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作者:南方周末

良好的學識、健康的身體和新鮮的空氣,是構成幸福生活的基礎元素。一座城市的良好運作,離不開充足而優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環境。

在人們印象中,大城市往往強于教育和醫療資源的規模,但弱于生态環境。如果分到個人會有什麼變化?研究發現,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均醫療資源不一定更高,生态環境也不一定更弱。

由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編制的《57城市民待遇榜2023》,關注公共服務的數量和品質,以及人均所得和個體的微觀體驗。榜單涉及的名額模型,包含中國小生師比、千人醫療床位和執業醫師、教育和醫療财政投入、空氣優良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12項名額,指向教育、醫療、環境三大次元。

榜單顯示,北京、上海穩居冠亞軍,這是不少人意料之中的結果;而南京、杭州位列第3和第4名,則有些超出人們的認知;其後的重要城市還有位居第5的廣州、第6的青島和第9的深圳,西部唯一進入前10的拉薩,以及首次進入前10的濟南。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對比往年資料,納入評估的57座城市在三大次元的表現出現分化:

教育方面,超半數城市生師比提高,13座城市人均教育财政投入降低;醫療方面,57座城市多數相關名額重新整理紀錄,但仍有39座城市千人醫療機構床位與2025年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生态環境方面,38座城市空氣優良率出現走低現象。

前述資料分化呈現出了一個複雜的趨勢,生師比的提高,意味着一位老師需要負擔更多的學生;醫療資源重新整理紀錄固然讓人欣喜,但多數城市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未達預期,疊加醫療資源的結構性問題,可能導緻醫療資源浪費與住院床位緊張并存;空氣優良率的普遍降低,則敲響了生态保護的警鐘。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4月19日,孩子們在繪制世界地球日的環保主題長卷。(新華社/圖)

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教育資源子榜由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國小生師比、中學生師比、雙一流高校數量四項名額構成。

評估結果顯示,教育領域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和南京。

北京中學生師比在57城最低(注:生師比=在校生數量/專任教師數量,生師比低表示一位老師要負擔的學生更少。),達到6.95,并擁有最多的雙一流高校;上海國小生師比在57城中最低,達到14.02,雙一流高校數量與人均教育财政投入表現靠前;南京作為科教重鎮,在教育資源的名額表現上較為均衡。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相較2022年,深圳趕超天津,這兩座城市分别位列第5、第6。

近年來,深圳一直在拼命建大學與研究院所,提高中國小教師待遇。這座57城中人均教育财政投入最高的城市,其投入成效已在資料上有所表現,但實際效果需要進一步觀察。

此外,泉州、銀川、濟南、呼和浩特等城市2022年教育财政投入同比2021年增幅在15%以上,排名也是以整體上升。

泉州和濟南的預算更多投入高等教育。泉州正在規劃建設泉州大學城;濟南則獲批建設國内首所空天資訊大學。

銀川和呼和浩特等西部城市則更注重中國小建設。直覺展現是中國小生師比的降低。呼和浩特國小生師比為15.95,比2021年降低了4.21,意味着每位教師要負擔的學生降低。

不過,57座城市中仍有13座城市教育财政投入有所降低。揚州、烏魯木齊、汕頭、鄭州等城市,2022年教育财政投入同比下降均在6%以上。

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水準會影響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是城市競争力的展現。2021年“雙減”政策出台,教育回歸公益屬性,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

從整體資料來看,57城的中學生師比的均值是11.89。北京中學生師比僅有6.95,斷檔領先。烏魯木齊的中學生師比最高,達到了15.5,大多數城市在10到15之間。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标準,國中階段生師比應達到13.5∶1,普通高中生師比應達到12.5∶1,采用兩者均值,57城中仍有13座城市中學生師比未達标準。

國小生師比則是另一番景象,57城國小生師比均值為17.64。國小生師比最低的是上海14.02,最高的則是南昌25.42,烏魯木齊、貴陽、沈陽、銀川、海口等城市均高于20。教育部公布的國小生師比的标準是19∶1,仍有12座城市未達标。

中國小生師比探讨的是一個老師要教多少學生,更關乎的是教育的數量。我們仍需探讨教育的品質問題。

《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21》資料顯示,國小教育專任教師大學以上學曆占比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分别是95%、89%、89%、87%,海南、新疆、廣西則分别是47%、54%、55%。

