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作者:世間一分鐘

衆所周知,韓信是劉邦擊敗項羽過程中的重要将領,其軍事才能為劉邦霸業立下不朽的功勳,然而卻也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劉邦并不是真心信任韓信,對他也并沒有真正的好感,隻是需要對方來幫助自己打下天下。韓信的情商和政治智慧相對較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認為自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這種自負和盲目自信使得他在政治鬥争中頻頻失誤,從齊王被貶為楚王,從楚王被一撸到底成淮陰侯,甚至還被軟禁在長安城中。

那一天,蕭何将韓信騙進漢宮之中,呂後借機将其誣陷為叛逆最終處死。韓信有錯嗎?沒有錯;韓信真的沒有錯嗎?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錯誤。

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野心,不懂得把握政治局勢,以至于觸及到皇帝内心最大的忌諱,在政治鬥争中身死道消。其實“伴君如伴虎”這樣的事情不僅發生在漢朝,乾隆時期也有所發生。

乾隆見叔叔的身體不友善,客氣地說“你以後見我不用跪拜”,不曾想叔叔卻當真了,以至于在無盡的悔恨中去世,此人就是《甄嬛傳》中的與甄嬛相愛的果郡王允禮。

九子奪嫡下的幸存者

康煕皇帝執政期間,雖然天下的盛世拉開帷幕,但九子奪嫡的故事依舊是最精彩的一幕,揭示皇權鬥争的殘酷與複雜。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康煕十四年其次子胤礽因其母的高貴而被立為皇太子,少年時期的他溫文爾雅、才華橫溢,但随着權力的增長變得驕橫跋扈,種種行為都引起了康熙皇帝的不滿。

時間來到康煕四十二年,胤礽篡位的野心逐漸浮出水面,甚至親舅舅索額圖都被處決,父子兩人的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幾年後,木蘭圍場行宮中康煕帝一怒之下廢掉胤礽皇太子的封号,理由也非常簡單:

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衆,暴戾淫亂。

康熙晚年、太子被廢,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九子奪嫡拉開序幕。

大阿哥胤禔是康煕的長子,卻因出生于庶母從未得到真正寵愛,在這場奪嫡之戰中率先被踢出去,三阿哥自知無望主動退出。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康煕五十年胤礽再度被廢除,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的勢力逐漸成形,多個阿哥黨為了皇帝之位暗中博弈彼此相殘。

此前胤禛此前一直蟄伏積蓄力量,如今機會來了積極地結黨營私、謀劃上位之路。康煕六十一年康煕駕崩于暢春園,八阿哥、十四阿哥敗北,近臣隆科多揭曉聖旨,即四阿哥胤禛即皇位。

其實九子奪嫡到這裡并沒有結束,大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等雖表面臣服,但内心一直在給雍正阿虎給你弟使絆子,宮廷内外掀起一場不可避免的權力博弈。

對于皇帝而言,兄弟相争不可避免,但治理天下才是他的主要任務,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十七阿哥允禮成為一個關鍵的角色。

允禮本是康熙皇帝較小的兒子,并沒有參與早期的九子奪嫡,再加上雍正登基之初急需要一個門面人物來穩定局勢,單單一個十三爺肯定不行。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在此之前,十三爺曾與十七阿哥有過短暫的相處,是以便向雍正推薦這位十四弟。不久之後,十七阿哥被封為果郡王并受到重用,先後管理前鋒營軍務、正黃旗和鑲藍旗旗務。

這些任務看似普通,卻關乎朝廷的安全和穩定,可見雍正皇帝對這一位兄弟有多器重,而允禮的能力和忠誠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驗證。

老十三胤祥去世後,他成為雍正皇帝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也并沒有是以驕傲自滿,以更加努力的态度繼續為朝廷的穩定和發展做出貢獻。

實心為國,凡朕所交之事,盡心竭力辦理,操守亦甚清廉。

乾隆皇帝的叔叔

允禮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誠,幫助雍正皇帝渡過政治上的危機,同時也使得清朝更加繁榮和穩定,在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穩固。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正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允禮和弘曆雖然不是父子、兄弟,但兩人的年齡卻沒差多少,雍正期間曾共同執掌朝政,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深厚的“叔侄”友誼。

如同雍正信任的是十三阿哥允祥一般,弘曆最信任的則是這位十七叔,是以雍正去世、乾隆登基後,允禮在朝堂的地位未見有絲毫減弱,榮寵比之前更盛。

雍正十三年時期,果親王曾因處理西藏君王一事染上腳疾,平時走路十分不方不便,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個病越來越嚴重,甚至在一次朝堂商議大事時摔倒在地。

