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錢的男性通常擁有三妻四妾,皇帝則擁有後宮數千名女性,許多人說這種現象是個人欲望,其實是深受當時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
古人極其重視後代,男性作為祭祖的繼承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可展現後代的重要性,若是沒有後代繼承血脈就是最大的不孝,無論富豪還是皇帝都在極力擴充家族血脈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作為明朝一位顯赫的皇帝,統治大明朝22年期間居然沒有生過一個兒女,關于這點有一位宮女曾在臨死前透露一個秘密,一個關于朱棣身體的秘密。
朱标之死,大明之亂
衆所周知,朱标是朱元璋的嫡子、長子,自幼在父親的熏陶下成長,但性格品行與父親有所不同。
他更顯溫文爾雅品行純良,監國多年屢次立下戰功,因其威望與能力在朝廷中備受尊敬。
論兄友弟恭朱标的溫和公正,朱棣、朱㭎等兄弟受罰時常常站出來求情;倫謙和明理,他無論在朝臣還是皇子之間都有極高的信任與支援,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皇位繼承人。
然而,曆史有時候就是那麼不盡如人意,朱标命運多舛英年早逝,對明朝的皇位繼承産生深遠的影響。
朱标之後朱允炆繼位成為皇帝,統治時期實施削藩政策、剝奪藩王兵權,而且手段過于簡單粗暴。
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未能妥善處理藩王的反應,燕王朱棣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燕趙之地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勢力雖然無法與中央朝廷相抗衡,但卻不願意為砧闆上的魚肉。
看到其它藩王的凄慘下場,預見自己若是投降,遲早會成為他們,在這種危機感的驅使下決定“起靖難、清君側”,一場圍繞叔、侄之間的戰争拉開帷幕。
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内向,奄有四海。
這場戰争不僅是權力的争奪,更是朱棣對朱允炆政策的反抗,靖難之役前前後後持續四年,最後以朱棣的勝利告終并開啟自己的統治時代
如開篇所言古代中國多子多福的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皇室之中,綿延子嗣被視為皇帝的重要責任,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就有26個兒子。
朱棣的兒女也不好,林林總總也生下10個左右,但這些都是在他當燕王時生的,成為皇帝之後的十幾年間居然沒有新增子女的記錄,這一現象在曆史上都極為罕見的。
關于這種情況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因為對徐皇後的感情太深,還有一種就是與他的身體有關,接下來咱們就一一闡述。
徐皇後去世,思念成疾
在古代的宮廷曆史中,徐皇後名聲稍顯黯淡,但卻極富傳奇色彩,一生很短暫隻活了46年,與朱棣的故事卻十分感人。
徐皇後出生于軍旅的家庭,父親徐達是明朝開國功臣,為大明朝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徐皇後不僅承襲家族的武藝,更繼承深厚的文化素養。
與此同時,她的聰明才智和賢惠很早就就受到朱元璋的注意,為拉近與徐達的關系進行政治聯姻,就這樣成為朱棣的王妃。
徐皇後賢淑且有能力,還曾與馬皇後生活過一段時間,深得對方的贊譽。簡而言之,徐皇後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稱得上是朱棣的“馬皇後”。
朱棣與朱允炆争奪帝位時,徐皇後顯示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也為其最終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比如李景隆的大軍将北平圍得水洩不通,她不僅沒有表現出任何慌張,反而堅守城池鼓勵群組織城中的婦女參與抵抗,最終保住這座城市,保住朱棣最後的希望。
公元1402年,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成為明成祖,徐皇後從燕王妃變成皇後,但卻并沒有因身份的改變而自視甚高,時時刻刻關注朝政和民生。
