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作者:樂藝會

海波随筆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陳海波

當春風輕輕拂過維多利亞港,碧波蕩漾的海面,仿佛也染上了春的色彩。漫步在香港街頭,感受着這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除了熟悉的樓宇間穿流着繁忙的節奏,悠閑而飄香的街頭巷尾滿足着味蕾,心中踴躍的喜悅更是被另一股力量所吸引着。這是香港最具藝術人文熱情的春天,而我此行也正是為香港巴塞爾而來。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縱使票價比去年又有增長,但絲毫不影響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火爆人氣。現場人山人海,藝術氛圍滿滿!為了一年一度的巴塞爾,無論是外行看熱鬧或是内行看門道,觀衆們都從四面八方而來,感受藝術的魅力所在,參與到這座城市合力打造的、濃郁的藝術氛圍中去。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走進會展中心,仿佛置身于一個五彩斑斓的夢境。我之是以将它稱之為夢,是因為夢幾乎是無法複制和重複的,就像色彩斑斓的高溫顔色釉,總在出窯後帶來新的驚喜。多年來,會展中心的地磚早被藝術愛好者們踏過一遍又一遍,但每一次來,仍然會被那些創意無限、瑰麗多元所沖擊,因為創新正是巴塞爾、也是藝術永恒的主題。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畫作、雕塑、裝置藝術,一件件充滿才華與創意的作品散發着獨特的文化魅力。本屆香港巴塞爾有來自40個國家及地區的243間頂尖藝廊參與,數量比2023年增加了66家,通過“藝廊荟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光映現場”、“藝聚空間”及“策展角落”幾大展區,展現當代藝術最前沿的創作和市場資訊。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雖然有許多畫廊都是老面孔、老選手,也有人認為這越來越像一個裝飾畫展。但是從我自己的感受上,還是體會到一些十分有趣的變化。譬如以往聯系當代,好像作品總離不開憤世嫉俗、充斥着“無聲的呐喊”,但今年展出的作品卻讓我感覺到更加的真實和從容,甚至是柔軟而充滿樂趣。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很多的藝術家都開始從自我的表達,來到了與世界産生聯結對話的舞台,作品不再是“覓知音”,而是張揚着同享的邀請,讓觀者在參與中感受到藝術的魅力。經過了一場疫情,在人們體會過心理、經濟、文化上的寒冬,當代藝術也顯示出更具溫暖的一面,明亮、鮮豔的色彩讓觀感到的藝術濃度也超标,這或許正是另一種藝術世界觀的調性轉換。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老實講,我并不是當代藝術的狂熱粉,除了大師級的大名頭,我對當代藝術圈的許多名頭幾乎不太熟悉,甚至我好多次批評過一些所謂的當代創作,哪怕他們擁有着世界級的粉絲。但巴塞爾的當代能量,确實對我産生了許多觀念上的影響,而這也讓我逐漸對當代藝術有了更多元的體驗和更深層的思考。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我想,作為現代社會中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當代藝術确實給了我們一個更加廣闊、深刻的視角去認識和了解世界。于是也愈發能夠了解“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精品齊聚一堂,你确實會直覺感受到好作品的力量,視覺上、趣味上的、精神上。你會在某種程度上被刺激,被觸動,被感染。”是以永遠不要一概而論,藝術在不斷變幻,觀者也應當不斷學習。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不斷變化的還有市場,是以比起十幾年前“高冷”的賣家,再更偏向買方市場的當下,展位前的銷售者們也顯得更加熱情。我并不覺得這其中帶有谄媚的貶義,藝術理想和市場經營不是黑白經緯,兩架馬車一起跑,對整個行業是雙倍力量的牽引。對這些國際展商而言,内地藏家“對大牌藝術家祛魅,對新人又尚不太認”,度過了“在華紅利期”,下一步在中國如何布局和打法,相信需要費些腦筋。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當然,最受鼓舞的應當還是藝術家。轉眼香港巴塞爾已經11年了,當年巴塞爾藝術展全球總監馬克·斯皮格勒曾說過,“來到香港,巴塞爾才真正成為國際性的展覽。”這句話是站在巴塞爾的角度來看的,那麼,這場在香港舉辦的盛會對當代藝術市場究竟意味着什麼呢?我覺得,它更大的作用是剝開資訊繭房。藝術場是美景花園也是殘酷戰場,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藏家們的眼界都寬了,藝術家把自己放到國際賽場裡比一比,段位如何,一目了然。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作為“走出去”和“引進來”的互動區,香港一貫被稱作重要的樞紐、橋梁、視窗,它的使命和目标僅僅是平台與空間層面上的嗎,我想絕對是不僅于此的。仔細想,其實已經有許多潛移默化在發生,譬如近年來上海各種當代藝術展層出不窮,我想這和香港帶來的視野不無關系。香港巴塞爾,為世界打開了亞太藝術的大門,也為亞太打開了世界的花園。還是期待,這片花園可以愈發蔥郁,牆外的香,也終究能成為牆内的香。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陳海波簡介

海波随筆 | 香港巴塞爾的藝術之約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釋出

圖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鳴謝瓷海新波公号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