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的房子,還會漲嗎?

作者:地産裁員

最近連續寫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放水——通脹——消費,其中放水的依據是央行下場購買國債,而通脹和消費是基于經濟基本的資料推演。

換句話說,站在未來看當下,我看到了通脹和消費擡頭的必然。

這幾篇文章寫完之後,很多夥伴問我:房子會漲嗎,我的房子能漲嗎?

其實,關于房子上漲的必然,我都不知道自己寫過多少篇文章了,但穿越周期信心、相信未來的趨勢,對大多數人而言具有挑戰。

當下,更是如此!

是以,我找到了,我寫于2022年12月份的文章。

為什麼找這篇文章?

因為相比于我從宏觀次元給大家推演的資料、邏輯,這篇文章的事例更真實,更具象,更能讓大家感同身受。

但我也清楚,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正是我們的教育和文化,讓我們更相信”勤勞緻富“,是以我們從國小開始就在拼搏、努力、奮戰,似乎隻有勤奮就能獲得财富,就能獲得幸福。

但我告訴大家,在資産增值面前,個人的努力就是一個笑話,因為個人收入永遠比不上資産升值的速度。

01

第一個故事:選擇

我表姐在深圳的第一套房位于布吉大芬村的中房怡芬花園。

來~就是下面紅框的小區。

中國的房子,還會漲嗎?

這是2001年的報紙,彼時中房怡芬的價格才1833元/㎡。

在表姐賣掉這套房子之前,我曾小住在表姐家。

我印象中那是一個老舊的、綠色的、多層小區,沒有電梯,為了安全窗戶上都是粗粗的安全網。

表姐家在四樓,陽光很少,總感覺壓抑而蔽塞!

2005年的時候,表姐因為生寶寶,家裡空間太小,就将中房怡芬的房子賣掉,購買了相隔不遠的桂芳園。

中房怡芬房子賣掉的錢,外加10萬元湊成了三成首付,欠銀行35貸款。

再後來,表姐因為工作原因,賣掉了桂芳園的三房,在福田香蜜湖置換了一套二手三房,加上稅費和中介費,總房款約等于120萬。

故事到這裡,如果你以為這是計算房子翻倍賺錢的故事,就大錯特錯了。

機會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公平的。

隻是有人看到事物的發展,認為是機會,有人看到事物發展,認為不可能而已。

表姐搬到福田後,發現3年多的時間,這房子一直在漲,然後,心一橫就開始折騰房子。

從深圳的鹽田到南山,從福田到前海,從寶安到龍華,一路走來,除了鹽田的房子虧了個底掉,其餘賺的錢都以百萬、千萬計數。

現在布吉中房怡芬小區的參考價是:38600元/平米。

也就是說,從2001年到2024年,這個又破、又爛的小區上漲了20倍。

貨币不斷貶值的背景下,該怎麼做家庭房産配置,推薦閱讀《房地産雙軌制,用一套房借雞生蛋,讓資産增值的方法是什麼?》

02

第二個故事:央地博弈

這是一個極為複雜又敏感的話題,為了這篇文章能‘活下去’,我盡力把能說明白的内容說清楚吧!

來~,還是先看一份報紙!

中國的房子,還會漲嗎?

這是1989年2月20日《市場報》的一篇文章。

對于《市場報》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把《市場報》的閱聽人群體是誰用圖檔的形式發出來,大家看吧。

中國的房子,還會漲嗎?

在《市場報》的圖檔中,有這樣一段話:

“今年1月,上海住宅市場年初出售11000多套住房,成交不到1/10,棟棟樓房無人買,幾十平米新住宅空空蕩蕩。

原因是價格昂貴,每平方米最高價格已達2300元,令人咋舌。

北京最近提供2萬多平米住房,每平方米為1600元——1900元。

若購買兩房間,少說也要6萬多元。

一名大學生從參加工作起就日日節衣縮食,每個月存儲50元,已經是最高極限,需要100年才能買上兩房間。

讀完這三段文字,你感受到什麼?

再看看大标題那20個字:房價猛漲 百姓望樓興歎 勢在必行 國家正拟法規”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從1989年到2023年,整整34年,房子帶給所有人的感受,除了資料上的變化,所謂的“樓市行情”一直都是上面這幾段文字的感受。

為什麼34年都是如此?

