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作者: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枕頭邊5部手機24小時不關,五六十個微信群不停提示來信,從家庭、孕産婦、孤老病患,到保潔、月嫂、護工,每天清晨6點到晚上11點,無數“需求”如同兩條線,在她手中交會、連接配接……

13年前,她突遇車禍,高位截癱,一張病床成了禁锢身體的枷鎖;

9年多來,她的家政公司漸成規模,業務成交上萬人次,一張病床就是她的工位。

她執着地咬定:“隻要肯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單人床·手機·公司

“中介費是第一月工資的10%,你先交押金,等入戶能幹得住,再交剩下的錢……”4月24日上午9點多,平躺在病床上的于春梅在電話這頭一遍遍地解釋着。

電話那頭,是一位50多歲的大姐,幾天前,于春梅給她介紹了一單入戶做保潔的活,可到了約定時間,雇主打來電話說沒見到人。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于春梅躺在床上辦公

于春梅趕緊跟大姐聯系,誰知原因竟讓她哭笑不得。原來,這位大姐是第一次接單家政工作,心裡存有諸多猶豫:雇主好不好相處?工錢劃不劃算?押金該不該交?

……

左右放不下的态度拖得她始終邁不出家門,讓于春梅在老客戶那裡“爽了約”。

盡管如此,于春梅還是耐心地跟她做工作,“知道了……明白了……”直到大姐支支吾吾的語氣轉變為明确的回應,一通電話已經打了10分鐘。

剛挂了電話,又彈出微信提示:有位老客戶想讓于春梅幫其朋友雇個月嫂。于春梅趕緊把這條消息編輯成一段文字,發在月嫂家政群裡。

不一會兒,群裡陸續有人留言,詢問雇主家的情況。于春梅針對群裡每個有意應聘者的具體情況,提出一些對應建議,等挨個問題回複完,又耗掉了半個小時。

電話打得太久,于春梅向她的右側轉了轉頭,胳膊和肩膀也順勢向右微微挪動了一下,身體雖然不聽自己使喚,但她仍下意識地伸手摸了摸腰間右下方,生怕壓住了導尿管;她的胳膊有點冷,于是往小臂上套了一個套袖;長期卧床,她的腸胃功能運轉緩慢,為應付時不時痙攣的胃,她從枕頭下摸出一片暖寶寶,撕開包裝,貼在了胸口下方。

微信群裡的資訊依舊不停彈出,電話一個接一個打進來……這,就是于春梅的生活日常。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于春梅自己縫制的指套

今年是54歲的于春梅開辦家政公司的第十個年頭。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嘉陵江西路的一幢高層居民樓裡,于春梅家的房門敞開着,走進去是一間客廳,兩間卧室。客廳的牆上貼着“樂佳幫家政服務”幾個大字,旁邊挂着的幾塊宣傳闆上,是家政業務介紹等内容。

其中一間卧室裡,放着一張一米八寬的床,枕頭旁是5部手機、兩個手機支架,有4部手機始終連着充電線。這一切,為于春梅搭起了一間專屬于她的“辦公室”。

平日裡,于春梅就通過枕邊的這幾部手機處理着各種公司事務,五六十個家政群裡都是她這些年保持聯系的家政人員,被她按照每個人擅長的技能,分成了月嫂群、保潔群、護工群。接到客戶需求時,她就在各種群裡尋找比對合适的家政人員。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于春梅家裡的另一間卧室改成了宿舍

對躺在床上的于春梅而言,資訊是海量的,手指仿佛裝了“永動機”,在螢幕上點選、滑動……大拇指已經有些變形外翻,左手拇指内側磨起了兩個厚厚的老繭。于春梅特意用一塊黑色的布料給拇指做了個指套。但有時資訊來得太頻繁,指套影響了刷手機的速度,她幹脆摘掉扔在一邊。

緊挨着于春梅卧室的另一間屋,被她改造成了員工宿舍,裡面放了幾張雙層床,“如果有從外地來的、暫時沒有找到工作的家政人員,可以免費住在這裡。”于春梅說,“最多的時候,家裡住了十五六個大姐。”

車禍·離婚·念頭

如今的一切,并不是于春梅原本的模樣。

1998年,她從濰坊老家來西海岸新區打工,并在這裡擁有了一段愛情,婚後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買房置業,她和丈夫經營起一家飯店,生活過得安穩殷實。

可這個普普通通的四口之家,衣食無憂的小日子,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扭轉了方向。

2011年7月份,于春梅開車上路時,與一輛計程車發生車禍,導緻她頸椎損傷以緻頸椎以下高位截癱。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長期用手機辦公,于春梅的大拇指有些變形

“聽到醫生說‘癱瘓’兩個字的時候,我死的心都有了。”在醫院醒來後,于春梅隻看到頭頂上的無影燈照着自己,随即又在麻醉中昏昏睡去,“如果醒不過來就好了,那一刻覺得我的人生完了……”

