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交通,決定國運

作者:子玉史院
交通,決定國運

文 / 子玉

任何一個王朝都是通過交通體系完成對帝國的控制,交通網絡的發達與否直接決定了其體量的大小和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同時,也能吃到經濟紅利,完成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316年,秦國在讨論是否出兵巴蜀問題時,司馬錯就明确指出:“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

司馬錯的中心意思就一點,通過拿下蜀國進而掌控長江上遊,然後通過長江上遊的順勢,滅亡楚國。楚國如果被滅,那麼天下也就徹底成為秦國一統的局面。

這是秦國在創業過程中首次将交通條件納入軍事計劃之中。當然,這也不是秦國的首創,吳王夫差當年在北上争霸時就開鑿了連接配接長江、淮河的中渎水。魏惠王後來也開鑿了溝通淮河、黃河的鴻溝。

這是華夏先民在競争過程中地理意識的覺醒,既有主動利用天然山川湖海的意識,又能人為改造自然環境以為自己服務。

為了更好的發揮從蜀地走水路攻滅楚國的地理優勢,秦國又于公元前256年以蜀郡郡守李冰為總負責啟動了都江堰工程的建設。都江堰工程完工之後,從蜀地向楚國進軍的水運通道也就被打通。

同時,都江堰還解決了蜀地的洪澇、耕地灌溉問題,進一步增加了蜀地的糧食産量,使蜀地成為秦國東出戰略的物資供應基地。

當然,這也讓秦國意識到了交通對政治、軍事、經濟層面的重大意義。尤其是秦國在吃了鄭國渠的紅利之後,對交通體系就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和依賴。

是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在兼并六國一統天下之後就迅速将相關經驗進行複制——

為了加強對關東六國故地的控制,始皇上馬了馳道工程;為了對北疆危機作出最快速的反應,始皇讓蒙恬主持直道工程的修建;為了控馭嶺南,始皇不僅開鑿了靈渠打通了中原和嶺南之間的水運通道,更是在征服百越之後,上馬了新道工程,打通了陸運通道。

自此,始皇通過對交通系統的完善徹底完成了對整個天下的控制,不管哪裡出現危機,鹹陽朝廷都可以通過完善的交通體系作出最快速的反應。

郡縣制、秦軍、交通體系,成為始皇控馭帝國的幾大利器。

同時,交通體系的完善也加強了各地之間文化、經濟的交流,進一步促進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當然,大秦二世而亡是個複雜命題,我們不能是以否認始皇的交通戰略有問題。随後的漢朝能夠穩固地控馭四方天下并在漢武帝時解決南越問題,這和始皇當年建構的交通體系是有很大關系的。

此後,随着曆史的發展,交通就始終是曆代王朝解決軍事、經濟、文化問題的良方,比如:漢武帝接通蘇州和嘉興的航運通道,曹操鑿通引漳水入白溝的利漕渠...

本質來說,東吳之是以能夠維持與曹魏南北對峙的格局,就是對長江防線的有效經營,不僅在長江沿線打造了一系列軍鎮,還同時在江淮一帶發展屯田,并大力發展造船事業,使水運成為東吳防禦北方的一道牢固防線。

另外,東吳還在海運層面進行了努力,以進一步擴大生存空間,比如,通過海運打通和遼東公孫勢力的聯系。

孫權是第一個在江南稱帝的割據勢力,其對水運系統的運用也給後世提供了一套割據江南的模闆。

交通,決定國運

孫權奠定了割據江南的模闆 圖源/劇照

後來,以東晉為代表的南朝勢力維持與北方的對峙格局并開展北伐行動都是得益于對長江防禦線的合理經營。

但由于南北之間交通體系的空白,南北對峙的格局就持續被拉長。解決這一曆史難題的重任最終落在了隋炀帝身上。

開皇九年(589)正月,隋軍攻滅南陳,一統天下。但由于長期分裂,南北之間已經形成了對峙慣性,文化、經濟層面的差異還會讓南方人天然對北方不認同,不穩定的基因依然存在,就像秦始皇雖然兼并了六國但六國貴族和群眾并沒有忘掉故國一樣。

到了開皇十年(590),這種不穩定最終以江南的大範圍叛亂而表現出來。雖然隋文帝用楊素成功平定了叛亂,但不穩定的種子依舊在暗處生根發芽。如何解決這一曆史難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複制秦始皇當年的方案,從交通層面入手,建構陸運和水運體系,加強朝廷對南方的控馭,加速南北之間的融合,最終形成天下一盤棋的格局。