關鍵是二進制博弈

1994年,中國采取分“睡”制的财政改革。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的财政收支關系變成了:收入要上繳,支出靠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支出靠自己的地方城市,财權和事權變得越來越不比對,養老、教育、醫療、安居房、基建投資、地鐵公路、拓荒新城屬樣樣都要錢,樣樣都要辦。

而來錢的管道卻就越來越少,除了土地财政就隻剩直營企業創收和少量其他稅種了。

回顧過往,每次樓市調控都來自高層,每次樓市放松都來自地方城市,在中國樓市的政策包中,充滿了二進制博弈。

樓市,也成了二進制博弈之下的跷跷闆,管就是死,放就嗨,從無例外。

同樣,如果34年後,大家在回看哪些唱空的自媒體,什麼人口負增長房價如蔥、什麼經濟增速下降房子爛大街、什麼未來将出現大量空城.......

大家的感受也會和2024年看1989年報紙的感覺是一樣的。

我也明确的告訴大家,未來34年這房子還會有漲漲跌跌的過程,但其結果都會是如此。

貨币不斷貶值的背景下,該怎麼做家庭房産配置,推薦閱讀《房地産雙軌制,用一套房借雞生蛋,讓資産增值的方法是什麼?》

03

第三個故事:存款

怎麼能讓自己手裡的5萬元,在10年後有相同的購買力,不貶值或者少貶值!

咱們先來看看廈門陳女士的保值做法,這個事情在當時很轟動。

中國的房子,還會漲嗎?

在1973年把1200元存入銀行,44年後取回2688.4元。

那麼,在1973年的1200元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哪?

資料顯示,彼時的産業勞工平均工資:60元人民币/月。

我問了下父母,他們說60元/月的工資是老師或者教授的工作,他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在20元/月左右。

職工食堂的午餐:1角6分一份;菜市場裡,時令蔬菜:4分-5分一斤;肉:5角-1元一斤;雞蛋:7角5分一打;糧店裡,米:1角7分一斤(以上資料來自于1973年的《新聞周刊》和《時代》的相關報道)

按工資比例推算,1200➗ 20元等于60個月的工資,而我們現在的工資按5000元計算,60個月等于30萬。

也就是說,在1973年的1200元約等于2021年的30萬元左右。

中國的房子,還會漲嗎?

關于錢,絕大多數人對于錢的認知是錯誤的。

錢不是财富,而是兌換商品的計價機關,存錢等于把‘兌價籌碼’儲存起來。

我不止一次的告訴大家,錢不代表财富,錢僅僅是一張“被賦予信用的紙”,僅僅是錢貨交易的憑證!

而存錢,把交易籌碼存起來,短期可以長期随着貨币超發,這籌碼必然貶值。

貨币不斷貶值的背景下,該怎麼做家庭房産配置,推薦閱讀《房地産雙軌制,用一套房借雞生蛋,讓資産增值的方法是什麼?》

04

最後,簡單說幾點

今天說的三個“故事”并不是故事,因為故事來自杜撰,而曆史來自真實的記錄。

這也不是三張報紙,而是三種觀點,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隻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人的财富伴随着資産增值而增長,有人的财富因為通脹而貶值。

我知道,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我們所受的教育都是圍繞“人生觀”來建立的,大多數父母窮其一生都在告訴我們做個好人,做個勤奮、努力的好人。

但這世間的真相并不等于努力就會有回報。

就像小孩子,你隻告訴他學習,努力學習,既不要談戀愛,也不要幹壞事,更不希望他早熟。

可一入社會,所有的父母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左右逢源,善謀機變,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我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

因為在中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他們隻告訴大家善良、努力,卻從來沒有人告訴大家,當我們進入社會、進入醬缸文化、進入烏合之衆中,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富足、快樂的過一生。

是以,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隻是秉承襲來的人生觀努力的生活着。

努力的人,面對世界虛虛實實的暴擊時,大多數人無法應對,隻能充滿情緒的内耗,負面情緒爆破,反而忘記做出正确的選擇。

隻有一少部分人,放棄執念、控制情緒,接受了這個世界的欲望。

對,我沒寫錯,不是接受你的欲望,而是你接受這個世界的欲望和生存法則,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今天的文章,我不想說什麼建議,對于有些人而言,早就接受了這個世界的欲望,并從今天的故事中找到欲望的鑰匙。

反之,任何建議都會變成情緒内耗者口中的“鐮刀”。

說到底,認知決定一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