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交通,决定国运

作者:子玉史院
交通,决定国运

文 / 子玉

任何一个王朝都是通过交通体系完成对帝国的控制,交通网络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其体量的大小和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同时,也能吃到经济红利,完成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316年,秦国在讨论是否出兵巴蜀问题时,司马错就明确指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司马错的中心意思就一点,通过拿下蜀国从而掌控长江上游,然后通过长江上游的顺势,灭亡楚国。楚国如果被灭,那么天下也就彻底成为秦国一统的局面。

这是秦国在创业过程中首次将交通条件纳入军事计划之中。当然,这也不是秦国的首创,吴王夫差当年在北上争霸时就开凿了连接长江、淮河的中渎水。魏惠王后来也开凿了沟通淮河、黄河的鸿沟。

这是华夏先民在竞争过程中地理意识的觉醒,既有主动利用天然山川湖海的意识,又能人为改造自然环境以为自己服务。

为了更好的发挥从蜀地走水路攻灭楚国的地理优势,秦国又于公元前256年以蜀郡郡守李冰为总负责启动了都江堰工程的建设。都江堰工程完工之后,从蜀地向楚国进军的水运通道也就被打通。

同时,都江堰还解决了蜀地的洪涝、耕地灌溉问题,进一步增加了蜀地的粮食产量,使蜀地成为秦国东出战略的物资供应基地。

当然,这也让秦国意识到了交通对政治、军事、经济层面的重大意义。尤其是秦国在吃了郑国渠的红利之后,对交通体系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依赖。

所以,公元前221年,嬴政在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就迅速将相关经验进行复制——

为了加强对关东六国故地的控制,始皇上马了驰道工程;为了对北疆危机作出最快速的反应,始皇让蒙恬主持直道工程的修建;为了控驭岭南,始皇不仅开凿了灵渠打通了中原和岭南之间的水运通道,更是在征服百越之后,上马了新道工程,打通了陆运通道。

自此,始皇通过对交通系统的完善彻底完成了对整个天下的控制,不管哪里出现危机,咸阳朝廷都可以通过完善的交通体系作出最快速的反应。

郡县制、秦军、交通体系,成为始皇控驭帝国的几大利器。

同时,交通体系的完善也加强了各地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进一步促进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当然,大秦二世而亡是个复杂命题,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始皇的交通战略有问题。随后的汉朝能够稳固地控驭四方天下并在汉武帝时解决南越问题,这和始皇当年构建的交通体系是有很大关系的。

此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交通就始终是历代王朝解决军事、经济、文化问题的良方,比如:汉武帝接通苏州和嘉兴的航运通道,曹操凿通引漳水入白沟的利漕渠...

本质来说,东吴之所以能够维持与曹魏南北对峙的格局,就是对长江防线的有效经营,不仅在长江沿线打造了一系列军镇,还同时在江淮一带发展屯田,并大力发展造船事业,使水运成为东吴防御北方的一道牢固防线。

另外,东吴还在海运层面进行了努力,以进一步扩大生存空间,比如,通过海运打通和辽东公孙势力的联系。

孙权是第一个在江南称帝的割据势力,其对水运系统的运用也给后世提供了一套割据江南的模板。

交通,决定国运

孙权奠定了割据江南的模板 图源/剧照

后来,以东晋为代表的南朝势力维持与北方的对峙格局并开展北伐行动都是得益于对长江防御线的合理经营。

但由于南北之间交通体系的空白,南北对峙的格局就持续被拉长。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重任最终落在了隋炀帝身上。

开皇九年(589)正月,隋军攻灭南陈,一统天下。但由于长期分裂,南北之间已经形成了对峙惯性,文化、经济层面的差异还会让南方人天然对北方不认同,不稳定的基因依然存在,就像秦始皇虽然兼并了六国但六国贵族和民众并没有忘掉故国一样。

到了开皇十年(590),这种不稳定最终以江南的大范围叛乱而表现出来。虽然隋文帝用杨素成功平定了叛乱,但不稳定的种子依旧在暗处生根发芽。如何解决这一历史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复制秦始皇当年的方案,从交通层面入手,构建陆运和水运体系,加强朝廷对南方的控驭,加速南北之间的融合,最终形成天下一盘棋的格局。

