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作者:之華說史

之華說史,史說自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自從662年以後,于阗一直是吐蕃軍隊進入西域的關鍵地區,唐朝與吐蕃在西域的争奪主要集中在于阗、疏勒。

692年,王孝傑恢複四鎮之後,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大為增強,針對吐蕃勢力的北上,唐朝尤其加強了在于阗及其附近地區的設防。

1、吐蕃争霸西域的兩條道路

據記載:

唐朝在于阗附近設定了坎城鎮(于阗東300裡)、蘭城鎮(于阗東600裡)、胡弩鎮(于阗南600裡)、固城鎮(于阗西200裡)、吉良鎮(于阗西390裡)等軍事重鎮,阻塞了吐蕃勢力經由于阗深入西域的通道。

這樣吐蕃軍隊被迫繞道西北,躲開唐朝軍事防線,打通由唐朝勢力比較薄弱的蔥嶺地區進入西域的道路,唐朝與吐蕃的争奪也就随之轉移到了塔裡木盆地的外圍。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吐蕃勢力由蔥嶺地區向唐朝實際控制的西域區迂回進攻,主要可以沿着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東進,一是北上。

所謂東進,就是通過大勃律(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巴勒提斯坦)、小勃律(巴基斯坦吉爾吉特),由播密川(今帕米爾)向東經過喝盤陀(今基塔什庫爾幹,即唐朝蔥嶺守捉所在地),進而抵達疏勒鎮。

所謂北上,就是由蔥嶺地區或繞道蔥嶺以西,向北到達楚河流域,進而從西北方向進攻唐朝四鎮。

東進的道路是吐蕃進入西域最便捷的道路,但是吐蕃遭到了小勃律和唐朝的堅決抵抗,是以不得不改道北上,借助西突厥殘餘勢力與唐朝在西突厥十姓故地展開争奪。

北上的道路非常迂遠,後勤供應困難,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以吐蕃與唐朝一樣,主要采取了扶植西突厥十姓可汗後裔的政策,即依靠反對唐朝統治的西突厥王族來達到進入并控制西域的目的。

延載元年(694年),吐蕃首領勃論贊與吐蕃冊立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妥子一起南侵,王孝傑率領唐軍與吐蕃、西突厥聯軍大戰于冷泉、大領谷,唐軍大勝;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又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質汗、胡祿等,并乘勝攻拔吐蕃泥熟沒斯城。挫敗了吐蕃的進攻,保全了剛剛恢複不久蕃的安西四鎮。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久視元年(700年)左右,拔汗那(今費爾于納盆地)統治者又引吐蕃與阿史那餒子襲擾四鎮,再次被唐軍擊敗。

2、吐蕃、大唐、大食的“三國演義”

開元三年(715年)吐蕃又與大食,擊敗親近唐朝的拔汗那王,共立阿了達為王,重新控制了拔汗那。拔汗那王奔往安西求救,唐朝監察禦史張孝嵩認為事關重大,“不救則無以号令西域”,于是發兵1萬多人,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同年十一月攻阿了達于連城,阿了達兵敗逃入山谷,“(張)孝嵩傳檄諸國,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

在這次戰役中唐朝軍隊并沒有直接與大食軍隊接戰。

在唐朝發兵之前,大食軍隊就因為内部變故而撤出了拔汗那。715年大食東面将軍屈底波入侵拔汗那,與吐蕃共立阿了達為王,但就在這一年的二月,哈裡發韋立德去世了,屈底波的死王對頭蘇萊曼擔任了哈裡發。

當蘇萊曼繼位的消息傳到拔汗那之後,屈底波召集軍裡隊,表示要背叛蘇萊曼而自立,結果遭到大食士兵的反對,最後在兵變中被殺,大食軍隊也被撤回木鹿遣散。

這件事發生在回曆96年都爾黑哲月(十二月),相當于公元715年8月7日至9月4日,而唐朝軍隊進攻拔汗那的時間則在公元1715年12月1日至31日(開元三年十一月),當唐朝發兵救拔汗那時,大食已經撤軍,與唐朝軍隊接戰的隻有吐蕃及其扶植的拔汗那王。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援救拔汗那的勝利,扼制了吐蕃軍隊由北而南進入楚河流域的勢頭,阿了達逃入山谷,吐蕃勢力也随之退回了蔥嶺以南的地區。

