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的房子,还会涨吗?

作者:地产裁员

最近连续写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放水——通胀——消费,其中放水的依据是央行下场购买国债,而通胀和消费是基于经济基本的数据推演。

换句话说,站在未来看当下,我看到了通胀和消费抬头的必然。

这几篇文章写完之后,很多伙伴问我:房子会涨吗,我的房子能涨吗?

其实,关于房子上涨的必然,我都不知道自己写过多少篇文章了,但穿越周期信心、相信未来的趋势,对大多数人而言具有挑战。

当下,更是如此!

所以,我找到了,我写于2022年12月份的文章。

为什么找这篇文章?

因为相比于我从宏观维度给大家推演的数据、逻辑,这篇文章的事例更真实,更具象,更能让大家感同身受。

但我也清楚,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正是我们的教育和文化,让我们更相信”勤劳致富“,所以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在拼搏、努力、奋战,似乎只有勤奋就能获得财富,就能获得幸福。

但我告诉大家,在资产增值面前,个人的努力就是一个笑话,因为个人收入永远比不上资产升值的速度。

01

第一个故事:选择

我表姐在深圳的第一套房位于布吉大芬村的中房怡芬花园。

来~就是下面红框的小区。

中国的房子,还会涨吗?

这是2001年的报纸,彼时中房怡芬的价格才1833元/㎡。

在表姐卖掉这套房子之前,我曾小住在表姐家。

我印象中那是一个老旧的、绿色的、多层小区,没有电梯,为了安全窗户上都是粗粗的安全网。

表姐家在四楼,阳光很少,总感觉压抑而蔽塞!

2005年的时候,表姐因为生宝宝,家里空间太小,就将中房怡芬的房子卖掉,购买了相隔不远的桂芳园。

中房怡芬房子卖掉的钱,外加10万元凑成了三成首付,欠银行35贷款。

再后来,表姐因为工作原因,卖掉了桂芳园的三房,在福田香蜜湖置换了一套二手三房,加上税费和中介费,总房款约等于120万。

故事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这是计算房子翻倍赚钱的故事,就大错特错了。

机会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公平的。

只是有人看到事物的发展,认为是机会,有人看到事物发展,认为不可能而已。

表姐搬到福田后,发现3年多的时间,这房子一直在涨,然后,心一横就开始折腾房子。

从深圳的盐田到南山,从福田到前海,从宝安到龙华,一路走来,除了盐田的房子亏了个底掉,其余赚的钱都以百万、千万计数。

现在布吉中房怡芬小区的参考价是:38600元/平米。

也就是说,从2001年到2024年,这个又破、又烂的小区上涨了20倍。

货币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该怎么做家庭房产配置,推荐阅读《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2

第二个故事:央地博弈

这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敏感的话题,为了这篇文章能‘活下去’,我尽力把能说明白的内容说清楚吧!

来~,还是先看一份报纸!

中国的房子,还会涨吗?

这是1989年2月20日《市场报》的一篇文章。

对于《市场报》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把《市场报》的受众群体是谁用图片的形式发出来,大家看吧。

中国的房子,还会涨吗?

在《市场报》的图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今年1月,上海住宅市场年初出售11000多套住房,成交不到1/10,栋栋楼房无人买,几十平米新住宅空空荡荡。

原因是价格昂贵,每平方米最高价格已达2300元,令人咋舌。

北京最近提供2万多平米住房,每平方米为1600元——1900元。

若购买两居室,少说也要6万多元。

一名大学生从参加工作起就日日节衣缩食,每个月存储50元,已经是最高极限,需要100年才能买上两居室。

读完这三段文字,你感受到什么?

再看看大标题那20个字:房价猛涨 百姓望楼兴叹 势在必行 国家正拟法规”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1989年到2023年,整整34年,房子带给所有人的感受,除了数据上的变化,所谓的“楼市行情”一直都是上面这几段文字的感受。

为什么34年都是如此?