于春梅的母親早已過世,手術後,年近七旬的父親從濰坊老家趕過來,陪伴照顧了她一段時間。每次看到一頭白發的父親腰都直不起來,卻要費勁地蹲在地上給自己清理尿袋,于春梅有說不出的酸楚。

“一定要振作起來。”她這樣告誡自己。

誰曾想,慢慢接受現狀的她剛要重拾生活的信心,打擊卻接踵而至——2013年,丈夫提出離婚。

“畢竟我要一輩子躺在床上,我了解他,他帶孩子也不容易。”就這樣,兩個兒子跟着爸爸,離開了于春梅的生活。

無數個日夜,于春梅像被抛進了無邊的黑洞,隻能絕望地躺在床上。

住院治療花了一百多萬元,為了還債,家裡還賣掉了一套房子,年邁的父親也沒法長久守在身邊照顧自己,孤身一人的于春梅隻能依賴護工的照料。今後如果沒有經濟來源,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

“你得找點事兒幹,要不容易胡思亂想。”渾渾噩噩的日子沒有頭,還是護工一句善意的勸慰點醒了于春梅。

她想到自己住院時請中介找過一些護工,于是就琢磨起做家政中介這一行。“我自己有房子,可以給暫時沒找到工作的護工提供免費住宿。”住院治療時,于春梅看到不少護工沒地方住,就睡在醫院的走廊裡,她也想盡自己的力量幫一把,“自己淋過雨,總想給别人撐傘”。

一個大膽的念頭萌生後,家政公司就在于春梅那間不大的卧室裡開業了。

幫手·起步·200元

今年59歲的張肖娃是2015年認識于春梅的。那年還沒出農曆正月,她剛從陝西老家來到青島市區幹護工,經一家家政公司介紹,去西海岸新區照顧一個癱瘓在床的病人。

這個病人就是于春梅。

這是一個長期活,是家政人員都願意接的單。但是第一天從市區坐車去西海岸新區見面時,張肖娃連行李都沒有帶。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作為于春梅的護工,張肖娃陪伴她多年

張肖娃幹過幾年家政,入戶照顧過老人和孩子,她知道入戶家庭最難相處的,便是雇主家裡住的人多。那段時間,于春梅的父親和雙胞胎兒子正好在家暫住,也就是說,“這個家裡住了三代四口子人”。

坐上公共汽車的張肖娃,一路都在擔心,“擔心老人不好相處,照顧不好受埋怨”;“擔心孩子也不好相處,剛上國小的男孩活潑好動”;“最擔心病人不好相處,長期卧床的人情緒都易怒”……

等進了于春梅家,張肖娃懸着的心反而落了地。她發現于春梅是個樂觀又堅強的人,躺在床上還在忙活着開公司,“那時她的家政公司剛剛起步,什麼都是一抹黑。”

沒過幾天,張肖娃回市區取了行李,她決定留下來幫幫這個自強的女人。

創業初期的于春梅沒有現成的客戶,每天隻能在一些找工作的網站上浏覽文章資訊,看到有人要找護工或者月嫂,于春梅就打電話過去,自報家門,推介自己的家政公司,問清楚對方的需求,記錄下來。

就這樣磨破了嘴皮子,等着好容易聯系上一個客戶,手頭卻沒有現成的家政人員,這又該去哪裡找?

張肖娃便在自己的老鄉群裡發消息,招募一些在青島的務勞工員,逐漸幫助于春梅組建起了自己的家政隊伍。

張肖娃幫于春梅穿衣服

熟悉的老鄉還好,有張肖娃做擔保,大家願意在這個剛起步的公司裡試試機會。可是招募到一些不認識的務勞工員,對方要求先到公司看看,“一腳踏進門來的人,什麼樣的表情都有。”于春梅回憶,“有人朝我豎個大拇指,然後就走了;還有人進門後直接翻白眼,你這樣躺着能幫我找工作?”

既當老闆又當員工的于春梅,在床上動彈不得,很多事隻能靠張肖娃跑腿,而日夜照顧于春梅的張肖娃,也願意多為她搭把手,“有時候看着她整理客戶和家政人員的資訊,忙到次日淩晨一兩點鐘都不睡覺,我心裡還是挺佩服的,正常人幹工作也很少有這麼拼命的……”

于春梅每談好一個雇主,就由張肖娃帶着家政大姐上門面試、簽合同。

“有一個周,帶着不同的家政人員去雇主家面試,去一家,沒成;再去一家,又沒成。到第五家時,才順利通過面試,留下了我們推薦的家政人員,簽了合同。那一單掙了200元,我和春梅開心了很久。”張肖娃望向卧室床上的于春梅,感慨地回憶道。

閑聊·主心骨·樂趣

為了讓公司盡快步入正軌,于春梅給家裡添置了三張桌子作為課桌,定期請一些家政專業老師來給大家做崗前教育訓練。一些新手在這裡學會了如何照顧新生兒、護理病号和老人。

“除了教育訓練技能之外,一些細節也要囑咐到位,比如進門要換拖鞋、洗手,自己帶的東西要規整好,如果帶拉杆箱入戶,進門前要把輪子擦幹淨……”于春梅說,自己教育訓練的家政人員面試通過率高,就是赢在了這些細節上。