3、唐與吐蕃對勃律的争奪

在北上的同時,吐蕃軍隊還與唐朝積極展開了争奪大、小勃律地區的鬥争。

勃律國王原來的居住地在巴勒提斯坦,後來由于吐蕃的侵逼,遷移到了吉爾吉特,此後,留居在巴勒提斯坦的部分稱為大勃律,而移居吉爾吉特的部分則稱作小勃律。

以後大勃律被迫臣服了吐蕃,而小勃律一直依賴唐朝與吐蕃對抗。開元元年(713年)或稍後,小勃律王因為“國迫吐蕃”,經常被吐蕃所困,利用到長安朝貢的機會與唐朝結成聯盟,唐玄宗以小勃律地區為綏遠軍,加強了對小勃律的控制。

715年拔汗那之戰以後,唐玄宗進一步加緊了在蔥嶺一帶的外交活動。

開元五年(717年)冊封大勃律首領蘇佛舍利支離泥為勃律王,開元八年(720年)三月冊命護密國王,四月冊命烏長國王、骨咄國王、俱位國王,六月,冊命新繼位的蘇麟陀逸之為大勃律王,八月,冊封箇失密國王,九月冊立罽賓國王,唐在蔥嶺及其附近地區的影響有了明顯的增長。

與此同時,吐蕃也加強了對小勃律的軍事入侵。吐蕃軍隊攻克了小勃律國所屬的9座小城,開元十年(722年)小勃律王向北庭都護張孝嵩求救。稱“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為吐蕃矣”。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張孝嵩派遣疏勒副使張思禮率領蕃漢步騎4000援救小勃律,與小勃律軍隊左右夾擊,大破吐蕃,全部收複了小勃律失守的9城之地,使吐蕃此後“累歲不敢犯邊”。

715年在費爾幹納盆地擊敗吐蕃之後,吐蕃北上受阻,勃律地區作為唐朝西門的重要性日漸增強,唐朝政府在這一時期采取了各種措施,來加強對蔥嶺地區,進入塔裡木盆地的通道的控制,一方面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廣交與國,另一方面則全力以赴,幫助小勃律抵禦吐蕃的進攻。

與此同時,唐朝還于開元年間在由蔥嶺通往疏勒的交通要道塔什庫爾幹地區(即喝盤陀)設定了蔥嶺守捉,增強對蔥嶺方向的軍事防務,進而暫時緩解了塔裡木盆地西南方向的壓力,確定了西門的安全。

4、突騎施何以攻擊唐朝?

自從719年(開元七年)唐朝冊立突騎施首領蘇祿為十姓可汗之後,雖然雙方時有龃龉,但大體上保持了一種比較穩定的友好關系。

後來當唐朝與蘇祿的關系破裂之後,在唐朝給蘇祿的一封書信中,曾對開元七年(719年)至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之間雙方的關系進行了回顧。

信中說:

“往年可汗初有冊立,以大陸家常為勢援,諸蕃聞此,不敢動搖。自爾之後,二十餘年,情義相親,結為父子。”

所謂“二十餘年”,雖然不太确切,但是冊立蘇祿後,突騎施确實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保持了對唐朝的臣屬關系。

在此期間,突騎施還與唐朝開展了大規模的貿易往來,例如726年(開元十四年),突騎施牙官在安西與唐朝互市,一次交易的馬匹就達1000匹,突騎施與唐朝關系的破裂,也與雙方間的貿易有關。

734年,突騎施首領阙俟斤驅趕羊、馬入朝貿易,當到達北庭時,與下屬何羯達産生了沖突。何羯達向北庭都護劉渙控告阙俟斤密謀叛唐作亂,劉渙殺阙俟斤何羯達,扣留羊、馬。突騎施可汗蘇祿大怒,舉兵進攻四鎮。唐玄宗以謀反罪殺劉渙,并将首級送與蘇祿,想以此求和,但蘇祿不肯罷兵,與吐蕃聯合,夾擊唐朝部署在西域的軍隊。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這是一次規模巨大的戰争,從戰争中唐朝對突騎施、吐蕃、東突厥以及大食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當時西域形勢的錯綜複雜的特點。為瓦解突騎施、吐蕃的強大攻勢,唐朝在對内、對外方面都采取了積極的措施。

