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物皆可“代下單”?是甜頭還是麻煩

作者:襄陽廣播電視台

近期,“代下單”服務受到廣泛關注。和代購不同,“代下單”一般指顧客挑好商品,遠端聯系中間商下單購買,購買成功後顧客再到店裡領取使用。

這些中間商往往掌握一些商品服務的内部價和内部優惠。不過,隐藏的優惠背後也暗藏風險,有人反映曾因使用“代下單”服務被騙,也有人表示“代下單”管道複雜、維權困難。

那麼“代下單”究竟暗藏哪些消費風險呢?

可能省錢也可能被騙

“代下單”堪比“開盲盒”

于女士有過多次“代下單”的購物體驗,包括代買漢堡套餐、電影票等。她告訴記者,在一些交易平台上可輕易搜尋到“代下單”購物連結,如某品牌漢堡套餐選擇“代下單”服務,要比自己點單更便宜,操作流程也不複雜——拍下後,賣家給出二維碼,消費者憑二維碼直接到店核銷即可。

于女士表示,她不光做過“代下單”服務的買家,也做過賣家。如自己充值的電影卡折扣較多,就會幫他人“代下單”。

于女士告訴記者,如果選擇“代下單”,她一般會找單品價格不高,且賣家平台信譽相對較好的購物連結。但是,“代下單”服務确實暗藏一定的消費風險,容易引發糾紛。如果是陌生人之間的“代下單”,還有被騙的隐患。

萬物皆可“代下單”?是甜頭還是麻煩

網友陳女士曾在某二手交易平台通過“代下單”服務購買了一款電子産品,卻沒有收到貨。“我花4180元買了一個平闆,賣家讓我确認收貨,但并沒發貨。我聯系不到賣家,因為他把我拉黑了。在平台上投訴,發現賣家仍在賣東西。”

陳女士自稱被誘騙,但在和平台的溝通中,平台認為,她沒有拿出強有力的證據。記者在黑貓投訴上,還搜尋到多條類似的消費投訴。

多位網友表示,他們在某平台“代下單”購買某品牌漢堡套餐,最終套餐沒吃上,也聯系不到商家。記者以消費者名義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輸入關鍵詞“代下單”,會出現代買奶茶、代買漢堡套餐、代買蛋糕等多條“代下單”購物連結。各類“代下單”服務五花八門,銷量幾十萬單的商家衆多。

萬物皆可“代下單”?是甜頭還是麻煩

以某知名快餐品牌的原味雞塊為例,店内售價是每份14元,“代下單”僅需7.9元。賣家說,隻需提供所在城市的對應門店名稱,在平台拍下“代下單”購物連結,由賣家在對應品牌快餐官方平台下單後,發取餐碼給消費者去取餐即可。

然而,記者緻電這家快餐品牌的客服,對方卻表示,從未授權任何平台提供“代下單”服務。

萬物皆可“代下單”?是甜頭還是麻煩

看起來三方皆大歡喜

背後實則暗藏隐患

表面看,通過“代下單”服務,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商品,“代下單”者從中賺到差價,服務提供方得到顧客,三方皆受益。但消費者享受優惠的同時也不免擔憂,“代下單”的差價究竟是如何實作的?使用“代下單”是否安全?

有業内人士表示,對于“代下單”者來說,掌握着多少資訊差便意味着能掙多少差價。“代下單”商家通過各類消費者未加留意的優惠管道,将商品以低于個人購買價格售出,并從中賺取幾角到幾元的費用。優惠來源大多是會員服務加上各類銀行卡活動,如贈票、滿減、積分兌換等。

在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看來,上述商業模式很難大量複制。如今,網際網路已讓商品銷售的資訊差越來越小,“代下單”商業模式尚不明朗,建議消費者仍需謹慎。

萬物皆可“代下單”?是甜頭還是麻煩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從目前“代下單”服務的交易環節來看,法律關系較為複雜。“這不是消費者本人和商家建立購買的合同關系,而是‘代下單’機構或個人和商家建立的消費合同關系。一旦出現産品品質糾紛,包括售後服務問題,隻能通過‘代下單’機構或個人去維權。消費者直接找商家,商家也許不認可,可能會出現維權程式上的麻煩。”

陳音江認為,在“代下單”交易過程中,消費者的個人資訊安全也會存在風險隐患,甚至可能買到假冒僞劣商品,建議消費者謹慎對待。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責編:劉澄芮 稽核:杜紅麗 終審: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