這意味着國内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依舊突出,經濟發達地區不僅擁更低的生師比,也擁有更高品質的教師。

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僅是地區之間不平衡,城鄉之間有同樣的問題。2021年國小教育專任教師大學以上學曆占比城區和鎮區和鄉村,分别是82%、67%、58%。即使是在中心城區,教育資源也存在結構性問題,直覺展現是優質學區房價格比周邊房價更高。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既有發展差異的原因,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哪裡的工資待遇更好、生源更優質,教師就願意往哪走,這不僅關乎理想更關乎現實。如何平衡不同地區的教師待遇和評級,仍是待解的難題。

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2023年,全國幼稚園數量為27.44萬所,比2022年減少1.48萬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093.0萬人,比2022年減少了534.55萬人。在園幼兒的減少将進一步傳導至中國小,導緻中國小生數量的減少。

我們應該認識到,教育資源供給的結構要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的投入不僅要關注數量也要關注品質。

在高等教育上,雙一流高校分布變化不大,依舊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科教重鎮。此前,研究團隊釋出《57城市民待遇榜2022》指出,缺乏高等教育資源積澱的城市,正探索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路徑:一是以深圳為代表的高端研究院所建設路徑;二是以蘇錫常都市圈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建設路徑。

39城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未達預期

醫療是最緊要、最迫切的民生問題。近年來,随着生育率下降,産科遭遇“關門”潮,而多地醫院的兒科病區滿負荷運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内醫療存在結構性問題。

醫療資源子榜由人均衛生健康财政支出、千人醫療機構床位、千人執業(助理)醫師、百強醫院數量四項名額構成。

從榜單排名來看,醫療資源排名前三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杭州,前十均是直轄市和省會城市。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其中,濟南、太原、鄭州、沈陽進步較大,分别位列第4、第6、第7、第8。這樣的結果在意料之中。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需要長期投入和積累,往往集中在直轄市與省會城市中。

但不可忽略的是,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強市正在追趕。剔除因特殊原因導緻醫療财政成倍式增長的因素,深圳的人均醫療财政投入最高。較高投入帶來的首先是醫療品質的提高。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釋出的《中國醫院排行榜2022》顯示,深圳市人民醫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首次進入百強。

但是,在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深圳仍需追趕,千人醫療機構床位和千人執業(助理)醫師兩項名額中深圳均排名倒數。

整體資料而言,57城人均醫療财政投入普遍提高。因特殊原因,上海和三亞2022年醫療财政投入是2021年的兩倍之多。在千人醫療機構床位和千人執業(助理)醫師兩項名額中,57城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百強醫療數量在57城中的分布整體變化不大。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醫療機構設定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年)》,明确2025年千人口床位數的指導性要求為7.4~7.5床;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人)3.2人。

以此為标準,57城千人醫療機構床位中,哈爾濱、鄭州、沈陽等城市高于國家标準,但仍有39城未達标準,其中東莞僅有3.36床,不及預期一半;57城千人執業(助理)醫師中,北京、太原、濟南等城市高于國家标準,但仍有16城未達标準,其中汕頭僅有2.33人。

按照國家标準對比,大多數城市存在“床位少,醫師多”的情況。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烏魯木齊等城市的千人醫療機構床位雖未達标準,但千人執業(助理)醫師已遠超标準。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長久發力。

上述資料說明57城中超2/3的城市的千人醫療機構床位仍需進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經濟越發達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量越高,哈爾濱、鄭州、沈陽等城市的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量要比北上廣深高出2張左右。在流行性感染疾病發生時,超大城市往往承受着更大壓力。

《中國統計年鑒2023》資料顯示,上海、浙江病床平均使用率達79.7%和79.6%,内蒙古和黑龍江則是55.6%、48.6%;從醫療衛生機構來看,醫院病床使用率為71%,基層衛生院病床使用率僅有46%。這意味着國内醫療資源存在結構性問題,經濟發達地區的醫院床位供不應求,而不少地區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病床供過于求。

其次,因為院外康複服務不健全和住院報帳相對于門診報帳比例更高等原因,國内住院治療天數相對較高。《2022年大陸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大陸醫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為9.2天,高于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準的7.9天。

