600多年。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紫色的花一串串垂下來,數以百計,又多又密,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紫藤因其盤旋向上生長的特性,被認為具有頑強不屈、高潔向上的氣質,成為最早應用到庭院裡、園林中的觀花藤本植物之一。清代文學家袁枚在南京任職居住期間,在随園裡種植紫藤。紫藤也是南京的特色鄉土植物。南京目前仍保留着大量紫藤古樹,在中山陵、莫愁湖、瞻園等園林景區,都能見到。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鄭和公園在明代是鄭和家的花園所在,見證了歲月變遷。這株紫藤由鄭和公園負責日常養護,每天兩次巡邏,包括清理雜草、檢查外觀等,每月還有兩次專業檢查,第三方公司帶着養護工具上門,修剪枯枝、上藥防蟲,清理空洞。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近年來,這株紫藤經曆過兩次“手術”,一次是2007年,樹體出現了腐爛,專業公司對其進行噴藥防腐,施肥促進生長,修剪枯枝促使新枝萌發。第二次是在2022年,由于根系生長頂起了附近磚塊,從業人員重新鋪設磚石、擴大了樹池,更換了營養土,為根系舒展留足空間,還在周圍布設了傳感器,實時監測樹池中土壤環境的含水量、溫度變化、含鹽量變化等,将資料實時傳輸給管理者,适時進行養護。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如今,不僅春夏開花的時候許多周邊居民坐在紫藤旁賞花乘涼,甚至在落葉的秋冬,都有遠道而來的遊客、攝影師特意來看它,每年還有中國小生前來參觀研學。

4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系列文章《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兩會之後看落實⑦)》,其中點贊了秦淮水環境的治理實效。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月牙湖社群居民鄒夢青和家人沿着月牙湖邊的綠道遊玩,“湖水越來越幹淨,瞅着心裡就高興。”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軍介紹,今年将落實103個水環境治理項目,實施18條河道水環境整治行動,推動河湖水質持續向好。

一周,秦淮五上《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