隋文帝开凿西起长安、东达黄河的广通渠就是从水运层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开端。

大业元年(605)三月二十一,隋炀帝杨广发布诏书,征发河南、淮北地区的百姓前后共计百余万开凿连接黄河和淮河全长六百五十多千米的通济渠,并于当年八月十五日完工。

沟通长江和淮河全长一百五十千米的邗沟也与通济渠同步完工。

大业四年(608)正月初一,杨广又下诏,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沟通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全长一千千米的永济渠。一年左右完工。

大业六年(610),沟通长江与钱塘江水系全长四百千米的江南河也开工开凿并很快完工。

隋炀帝用了六年时间,开凿了一条南起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中经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北达涿郡(今北京市一带)长达两百多万米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将关中、江南、关东、东北这些地理版块都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控驭四方的格局。

通过大运河,隋朝对关东、江南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并对后期解决高句丽问题提供了运兵、运粮的军事通道。

也就是说,大运河是隋朝统一事业的配套设施,和驰道系统对于大秦的意义是一样的。

同时,由于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关中地区无法供应作为国都的长安,所以,大运河就会源源不断将南方的物资输送到北方,维持帝国的运转。

当然,加强南北之间文化的交流也是大运河的功能之一。

运河开通之后,杨广又以巡游江南的方式进一步震慑了南方世族势力,并通过文化输出,加强了南北之间文化的交流。

每一个动作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就别再说杨广下江南是为了玩儿。

和大秦灭亡一样,隋朝灭亡也是个大命题,原因复杂,但始皇和杨广过度追求效率同时上马多项大工程却绝对是催化剂。

据统计,隋朝人口为四千六百万人左右,但杨广从仁寿四年(604)到大业八年(612)这个时间区间内就马不停蹄上马了二十二项大型工程,动用民力高达三千零一十二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大型工程成就了杨广的功业,但也导致了大隋的灭亡。

交通,决定国运

杨广还是太急了 图源/剧照

只是,这些工程却反向成就了之后的大唐,江南的财赋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关中,供养着大唐帝国。大唐为什么能平定安史之乱,就是因为江南财赋的持续供养。

当然,大唐的灭亡也和运河系统被阻断有关。盛世、末世,都和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

五代时,为了将汴梁城打造成为当时的商贸物流中心,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十月,对汴河进行了清淤工作。显德四年(957)五月,柴荣又下令修建了沟通河南与山东的五丈河。

五代和北宋为什么以汴梁为国都,就是因为运河能够通过汴河持续给汴梁输血,供养京师。

但运河在成就北宋的同时也加速了北宋的灭亡。由于开封无险可守,所以就极易造成游牧民族跨过黄河威胁京师的危险局面,公元1004年契丹进攻北宋,兵临澶渊就是开端,后来,金军灭宋也是跨过黄河马踏中原。

南宋因为失去了北方土地,收入有限,所以就开辟了海上贸易,同样赚得是盆满钵满。

1279年,忽必烈彻底灭亡了南宋,混一了南北,结束了历史上又一段南北朝。和隋朝一样,元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加强对南方的控驭;如何将南方的财赋运往北方,供养大都;如何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决的办法也只能从交通层面去突破。于是就有了全长三千五百多里,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从此,江南的漕粮就可以从杭州全程水运到大都,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一千八百多里的运程,连接南北更加高效。

交通,决定国运

忽必烈也是通过大运河沟通南北 图源/剧照

当然,这也是因为隋朝和元朝的国都位置不一样,同时,隋朝也需要运河同时覆盖关中、关东、江南、辽东几大势力版块,情况不一样。

同时,元朝还构建了最完善的驿站系统以加强对帝国的控驭。

当然,元朝之所以不能维持蒙古帝国的运转也是因为交通,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其不能驾控中原之外的金帐汗国等外围势力。

元朝在水运和陆运方面的贡献直接强化了元明清大一统帝国的模式,也稳定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

自古,王朝的命运都和运河息息相关,交通决定了历代王朝的发展上限。

所以,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