隋文帝開鑿西起長安、東達黃河的廣通渠就是從水運層面解決這一問題的開端。

大業元年(605)三月二十一,隋炀帝楊廣釋出诏書,征發河南、淮北地區的百姓前後共計百餘萬開鑿連接配接黃河和淮河全長六百五十多千米的通濟渠,并于當年八月十五日完工。

溝通長江和淮河全長一百五十千米的邗溝也與通濟渠同步完工。

大業四年(608)正月初一,楊廣又下诏,征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鑿溝通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全長一千千米的永濟渠。一年左右完工。

大業六年(610),溝通長江與錢塘江水系全長四百千米的江南河也開工開鑿并很快完工。

隋炀帝用了六年時間,開鑿了一條南起餘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中經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北達涿郡(今北京市一帶)長達兩百多萬米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将關中、江南、關東、東北這些地理版塊都連接配接了起來,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控馭四方的格局。

通過大運河,隋朝對關東、江南的控制力進一步增強,并對後期解決高句麗問題提供了運兵、運糧的軍事通道。

也就是說,大運河是隋朝統一事業的配套設施,和馳道系統對于大秦的意義是一樣的。

同時,由于經濟中心逐漸南移,關中地區無法供應作為國都的長安,是以,大運河就會源源不斷将南方的物資輸送到北方,維持帝國的運轉。

當然,加強南北之間文化的交流也是大運河的功能之一。

運河開通之後,楊廣又以巡遊江南的方式進一步震懾了南方世族勢力,并通過文化輸出,加強了南北之間文化的交流。

每一個動作都是為政治服務,是以就别再說楊廣下江南是為了玩兒。

和大秦滅亡一樣,隋朝滅亡也是個大命題,原因複雜,但始皇和楊廣過度追求效率同時上馬多項大工程卻絕對是催化劑。

據統計,隋朝人口為四千六百萬人左右,但楊廣從仁壽四年(604)到大業八年(612)這個時間區間内就馬不停蹄上馬了二十二項大型工程,動用民力高達三千零一十二萬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些大型工程成就了楊廣的功業,但也導緻了大隋的滅亡。

交通,決定國運

楊廣還是太急了 圖源/劇照

隻是,這些工程卻反向成就了之後的大唐,江南的财賦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輸往關中,供養着大唐帝國。大唐為什麼能平定安史之亂,就是因為江南财賦的持續供養。

當然,大唐的滅亡也和運河系統被阻斷有關。盛世、末世,都和運河的命運息息相關。

五代時,為了将汴梁城打造成為當時的商貿物流中心,周世宗柴榮于顯德二年(955)十月,對汴河進行了清淤工作。顯德四年(957)五月,柴榮又下令修建了溝通河南與山東的五丈河。

五代和北宋為什麼以汴梁為國都,就是因為運河能夠通過汴河持續給汴梁輸血,供養京師。

但運河在成就北宋的同時也加速了北宋的滅亡。由于開封無險可守,是以就極易造成遊牧民族跨過黃河威脅京師的危險局面,公元1004年契丹進攻北宋,兵臨澶淵就是開端,後來,金軍滅宋也是跨過黃河馬踏中原。

南宋因為失去了北方土地,收入有限,是以就開辟了海上貿易,同樣賺得是盆滿缽滿。

1279年,忽必烈徹底滅亡了南宋,混一了南北,結束了曆史上又一段南北朝。和隋朝一樣,元朝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加強對南方的控馭;如何将南方的财賦運往北方,供養大都;如何加強南北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解決的辦法也隻能從交通層面去突破。于是就有了全長三千五百多裡,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運河。從此,江南的漕糧就可以從杭州全程水運到大都,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一千八百多裡的運程,連接配接南北更加高效。

交通,決定國運

忽必烈也是通過大運河溝通南北 圖源/劇照

當然,這也是因為隋朝和元朝的國都位置不一樣,同時,隋朝也需要運河同時覆寫關中、關東、江南、遼東幾大勢力版塊,情況不一樣。

同時,元朝還建構了最完善的驿站系統以加強對帝國的控馭。

當然,元朝之是以不能維持蒙古帝國的運轉也是因為交通,交通條件的限制使其不能駕控中原之外的金帳汗國等外圍勢力。

元朝在水運和陸運方面的貢獻直接強化了元明清大一統帝國的模式,也穩定了北京作為首都的地位。

自古,王朝的命運都和運河息息相關,交通決定了曆代王朝的發展上限。

是以,要緻富先修路,這句話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

寫文不易,看完記得點個“贊”。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