5、大唐的“聯大食滅突騎施”謀劃

為了加強西域的防衛力量,唐朝首先向西域大量增兵。在北庭、西州方面,由河西節度使管轄内發蕃、漢兵2萬,從瓜州以北的高同、伯帳路分赴北庭、西州。

此外又從朔方軍等處征發兵健2萬,赴北庭、瓜州等地作為後援,在安西方面,則在河西諸軍州揀發骁健5000,與朝廷發遣的安西應替兵募5480人,相續開赴安西,此外又下敕别發3萬人,以作“聲援”,在增兵赴援的同時,還針對這次戰役的特點對指揮作了協調。

這次戰争是在唐朝控制的整個西域地區全面展開的,但是安西四鎮的軍隊與北庭、西州的軍隊互不統屬,指揮權不統一,這就給各軍隊之間的協調行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以至出現了“西、庭既無節度,緩急不相為憂”的情況,甚至“當軍自守,信賊公行,來有損傷,去無關鍵”。

為了便于統籌布置,唐朝政府将伊州、西州、北庭軍隊的指揮權交與安西都護府,由安西統一指揮所有西域的軍隊。

在對外方面,唐朝主要是分頭與東突厥和大食聯系,希望能與他們聯兵。

唐玄宗遣使送信給東突厥可汗,表示對東突厥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發兵擊奚、契丹的行為不予計較,并且曆數突騎施對東突厥的敵意,同時又許諾,如果東突厥“總兵西行”,勝利之後唐朝準備将突騎施的羊、馬、土地全部給予東突厥,而且“子女玉帛,别有優賞”,奉勸東突厥與其向東掠奪,不如與唐朝合兵向西發展。

“契丹及奚,諸蕃窮者,土地不足以放牧,羊馬不足以貪求,遠勞師徒,兼冒鋒镝,勝不為武,不勝亦危,以此言之,當務其大者。”

但是東突厥并沒有發兵西進,“務其大者”。在聯絡東突厥的同時,唐朝還與大食取得了聯系。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在征發河西等地的軍隊入援北庭時,唐玄宗派遣使人張舒耀星夜倍道與大食商議,由吐火羅和勃達嶺分道出兵,合擊突騎施汗庭碎葉,取其家口。唐朝的戰略意圖是很明顯的,這時突騎施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北庭,與唐朝大批援軍對峙,而後方則很空虛。

是以唐朝“密令”安西征蕃、漢兵1萬,由勃達嶺北上;而大食軍隊也同時從吐火羅北上,與唐軍共搗碎葉,本根既失,也就全面瓦解了蘇祿的攻勢。

張舒耀傳回安西,帶來了大食東面将軍呼羅珊诃密(意為總督)的表文,約定在736年(開元二十四年)四月出兵。這時大食帝國的呼羅珊總督是阿薩德。

阿薩德接受了唐朝的建議,出兵攻克了吐火羅,并且将總督的首府從木鹿移到了縛喝。但是安西的唐軍卻因為吐蕃軍隊的牽制,沒有能夠從勃達嶺出兵,而大食軍隊也沒有進一步由吐火羅北上。

顯然是由于大食的壓力,蘇祿在736年9月16日派遣大首領胡祿達幹入長安求和。唐朝在西域的軍隊這時已聽到了大食攻破吐火羅的消息。

是以唐朝政府對蘇祿求和的動機是很清楚的,在當時玄宗給北庭都護蓋嘉運的書信中,明确提到:

“又卿表所雲,葉護被殺(當指吐火羅葉護),事勢合爾,殆非妄傳。向若安西出兵,乘虛讨襲,碎葉逆醜,皆可成擒,應為懸軍,未能越境,逆虜漏刃,莫不由茲。今賊雖請和,恃我張勢,以防大食之下,以鎮雜虜之心。豈是真情,此其奸數。”

