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作者:康石石

誰趕作品集趕了半年,最後隻拿了兩張offer啊?哦,是我。是以收到采訪消息時我還挺驚訝的,覺得自己沒什麼特别可講。

後來想想,我隻拿了兩張offer的背後也有很多經驗和個人感想可以說道說道,那本期采訪,我為大家提供一篇“脫坑”指南吧!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大二交換去倫藝

從小到大我都是個對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國中成績算挺好的,高中去了個好學校之後,周圍永遠有人比你更勤奮,我感覺自己卷不起了,但為了聯考又躺不平。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老師總說上大學後就輕松了,但其實也處于一個精神壓力很大的狀态,我開始研究什麼課好拿分、拿高分,大二以3.8的績點拿到了倫藝的短期交換機會。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英國難得的好天氣

我剛到倫藝時,屬于一個還沒做過完整項目的小白,我不知道項目的每一步都需要依據,做實物的每一步都需要實驗材料、實驗結構和實驗證明,這些知識盲區和設計思路,倫藝用一個個大項目、小項目教會了我。

我有個項目是以氣球為靈感設計一套辦公用品,但老師說不能直接去做你想做的造型,要通過一手調研去推導出這個造型。她建議我用泡泡糖的泡泡,自己吹,然後觀察泡泡的形态,以此作為産品的外觀。

最後要落地做實物,我還得買材料實驗,看用什麼材料、什麼方式能達到最終效果。當時我對材料也沒什麼了解,雖然實驗效果不太好,但整體下來我做項目的思路大概明白了。

英國這邊做項目還有個特點,它會把我們放置在一個具體的情境裡去做設計。比如有個單元是專門給博物館做設計,提升博物館遊客參觀體驗;還有一個是專門給公園做設計,我就真的會去公園的樹下來做裝置。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我在倫藝做項目

不像國内同時開一堆課忙不過來,然後一堆項目并行,到後面都來不及做,隻能給老師“畫大餅”。倫藝是一個項目做完了,再接另一個項目,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當下的項目中。課餘時間會去逛公園、看展、躺草地上發呆,我在另一種新鮮的生活裡短暫地松了一口氣。

回國後,我做了一個決定,不算是改變人生的決定,但也有些不大不小的影響——大學退學申請倫藝,從倫藝第三年的課程開始讀起。

轉學本身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開心得讓我忘了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我的申研作品集準備晚了。

一步慢,步步慢。

我三月底才報的H·ART,本來以為像申大學那樣拿已有的項目作業改改就行,結果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大學階段的項目側重實體産出,玩各種材料去做造型創新,是些“表面功夫”。到申研階段,就得上高度了,要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先保證産品的實際功能,再考慮外觀的審美。

是以我面臨幾乎重做的局面,我一下子就急了。但急也沒用,隻能跟着H·ART的老師按計劃做。

結果第一個項目做了特别久,思路、調研、草圖、軟體、模組化、排版都得學。真是落雨收柴草,手忙腳亂!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海洋核輻射探測儀

轉眼到年中,我更急了。我當時也沒想着做得多精細,首先要保證它做完,像H·ART夏令營這種項目落地快的課程,我都趁着放假回國參加線下了。

我們夏令營小組聚到一塊是因為都選了交通運輸主題,一開始我們想了海洋養殖、沙灘清理、海上運輸、農業自動化灌溉...很多方向,但趙老師和何老師覺得這些方向目前市面上都已經有不錯的設計了。

然後又想到了山火,兩位老師覺得這個不錯,談到加州的山火很嚴重,森林修複成本很高,人也很難進入。如果選山火作為靈感,可以給項目一個很好的情境,也可以說明我們項目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是以我們從節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去做了一個更優的方案。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夏令營項目-種子球

這個項目主題我還挺喜歡的,本來準備要投獎,但我那會兒沒時間再為獎項做項目調整,隻好等後續得空了再優化。後面的幾個項目有了前期的思維基礎後,倒是越做越快,也是這個時候回過頭看,發現即便大學和申研的側重點不一樣,但設計思維其實是一樣的。

開學後,要回英國準備畢設,進度又慢下來了。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們這屆申請,好多學校截止時間都越來越早了,導緻我又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完善改進。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申校的時候我又有點盲目自信,就覺得既然不想去,就完全沒必要申保底院校,這個理論沒問題,但等到發offer時,我眼看着既沒有保底又收到一堆拒信,真的很焦慮,會懷疑自己。

還有一個“想要什麼”的問題,是像我這樣非排名高口碑好的不去,還是有個書讀就行。是以複盤下來,保底不去也可以申,不用像我一樣把後路斷這麼死。有時候保底院校不是讓你去上學的,而是緩解焦慮的。

gap一年?

面試倫藝坎伯韋爾的Designer Maker,招生官沒有問我很多項目上的問題,他問的是我以後想做什麼。

他看我還同時申了聖馬丁的工業5.0和Industrial Design、皇藝的IDE和Design Products,然後說這5個專業看着都是工業設計,但每個學院和專業的風格都不一樣。最後你可能這5張offer都會拿到,但你要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我當時就愣住了,聯考時就知道自己确定要學工業設計,是以我以為自己知道要什麼,但是在申研時,就算是工業設計也會細分很多方向,也會有不同側重,這個是我完全沒有考慮的。是以你說我知道要什麼嗎,我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按理說,我可以選擇gap一年,好好梳理這次申請的“趕”,沉澱下來思考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麼。

但是我下意識不想停下。

至于“不想停下”的原因,我或許心裡清楚,可能是因為我從小就生活在趕早不趕晚的環境中,我潛意識裡會擔心未來被各種可能性包圍卻不能确定自己人生方向。即便在國外生活了這麼久,我行動上可能放松了,但精神上依舊會在二十一歲的年紀,考慮着“人生四分之一危機”。

是以我真的很佩服願意停下來等待的人,很勇敢。尤其是在英國這邊,我周圍有好幾個中國同學都準備gap,還有一些國外的同學也都比我大好幾歲,但他們就不會有什麼年齡焦慮。

哦,我就是那個隻拿了兩張offer的45°青年

夜景

雖然現實世界裡忽上忽下,精神世界中患得患失,不過我并不回避自己的困頓。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說,“縱使我們今天懷着惘然若失、一籌莫展的心情,像半個瞎子似的在恐怖的深淵中摸索,但我依然從這深淵裡不斷仰望曾經照耀過我童年的昔日星辰,并且用從父輩們繼承下來的信念安慰自己:我們所遇到的這種倒退,有朝一日終将成為僅僅是永遠前進的節奏中的一種間歇。”

最近我也嘗試着讓自己再次放松下來,開始在沉浮中找平衡,比如積極去聽導師朋友的創業講座,去了解學長學姐的未來去向,或許行動起來才能穩住自己的錨點吧。

如果你有更多關于藝術留學,或考研、保研、申博、背景提升、作品集創作相關問題,歡迎聯系康石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