关键是二元博弈

1994年,中国采取分“睡”制的财政改革。

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财政收支关系变成了:收入要上缴,支出靠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支出靠自己的地方城市,财权和事权变得越来越不匹配,养老、教育、医疗、安居房、基建投资、地铁公路、拓荒新城属样样都要钱,样样都要办。

而来钱的渠道却就越来越少,除了土地财政就只剩直营企业创收和少量其他税种了。

回顾过往,每次楼市调控都来自高层,每次楼市放松都来自地方城市,在中国楼市的政策包中,充满了二元博弈。

楼市,也成了二元博弈之下的跷跷板,管就是死,放就嗨,从无例外。

同样,如果34年后,大家在回看哪些唱空的自媒体,什么人口负增长房价如葱、什么经济增速下降房子烂大街、什么未来将出现大量空城.......

大家的感受也会和2024年看1989年报纸的感觉是一样的。

我也明确的告诉大家,未来34年这房子还会有涨涨跌跌的过程,但其结果都会是如此。

货币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该怎么做家庭房产配置,推荐阅读《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3

第三个故事:存款

怎么能让自己手里的5万元,在10年后有相同的购买力,不贬值或者少贬值!

咱们先来看看厦门陈女士的保值做法,这个事情在当时很轰动。

中国的房子,还会涨吗?

在1973年把1200元存入银行,44年后取回2688.4元。

那么,在1973年的1200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哪?

资料显示,彼时的产业工人平均工资:60元人民币/月。

我问了下父母,他们说60元/月的工资是老师或者教授的工作,他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在20元/月左右。

职工食堂的午餐:1角6分一份;菜市场里,时令蔬菜:4分-5分一斤;肉:5角-1元一斤;鸡蛋:7角5分一打;粮店里,米:1角7分一斤(以上数据来自于1973年的《新闻周刊》和《时代》的相关报道)

按工资比例推算,1200➗ 20元等于60个月的工资,而我们现在的工资按5000元计算,60个月等于30万。

也就是说,在1973年的1200元约等于2021年的30万元左右。

中国的房子,还会涨吗?

关于钱,绝大多数人对于钱的认知是错误的。

钱不是财富,而是兑换商品的计价单位,存钱等于把‘兑价筹码’储存起来。

我不止一次的告诉大家,钱不代表财富,钱仅仅是一张“被赋予信用的纸”,仅仅是钱货交易的凭证!

而存钱,把交易筹码存起来,短期可以长期随着货币超发,这筹码必然贬值。

货币不断贬值的背景下,该怎么做家庭房产配置,推荐阅读《房地产双轨制,用一套房借鸡生蛋,让资产增值的方法是什么?》

04

最后,简单说几点

今天说的三个“故事”并不是故事,因为故事来自杜撰,而历史来自真实的记录。

这也不是三张报纸,而是三种观点,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的财富伴随着资产增值而增长,有人的财富因为通胀而贬值。

我知道,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围绕“人生观”来建立的,大多数父母穷其一生都在告诉我们做个好人,做个勤奋、努力的好人。

但这世间的真相并不等于努力就会有回报。

就像小孩子,你只告诉他学习,努力学习,既不要谈恋爱,也不要干坏事,更不希望他早熟。

可一入社会,所有的父母却希望自己的孩子左右逢源,善谋机变,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

因为在中国,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他们只告诉大家善良、努力,却从来没有人告诉大家,当我们进入社会、进入酱缸文化、进入乌合之众中,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富足、快乐的过一生。

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是秉承袭来的人生观努力的生活着。

努力的人,面对世界虚虚实实的暴击时,大多数人无法应对,只能充满情绪的内耗,负面情绪爆破,反而忘记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一少部分人,放弃执念、控制情绪,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欲望。

对,我没写错,不是接受你的欲望,而是你接受这个世界的欲望和生存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今天的文章,我不想说什么建议,对于有些人而言,早就接受了这个世界的欲望,并从今天的故事中找到欲望的钥匙。

反之,任何建议都会变成情绪内耗者口中的“镰刀”。

说到底,认知决定一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