當年十三阿哥患病,雍正允許他坐着轎子上朝以示恩寵,乾隆皇帝是個要面子的人也想效仿一二。事情發生後乾隆一邊詢問,一邊說“(叔叔)以後上朝不用行跪拜之禮”。

自古以來“君臣之禮不可廢”,允禮知道這個道理,便拒絕乾隆聖恩,可後者卻以小輩的姿态說: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果親王便殿賜坐時俱行拜禮,朕心深為不安……皆聖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為叔。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于朕前乎......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你是叔叔、我是侄子,按照輩分來說你不用跪我。允禮聽到這番話十分欣慰,在以後的日子裡兢兢業業、努力工作,以報答侄子的重視之恩。

我們都知道環境會改變一個人,改變的不隻是外在行為,還有一些無意識的思想。當你長時間去享受一件事情時,就認為此事本就是應該的,而忘記事情的本質。

曆史上的皇帝寡恩薄情,他們所賞賜的東西必須要厘清楚,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哪些要了可以享受、哪些要了也不能享受......

分寸把握不好命運也不會好,而允禮與侄子就因這個問題關系破裂。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我不該因疾廢禮

自從乾隆賞賜允禮無需跪拜後,他便在朝堂上一直坐着商讨事情,若在尋常人家這樣沒什麼,壞就壞在此事發生在皇宮。

長時間享受這樣的待遇,使得允許習慣性認為與皇帝之間的親情勝過君臣關系,在做事方面沒有把握君臣分寸。

公元1737年,乾隆與諸多大臣商讨大事,如此重要的會議允禮卻卻遲到了。

遲到認個錯、解釋一下原因或許就會過去,不知為何允禮既沒有認錯也沒有解釋原因,進門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絲毫不在意乾隆皇帝憤怒的表情。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内心卻極度狹隘、自我标榜,看到叔叔如此不尊重自己,當即就訓斥了他并指責不懂君臣之禮。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這個時候允禮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大錯,第二天帶着羞愧寫了一封奏折給乾隆,痛斥自己的所作所為、不懂分寸,可卻沒有得到對方的原諒。

允禮無論做出什麼出色的業績,乾隆都視若無睹,前者慢慢也知道該如何做了,不久便以身體不适為由辭去所有的職務和權力,乾隆沒有絲毫的挽留,至此這段叔侄之情結束。

允禮辭職後退隐家中,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著書立作嗎,期間還寫下一部名流青史的《世宗憲皇帝上谕》,隻不過依舊未能引起乾隆皇帝的關注。

時間來到乾隆三年,允禮病情加劇無藥可醫,最終在家中病故,臨終之際悔恨不已并對着妻子說:

“一切皆因禮數而起,我不該因疾廢禮。”

封建社會時期階級觀念十分嚴重,君是君、臣是臣,無論何時都不該因疾廢禮。皇帝賞賜給臣子榮譽,以表示他對臣子的厚愛,可臣子卻要懂得合理取舍、适時拒絕。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簡單而言就是,皇帝該給的賞賜都給了,隻不過是我(臣子)不想要而已,哪怕這是違心的話、違心的事也必須要做,如此才能維護皇帝的臉面。

從允禮的這句話就不難看出來,他與乾隆之間的隐患在“行輩甚尊,豈可常行拜禮于朕前乎”時就已注定,隻可惜他真正悟透這個道理已經晚了。

回首往昔,若是允禮在乾隆皇帝恩賜自己時選擇合理拒絕,亦或者說在享受一段時間後自覺跪拜,必然會給侄子留下很好的印象,即使在大會上遲到也不至于沒有轉圜的餘地。

允禮晚年内心憂慮着乾隆對他的态度,這種憂慮使得他吃不好、睡不好,最終在42歲那年因病去世,本來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最後卻以遺憾結束自己的一生。

或許乾隆皇帝也意識到,自己對這位叔叔的做法有些過分,是以便讓親兒子大阿哥永璜前往奉命傳孝(允禮沒有兒子),後來又給胤禮加祭一次、谥曰“毅”,葬于易州上嶽各莊。

乾隆告訴叔叔以後見我不用跪拜,臨死前叔叔後悔不已:就不該當真

同時為了給叔叔延續血脈,把幼弟弘曕過繼在他的名下,襲和碩果親王爵位。皇帝錯了也不公開承認,這也是乾隆能為叔叔做的最後一些事情。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