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張病床?海口提供改革的樣本。2023年,海口市人民醫院推行“全院一張床”管理模式,在保證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間床位壁壘,提高全院床位使用率。

38城空氣優良率降低

“公園20分鐘效應”正在社交平台刷屏。在《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隻需在花園或公園等環境中停留約20分鐘,生活滿意度就會提升約64%,即便不做運動也能讓人狀态更好。

生态環境品質關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感覺與感受。環境品質子榜由空氣優良率、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四項名額構成。

榜單顯示,在生态環境領域,廣州、珠海、貴陽獲得前三甲。廣州已經連續三年在該榜單中位列第一,無愧花城之稱。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榜單排名前十的城市還有佛山、三亞、青島、煙台、重慶、東莞、銀川。東莞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空氣達标率下降,排名從第3降至第9。其他前十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名上升。其中,銀川因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2.15平方米,排名上升了11名。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環境領域“不退則進”的現象明顯,多數城市排名提高僅是因為保持了上一年的成績。研究資料顯示,57城中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西安2022年空氣優良率僅有52.1%,同比2021年下降20.5%。嘉興、徐州、南通、襄陽、甯波、東莞空氣優良率同比2021年下降均在6%以上。即使名列前茅的廣州和珠海,空氣優良率也分别下降了4.7%和5.2%。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資料也不容樂觀,57城中15城人均綠地面積降低。其中南甯人均綠地面積降低了7.5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中南甯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4.65平方米,但《南甯市市政和園林發展“十四五”規劃》中設定的目标是大于等于14.8平方米。此外,東莞、呼和浩特、海口的人均綠地面積,也有比較明顯的下降。而人均綠地面積提高較為明顯的城市則是合肥和拉薩,分别增長了4.51、4.33平方米。

空氣優良率的降低可能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增加。高溫易導緻大氣穩定層降低,污染物難以擴散和稀釋。2022年成都最高氣溫達到43.4℃,是當地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2022年夏季(截至2022年8月18日),重慶40℃及以上的天數長達17天,當地曆史最多。2023年,廣州氣溫超過 35℃ 的天數達到19天。

二是經濟活動恢複,産能釋放也可能導緻污染物排放量增加。2019年至2023年全國環境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占比分别是82.0%、87%、87.5%、86.5%、85.5%,2021年達到最高後逐年降低。

經濟活動能否與環境品質達到動态平衡?在引入GDP排名與環境品質排名對比後,我們發現既有城市能兼顧環境和經濟的發展,也有城市環境與經濟脫節。綜合57城環境品質排名和2023年GDP排名,我們發現57城大緻可以分為四類。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氣優良率下降

1.GDP與環境品質俱優,以廣州、重慶、青島等城市為代表。

2.GDP優于環境品質,以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為代表。

3.環境品質優于GDP,以貴陽、三亞、珠海等城市為代表。

4.GDP與環境品質均不占優勢,以太原、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為代表。

第一類城市已經實作生态環境和GDP的良性循環,既有金山銀山也有綠水青山。作為一線城市,廣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高達23.66平方米,在57城中位列第一,且廣州有着較高的空氣優良率與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能力。

第二類城市GDP的優勢要高于環境品質,上海、深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都不高,分别隻有9.02和12.44平方米。顯然這些城市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為了提高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上海在市中心造了一座“雙子山”。該人工山峰總綠化種植區域面積為247204.6平方米,區域内不含水體面積的綠地率為87.70%。

第三類城市則是環境品質優于GDP的發展,貴陽、三亞的空氣優良率均是10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也在16平方米以上。我們發現在擁有生态環境優勢的同時,這類城市也在發展生态旅遊、健康養老、數字經濟等綠色産業。貴陽正在建設“中國數谷”,三亞則在發力高端康養。

第四類城市則是GDP與環境品質均不占優勢。這類城市的生态環境可能受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的影響,同時也面臨産業結構更新和綠色發展的挑戰。

在解決溫飽和住房問題之後,生态環境、教育、醫療是構成人們幸福生活的核心。生病時有良好的就醫環境,讀書時有充足而優質的教育資源,閑暇時可以去公園呼吸新鮮的空氣,與親友在青翠的草坪之間漫步。這些不正是我們所希冀的幸福生活嗎,這也是一座城市能賦予市民最好的待遇。

南方周末研究員 石登江

責編 戴春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