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二)

作者:經方中醫張先生

中醫如何看待心髒病呢?在中醫的理論中,心髒病被歸為“胸痹”、“心痛”等範疇。中醫認為,氣虛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本質,淤血是導緻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這一觀點在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例如在公元前五世紀的《黃帝内經》中,就有對心髒病症狀的描述,稱之為“心病”、“真心痛”。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二)

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灌溉溪谷,内潤髒腑,外養腠理;又主神志,調節精神、思維、意識,統攝髒腑功能活動,主宰全身。心的生理功能失調,常表現為血脈異常和神志改變兩類病機變化。

血脈異常:心不主血脈,會導緻心髒自身、頭面、四肢及全身髒腑功能失常等病機變化。心髒自身病變以心動不安為主,心血運作不暢,導緻心悸怔忡,或心中空虛,氣短心痛等症。心動過速或過緩,會引起脈搏的跳動頻率、節律、強度等改變,出現數、遲、虛、實、滑、澀、促、結、代等脈象變化。

頭面部方面,當血氣上沖時,會表現為面紅目赤,唇紅,舌尖紅赤、疼痛、潰爛,或吐血、衄血。血氣失養時,則出現面色淡白、萎黃,唇舌淡白。當血行不暢時,又見面色晦暗、黧黑,唇舌青紫,或舌有瘀斑瘀點。

四肢部分方面,血脈充盛時,會表現為四肢煩熱,手足心發燒。血脈寒凝時,則出現四肢逆冷,手足冷痛,爪甲紫暗。

全身髒腑失卻血氣供養時,會導緻髒腑功能低下、衰退的各種表現。是以,養心護心對于保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二)

神志改變:心,作為主宰我們精神活動的核心,它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着我們的思維、情緒和行為。當心神失去滋養時,我們的精神狀态會變得非常不安定。這通常表現為心神不甯,思緒混亂,無法集中精力,甚至出現精神萎靡和記憶力減退的情況。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還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

當心神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時,情況會變得更加嚴重。輕微的幹擾可能導緻心煩意亂,失眠和多夢。而嚴重的幹擾則可能導緻心神不甯,甚至出現狂躁、言語錯亂、打人毀物等極端行為。這些症狀不僅對個體造成傷害,還會對周圍的人造成困擾和恐慌。

更為嚴重的是,當心神失去主宰時,我們的精神狀态會變得非常不穩定。輕者可能出現嗜睡、恍惚和朦胧的情況,重者則可能出現神志不清、突然倒地、胡言亂語甚至妄動的症狀。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個體的生活品質,還可能對周圍的人造成威脅。

心病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外感六淫,特别是寒、熱之邪,最容易侵犯心髒。内傷七情,如悲傷、歡喜、憂思等情緒,也容易導緻心髒疾病。其他因素如禀賦不足、勞倦過度、飲食不節、久病重病、失治誤治,以及病理産物的停留,都可以引起各種心髒病變。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二)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心髒的病變多以虛、實為綱。《黃帝内經》中已有“心虛”的提法,如《素問·五藏生成篇》指出:“思慮而傷心”。《脈經》則最明确地提出了“心實”和“心虛”的病機,如《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篇》中說:“心實,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心虛,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厥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恍惚。”

此後,《千金要方》有“心實熱”、“心虛寒”之說。《聖濟總錄》、《濟生方》、《丹溪手鏡》、《景嶽全書》等醫籍均有關于“心實”和“心虛”病機的詳細論述。這是因為心虛主要是由于心的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缺乏,易表現出心氣、心陽、心血、心陰虧損的病機;而心實則多由感受邪氣或病理産物停留所緻。

《靈樞·邪客篇》指出:“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溫熱經緯·葉香岩外感溫熱篇》也說:“心為一身之大主,而不受邪,受邪則神去而死。凡言邪之在心者,皆心之包絡受之。”這意味着外邪侵犯心髒時,多是由心包絡受邪所緻;而内傷虛損、功能衰退等問題則歸咎于心。

當今醫學治病的誤區:心髒病濫做手術而忽視病因病機(二)

盡管是否将心病偏實歸咎于心包絡、偏虛歸屬于心存在一些争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虛、實分類研究心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帝内經》對于心實病機的論述早已有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言:“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内痛。”其中提出了“心氣實”、“心氣熱”等概念,但并未正式提出“心實”二字。然而,《中藏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等中醫典籍與《内經》的提法大體相同,均認識到心實的病機存在。直至《聖濟總錄》才正式提出“心實”之詞,如該書《心髒門》指出:“左手關前寸口脈陰實者,心實也。”後世醫家如《景嶽全書·傳忠錄·虛實》亦言:“心實者,多火而多哭。”這些都進一步證明了心實病機的客觀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