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作者:南方周末

良好的学识、健康的身体和新鲜的空气,是构成幸福生活的基础元素。一座城市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充足而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人们印象中,大城市往往强于教育和医疗资源的规模,但弱于生态环境。如果分到个人会有什么变化?研究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医疗资源不一定更高,生态环境也不一定更弱。

由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编制的《57城市民待遇榜2023》,关注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均所得和个体的微观体验。榜单涉及的指标模型,包含中小学生师比、千人医疗床位和执业医师、教育和医疗财政投入、空气优良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12项指标,指向教育、医疗、环境三大维度。

榜单显示,北京、上海稳居冠亚军,这是不少人意料之中的结果;而南京、杭州位列第3和第4名,则有些超出人们的认知;其后的重要城市还有位居第5的广州、第6的青岛和第9的深圳,西部唯一进入前10的拉萨,以及首次进入前10的济南。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对比往年数据,纳入评估的57座城市在三大维度的表现出现分化:

教育方面,超半数城市生师比提高,13座城市人均教育财政投入降低;医疗方面,57座城市多数相关指标刷新纪录,但仍有39座城市千人医疗机构床位与2025年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生态环境方面,38座城市空气优良率出现走低现象。

前述数据分化呈现出了一个复杂的趋势,生师比的提高,意味着一位老师需要负担更多的学生;医疗资源刷新纪录固然让人欣喜,但多数城市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未达预期,叠加医疗资源的结构性问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浪费与住院床位紧张并存;空气优良率的普遍降低,则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4月19日,孩子们在绘制世界地球日的环保主题长卷。(新华社/图)

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教育是最好的投资。教育资源子榜由人均教育财政支出、小学生师比、中学生师比、双一流高校数量四项指标构成。

评估结果显示,教育领域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和南京。

北京中学生师比在57城最低(注:生师比=在校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低表示一位老师要负担的学生更少。),达到6.95,并拥有最多的双一流高校;上海小学生师比在57城中最低,达到14.02,双一流高校数量与人均教育财政投入表现靠前;南京作为科教重镇,在教育资源的指标表现上较为均衡。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相较2022年,深圳赶超天津,这两座城市分别位列第5、第6。

近年来,深圳一直在拼命建大学与研究院所,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这座57城中人均教育财政投入最高的城市,其投入成效已在数据上有所表现,但实际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此外,泉州、银川、济南、呼和浩特等城市2022年教育财政投入同比2021年增幅在15%以上,排名也因此整体上升。

泉州和济南的预算更多投入高等教育。泉州正在规划建设泉州大学城;济南则获批建设国内首所空天信息大学。

银川和呼和浩特等西部城市则更注重中小学建设。直观体现是中小学生师比的降低。呼和浩特小学生师比为15.95,比2021年降低了4.21,意味着每位教师要负担的学生降低。

不过,57座城市中仍有13座城市教育财政投入有所降低。扬州、乌鲁木齐、汕头、郑州等城市,2022年教育财政投入同比下降均在6%以上。

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水平会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教育回归公益属性,意味着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

从整体数据来看,57城的中学生师比的均值是11.89。北京中学生师比仅有6.95,断档领先。乌鲁木齐的中学生师比最高,达到了15.5,大多数城市在10到15之间。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标准,初中阶段生师比应达到13.5∶1,普通高中生师比应达到12.5∶1,采用两者均值,57城中仍有13座城市中学生师比未达标准。

小学生师比则是另一番景象,57城小学生师比均值为17.64。小学生师比最低的是上海14.02,最高的则是南昌25.42,乌鲁木齐、贵阳、沈阳、银川、海口等城市均高于20。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师比的标准是19∶1,仍有12座城市未达标。

中小学生师比探讨的是一个老师要教多少学生,更关乎的是教育的数量。我们仍需探讨教育的质量问题。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小学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分别是95%、89%、89%、87%,海南、新疆、广西则分别是47%、54%、55%。

这意味着国内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依旧突出,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拥更低的生师比,也拥有更高质量的教师。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仅是地区之间不平衡,城乡之间有同样的问题。2021年小学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城区和镇区和乡村,分别是82%、67%、58%。即使是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也存在结构性问题,直观体现是优质学区房价格比周边房价更高。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既有发展差异的原因,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哪里的工资待遇更好、生源更优质,教师就愿意往哪走,这不仅关乎理想更关乎现实。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教师待遇和评级,仍是待解的难题。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7.44万所,比2022年减少1.48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0万人,比2022年减少了534.55万人。在园幼儿的减少将进一步传导至中小学,导致中小学生数量的减少。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资源供给的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的投入不仅要关注数量也要关注质量。

在高等教育上,双一流高校分布变化不大,依旧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科教重镇。此前,研究团队发布《57城市民待遇榜2022》指出,缺乏高等教育资源积淀的城市,正探索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路径:一是以深圳为代表的高端研究院所建设路径;二是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建设路径。

39城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未达预期

医疗是最紧要、最迫切的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产科遭遇“关门”潮,而多地医院的儿科病区满负荷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医疗存在结构性问题。

医疗资源子榜由人均卫生健康财政支出、千人医疗机构床位、千人执业(助理)医师、百强医院数量四项指标构成。

从榜单排名来看,医疗资源排名前三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杭州,前十均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其中,济南、太原、郑州、沈阳进步较大,分别位列第4、第6、第7、第8。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中。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需要长期投入和积累,往往集中在直辖市与省会城市中。

但不可忽略的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强市正在追赶。剔除因特殊原因导致医疗财政成倍式增长的因素,深圳的人均医疗财政投入最高。较高投入带来的首先是医疗质量的提高。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2022》显示,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首次进入百强。