皇後仁明賢淑,漢馬氏、唐長孫之倫也,雖處宮中,其一念惟在仁民。
她與朱棣之間感情深厚,育有三子四女,關心家庭之餘積極參朝政。
當然這種關注朝政并不是參政,而是多次勸谏朱棣注意國家大事、合理處理内政外交,好似馬皇後勸誡朱元璋一樣。
如此一位皇後自然深得民心,不幸的是她身體一直疾病纏身,41歲那年匆匆去世。徐皇後作為皇後的時間極為短暫,若非如此在曆史上必然會留下更濃厚的色彩。
徐皇後去世後朱棣極度悲痛,不僅為發妻舉行隆重的喪禮,還在多處建寺紀念。根據明朝曆史的記載,朱棣甚至再沒有立過皇後,可見徐皇後的早逝一直讓他耿耿于懷。
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朱棣一直沉浸在徐皇後去世的悲傷中,自然也沒有心思與其她妃子生育孩子,也就造成他執政22年一直未生下一子。
可話又說了回來,古人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并不如現代技術先進,即便放到現在也無法百分百控制“不生孩子”,更何況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呢?哪怕是萬分之一的“中招率”也會有漏網之魚。
基于此,關于朱棣為何執政22年未能生下一男半女,有人猜測與其身體有關,而這一種猜測也有相關的曆史記錄,亦或者說是證據。
“自家陽衰”透露實情
關于朱棣的感情故事有這樣一段記載,徐皇後去世後,朱棣對後宮的冷落變得更加明顯,後來對一位姓權的妃子頗為寵愛,可惜這位妃子也早早去世。
權妃死後不久,一位姓呂的妃子向朱棣告密,說權妃是被毒殺的。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後宮不可饒恕,憤怒之餘朱棣下令徹查,先後處決數百名涉嫌的後宮妃子和宦官。
在此期間還發現一件醜聞,大緻就是呂妃與宦官私通的事情被揭發出來,給皇帝戴LV帽不可饒恕。
事發後呂妃自殺身亡,但相關人員并沒有這麼好運,大約有3000人在此事中受到牽連。
好好的妃子不做為何要與宦官私通呢?關于這件事情北韓史籍《李朝世宗實錄》中有所提及。中國曆史為何會在北韓史書中出現,原因很簡單,當時北韓與大明朝有政治聯姻。
其中有一位姓韓的妃子,在回到北韓後将事情說了出來,就好比我們唠家常、聊八卦一樣。根據北韓史料的記載,一位曾在宮中服務的老宮女臨終前,留下這樣的話:
“自家陽衰,故私年少死人,何咎之有......”
“陽衰”事什麼意思,按照現在的解釋來看就是指人體内陽的不足的一面,是陽虛的進一步發展,有一句古話叫做“陽衰福短易失魂”,簡單來說這類人不容易生孩子。
朱棣是一個身體強壯的軍人,為何會不容易生孩子呢?或許與他早年的經曆有關系。朱允炆登基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1402年拿下南京成為皇帝。
不過,他并沒有沉迷于南京的繁華生活中,即位後對外迅速采取措施穩固政權,加強對北方的經營。
朱棣緻力于與北方的蒙古族建立友好關系,成功讓鞑靼、瓦剌各部接受明政府的封号,為其北方政策增添一層保障,但這卻是建立在戰争的基礎上。
有史料記載,在公元1410年至公元1422年間,朱棣親自率軍北征五次,也是在第五次北征班師回京的途中不幸去世,結束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戰争成就了朱棣一生的偉業,但也是充滿危機的地方,随時都有可能當場喪命,亦或者對身體産生不可逆的傷害。
朱棣繼位後就沒有生過孩子,若真是戰争造成的身體因素,大機率是在靖難之役中造成的。
靖難之役中燕軍雖然多次取得小戰役上的勝利,但每一次戰争都是以少勝多,以一地之力對抗整個大明朝,可想而知雙方兵力的差距有多大,想要赢必須要以命相搏。
李景隆曾兩次帶領40萬以上的大軍,與燕王朱棣的幾萬大軍對峙,後者還有一次陷入危機之中,若非張玉以命換命朱棣當時就會被圍捕。
燕王倦矣,不趁此時擒之,更待何時。
如此險境、如此拼命的情況下,若說朱棣身體沒有受到傷害不符合常理,基于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假設。或許在靖難之役中身體受到傷害,進而導緻生育能力受損,是以在執政22年期間沒能生下一個孩子。
畢竟古代人對傳宗接代十分看重,尤其是一位權力至高、擁有無數後宮佳麗的皇帝,若不是身體上存在什麼問題,又怎麼可能沒生下一個孩子,甚至連懷孕的記載都沒有。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