6、突騎施的衰亡

朝廷對于安西沒能适時進兵碎葉,以緻贻誤戰機,使“逆虜漏刃”是很不滿意的,同時又指出蘇祿求和,是為了恃唐張勢,“以防大食之下,以鎮雜虜之心”,是以要求安西、北庭部隊要密切配合,伺其動靜,因利乘便,取亂侮亡。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突騎施處于唐朝與大食兩大勢力之間,它之是以能夠在較長的時間内維持西突厥地區的統治,除了具有強大的武力之外,保持與唐朝之間的臣屬關系是蘇祿得以招徕十姓,号令諸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

與唐朝關系的破裂,不僅削弱了突騎施在西突厥各部中的号召力,而且使他處于兩面受敵的境地,進而加速了突騎施的滅亡。

蘇祿在先每攻戰所得,辄将戰利品與部下瓜分,由是衆樂為用。既娶唐公主(交河公主),又潛通後突厥及吐蕃,後突厥及吐蕃各以女妻之。蘇祿以此三女均為可敦(突厥語“夫人”的意思),又立數子為葉護,用度漸廣,由是攻戰所得,不複瓜分,諸部開始離心。

突騎施屬部有大首領莫賀達幹、都摩度屬下的兩個部落,這兩個部落兵力最強盛,但與蘇祿不和;而且突騎施種也分為黃姓(娑葛之後)、黑姓(蘇祿部),互相猜阻,沖突重重。

蘇祿進攻安西、北庭受阻之後不久,突騎施各部之間就發生了内讧。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夏天,莫賀達幹與都摩度聯謀,深夜襲殺蘇祿,突騎施各部群龍無首、陷入混亂。

此後都摩度又與莫賀達幹發生沖突,另立蘇祿的兒子骨啜為吐火仙可汗,占據碎葉城與怛邏斯城,與莫賀達幹互相攻擊。

莫賀達幹遣使與安西都護蓋嘉運聯系,開元二十七年(739年),雙方共同出兵,破碎葉,入怛邏斯,生擒吐火仙,最後平定了突騎施蘇祿的殘餘勢力。

這次配合唐朝一起出兵的除了莫賀達幹外,還有拔汗那王、石國王、史國王等。戰後,處木昆、匐延、拔塞幹、鼠尼施、阿悉吉、馬月、哥系等部上表唐朝,請求“将部落于安西管内安置,永作邊犴,長為臣子”,錫爾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又重新轉歸唐朝控制。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吐火仙被押送至長安,玄宗赦其罪,任命為左金吾将軍。

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春三月,玄宗從蓋嘉運之請,立阿史那懷道之子昕為十姓可汗,以鎮撫西突厥,封昕妻李氏為交河公主。

莫賀達幹聞阿史那昕為可汗,怒曰:

“首誅蘇祿,我之謀也;今立史昕(即阿史那昕),何以賞我!"

遂率諸部叛唐。玄宗于是立莫賀達幹為可汗,使統突騎施之衆,并命蓋嘉運前往招谕。冬十二月,莫賀達幹乃附唐。

742年(天寶元年)春三月,玄宗發兵護送十姓可汗阿史那昕,至碎葉西之俱蘭城,為莫賀達幹所殺,交河公主與其子阿史那忠孝逃歸。西突厥阿史那氏從此絕。

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夏五月,唐河西節度使發兵讨突騎施,斬莫賀達幹,更請立黑姓伊裡底密施骨咄祿毗伽。六月,玄宗冊拜骨咄祿毗伽為十姓可汗。毗伽在位十二載,與唐數通貢使。

因為一群羊、馬,唐玄宗發兵8萬,聯合大食,為何要攻滅突騎施?

753年(天寶十二年)秋九月,黑姓可汗易主,唐亦賜诏冊(冊黑姓可汗登裡伊羅蜜施為突貝騎施可汗),肅宗至德(756~757年)以後,突騎施開始衰微,黃姓、黑姓皆自立可汗,互相攻擊,而唐朝亦苦于藩鎮之亂,中原多事,無暇顧及西陲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