但是,在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深圳仍需追赶,千人医疗机构床位和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两项指标中深圳均排名倒数。

整体数据而言,57城人均医疗财政投入普遍提高。因特殊原因,上海和三亚2022年医疗财政投入是2021年的两倍之多。在千人医疗机构床位和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两项指标中,57城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百强医疗数量在57城中的分布整体变化不大。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明确2025年千人口床位数的指导性要求为7.4~7.5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2人。

以此为标准,57城千人医疗机构床位中,哈尔滨、郑州、沈阳等城市高于国家标准,但仍有39城未达标准,其中东莞仅有3.36床,不及预期一半;57城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中,北京、太原、济南等城市高于国家标准,但仍有16城未达标准,其中汕头仅有2.33人。

按照国家标准对比,大多数城市存在“床位少,医师多”的情况。北京、上海、广州、青岛、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千人医疗机构床位虽未达标准,但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已远超标准。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长久发力。

上述数据说明57城中超2/3的城市的千人医疗机构床位仍需进一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经济越发达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量越高,哈尔滨、郑州、沈阳等城市的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量要比北上广深高出2张左右。在流行性感染疾病发生时,超大城市往往承受着更大压力。

《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上海、浙江病床平均使用率达79.7%和79.6%,内蒙古和黑龙江则是55.6%、48.6%;从医疗卫生机构来看,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1%,基层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有46%。这意味着国内医疗资源存在结构性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床位供不应求,而不少地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供过于求。

其次,因为院外康复服务不健全和住院报销相对于门诊报销比例更高等原因,国内住院治疗天数相对较高。《2022年大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大陆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2天,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的7.9天。

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张病床?海口提供改革的样本。2023年,海口市人民医院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打破科室间床位壁垒,提高全院床位使用率。

38城空气优良率降低

“公园20分钟效应”正在社交平台刷屏。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只需在花园或公园等环境中停留约20分钟,生活满意度就会提升约64%,即便不做运动也能让人状态更好。

生态环境质量关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感知与感受。环境质量子榜由空气优良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四项指标构成。

榜单显示,在生态环境领域,广州、珠海、贵阳获得前三甲。广州已经连续三年在该榜单中位列第一,无愧花城之称。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榜单排名前十的城市还有佛山、三亚、青岛、烟台、重庆、东莞、银川。东莞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空气达标率下降,排名从第3降至第9。其他前十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名上升。其中,银川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2.15平方米,排名上升了11名。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环境领域“不退则进”的现象明显,多数城市排名提高仅是因为保持了上一年的成绩。研究数据显示,57城中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西安2022年空气优良率仅有52.1%,同比2021年下降20.5%。嘉兴、徐州、南通、襄阳、宁波、东莞空气优良率同比2021年下降均在6%以上。即使名列前茅的广州和珠海,空气优良率也分别下降了4.7%和5.2%。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数据也不容乐观,57城中15城人均绿地面积降低。其中南宁人均绿地面积降低了7.5平方米,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南宁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4.65平方米,但《南宁市市政和园林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目标是大于等于14.8平方米。此外,东莞、呼和浩特、海口的人均绿地面积,也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而人均绿地面积提高较为明显的城市则是合肥和拉萨,分别增长了4.51、4.33平方米。

空气优良率的降低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高温易导致大气稳定层降低,污染物难以扩散和稀释。2022年成都最高气温达到43.4℃,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2022年夏季(截至2022年8月18日),重庆40℃及以上的天数长达17天,当地历史最多。2023年,广州气温超过 35℃ 的天数达到19天。

二是经济活动恢复,产能释放也可能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2019年至2023年全国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占比分别是82.0%、87%、87.5%、86.5%、85.5%,2021年达到最高后逐年降低。

经济活动能否与环境质量达到动态平衡?在引入GDP排名与环境质量排名对比后,我们发现既有城市能兼顾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城市环境与经济脱节。综合57城环境质量排名和2023年GDP排名,我们发现57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57城市民待遇榜2023:13城教育财政投入降低 38城空气优良率下降

1.GDP与环境质量俱优,以广州、重庆、青岛等城市为代表。

2.GDP优于环境质量,以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为代表。

3.环境质量优于GDP,以贵阳、三亚、珠海等城市为代表。

4.GDP与环境质量均不占优势,以太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代表。

第一类城市已经实现生态环境和GDP的良性循环,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作为一线城市,广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23.66平方米,在57城中位列第一,且广州有着较高的空气优良率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能力。

第二类城市GDP的优势要高于环境质量,上海、深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都不高,分别只有9.02和12.44平方米。显然这些城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为了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上海在市中心造了一座“双子山”。该人工山峰总绿化种植区域面积为247204.6平方米,区域内不含水体面积的绿地率为87.70%。

第三类城市则是环境质量优于GDP的发展,贵阳、三亚的空气优良率均是10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在16平方米以上。我们发现在拥有生态环境优势的同时,这类城市也在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数字经济等绿色产业。贵阳正在建设“中国数谷”,三亚则在发力高端康养。

第四类城市则是GDP与环境质量均不占优势。这类城市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同时也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发展的挑战。

在解决温饱和住房问题之后,生态环境、教育、医疗是构成人们幸福生活的核心。生病时有良好的就医环境,读书时有充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闲暇时可以去公园呼吸新鲜的空气,与亲友在青翠的草坪之间漫步。这些不正是我们所希冀的幸福生活吗,这也是一座城市能赋予市民最好的待遇。

南方周末研究员 石登江

责编 戴春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