于春梅的用心留住了一大幫閑散靠活的務勞工員,願意接她安排的活,很多大姐把她那裡當成了家,來自天南地北的打勞工湊在屋裡聊聊天,也能緩解一些思鄉的情緒。

時下,有四位外地來青務工的大姐就住在于春梅家裡。

一位來自雲南的大姐站到于春梅床前,聊起自己的打工經曆:隻身來到青島,緣于她在網上聯系到一份需要長期護理老人的工作。

新聞周刊丨5部手機連軸轉!她在病床上開家政公司,殘疾女老闆9年助上萬人次就業

于春梅床頭的5個手機

進門前對方介紹老人體重140多斤,誰知道接手以後才發現,老人體重180多斤,單薄的她根本搬不動。有一次,她扶老人從輪椅上起身,老人一個趔趄,整個身子朝她壓了過來,她一下子重重仰倒在地,後背摔得青紫一片。

說到這,大姐挽起衣服,把後背展示給于春梅,“你看,現在還貼着膏藥呢。”

“骨頭沒傷到吧?”

“應該隻有皮外傷。”大姐回答完,話鋒一轉,問于春梅,“今天還沒有合适我的活?”

“有一個老客戶要找一個照顧孩子的阿姨,不過人家要求會開車。”

“哎呀,在農村老家,我可是開過機車、拖拉機的!”

于春梅無奈地笑笑說:“你沒有駕照,上不了城裡的路。”

住在于春梅家的外來務勞工員,多數出身農村,家裡經濟條件一般比較困難,“要不是被日子逼的,誰願意跑這麼老遠,就幹個打掃衛生的活?”

聯系找活時,于春梅會注意維護大家的權益,誰在雇主家裡受了委屈,她都會幫着出面。

曾經,一位大姐入戶護理老人,這位老人生活節儉,吃飯定量,大姐在老人家裡吃不飽飯,總是餓肚子。于春梅就找到老人,委婉地提出要求,“最起碼讓她吃飽,不然怎麼有力氣照顧你呢?”

有務勞工員在于春梅家住了一個多月,換了七八位雇主,每次介紹的活都不滿意,于春梅還是會耐着性子給她找活,一句“出門在外都不容易”,道盡一切。

背井離鄉出來幹家政的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會流露出負面情緒。一位河北大姐在于春梅的家政公司幹了四五年,她是老伴去世後瞞着兒子跑出來的,時常抱怨:“我以前是教師,後來去了企業,如果從教師退休的話,工資能翻兩番呢,還至于出來打工?”

“别去想假設的事,我還假設我能跑呢。”于春梅指指自己的腿安慰道,大姐的氣就消了一半。

前幾年,于春梅與時俱進,花錢用上了面試軟體,雇主和家政人員可以線上上“小房間”進行面試,互相了解後線上就能簽約。

于春梅家裡的牆上,貼着家政公司的宣傳闆

“對于我們這些殘障人士來說,網絡科技的發展,解決了我們生活上的很多麻煩,真是太便捷了。”線上交流省了很多跑腿的煩惱,讓于春梅的小公司能夠“高速”運轉起來。

于春梅坦言,現在的家政行業非常卷,“以前雇主不太挑人,家政公司把大姐送上門,一般都能通過。可是現在的雇主會提出很多條件,比如要求身高1.6米以上,或者要求長相端正。有人要求新手,認為新手幹活不會偷懶;有人要求有經驗的,省得幹活毛手毛腳……”

盡量滿足雇主的需求,盡心幫家政人員找到合适工作,于春梅隻能更努力一些。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晚上要忙到11點,有時候一些醫院着急找護工,會在淩晨兩點多打來電話,也毫無怨言。

“有單再晚也要處理,不然以後誰還敢找你?”于春梅不會因身體殘疾而對自己降低要求。她的堅持也讓公司口碑越來越好,主動來找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

一單一單地積累,于春梅的家政公司業務量越來越多,從一周成交一單,到現在一天最多能成交三四單,最高峰一年成交1000多單。

9年多來,于春梅的家政公司一共為社會輸出家政人員上萬人次。

每單業務成交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一年下來能穩定在十萬多元,“雖然掙得不多,但是把自己請護工的錢和生活費都掙出來了,也算是自食其力了,我很滿足。”于春梅說,工作讓她感到充實,也讓她慢慢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每天為這麼多人找工作,忙得都快沒時間睡覺了,哪兒有心思胡思亂想?”

梅花香自苦寒來。于春梅勵志的創業故事得到了愛心回饋,一些客戶跟她簽訂長期合同,“就是覺得她靠譜”;從2022年開始,西海岸家政協會每年給她送去3000元援助金……

“隻要肯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于春梅說,這就是她對人生的感悟和總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