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于丹教授在自己的書中,講過《莊子·則陽篇》裡的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兩個國家,一個叫觸氏,一個叫蠻氏。

為了争奪土地,兩個國家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争,最終彼此都傷亡慘重。

那麼這兩個國家争的到底是多大的土地呢?

原來,觸氏跟蠻氏,一個住在蝸牛的左犄角裡,另一個則住在右犄角裡。

他們鬥來鬥去,付出慘痛代價,所争的竟隻是蝸牛角那麼大的地方。

講到這裡時,于丹教授深有感慨,她說:“天下大事,逐一看小,便無恩怨。”

凡事看得過重,難免就會産生糾紛,人也就會被卷入無盡的是非中。

把那些天大的事,都看作是蝸牛殼裡的紛争,你才能超然于物外,在淡泊中活得自在灑脫。

世間萬事萬物,都往小裡看,就是真正的逍遙。

1

把名利看小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裡面說:

“勸君少幹名,名為锢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将名利放在首要位置,辛苦奔波與鑽營,結果難免為名利所累。

将名利看小,你才能擺脫功名利祿的桎梏,收獲内心的富足。

《莊子》裡記載,有一天,莊子在河邊垂釣。

這時來了兩位大臣,他們受楚王委托,來請莊子出山,并許諾他宰相之位。

莊子聽後,淡淡地說道:

我聽聞楚國有隻神龜,死了三千年,楚王将它珍藏于宗廟,可謂榮耀至極。

那麼請問,這隻龜是甯願死去讓人供奉呢,還是情願活着,在爛泥裡搖尾巴呢?

兩個大臣回答道:當然是活在爛泥裡搖尾巴了。

莊子笑了,慢悠悠地說:那就請回吧,我也隻想在爛泥裡打滾罷了。

對于世人汲汲于求的名利,莊子根本不屑一顧,他甯願選擇悠然清靜的生活。

作家于娟曾寫道:

“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标上,而不應該隻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錢财、名聲都是一時的,放下名利心,你才能尋求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季羨林教授在學術界聲譽鵲起之後,各種聘任和榮譽紛至沓來。

面對唾手可得的名利,季先生不為所動,并堅持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

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在這個人人都追名逐利的時代,季先生卻将自己隔離在名利場之外。

幾十年來,他都獨自躲在書齋裡,潛心治學。

對名利的無欲無求,使他收獲了内心的充實,也助他攀上了一座座學術高峰。

詩人杜牧說: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名利之于人,恰似籠子之于飛鳥,看上去華美,實際上卻使你不得脫身。

放棄對外在浮華的追求,掙脫名缰利鎖的束縛。

當你看淡了名利,遠離了喧嚣,自然就能獲得心靈的自由。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2

把得失看小

《莊子·田子方》裡記載了春秋時楚國大臣孫叔敖的故事。

孫叔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他曾經三次出任宰相,可他臉上卻從不見任何喜色。

他也曾三次遭到罷免,但也從不見有任何憂愁之色。

他的好友肩吾對此十分不解,就問他:

“您三次上任,又三次罷黜,難道心裡一點波動都沒有嗎?”

孫叔敖笑了笑,回答說:得與失往往自己無法掌控,又何必糾結其中?

肩吾聽後,大為歎服。

曾國藩曾說過: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

人這一生,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命中注定的。

得到一些東西,必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過看重一時的得與失,就隻能被利益所累,煩惱叢生。

将得失看小,不在意不計較,人才會活得更輕盈自在。

有個商人抱着一筐精緻的瓷器,去一景區山頂做買賣。

費盡千辛萬苦,他終于将這一筐易碎品運到了山頭。

結果,就在他停下來喘息的間隙,一不留神筐子滑了下去,所有瓷器碎了一地。

路人不禁為他惋惜:這些瓷器得值多少錢啊,就這麼沒了。

商人淡然一笑:不要緊,雖然瓷器碎了,但我爬到了山頂,看到了風景,不也挺好?

亦舒說,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對于一時的失去锱铢必較,最後隻會給自己找不痛快。

人這一生,都活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命運拿走你一些東西,也會饋贈你一些東西。

正所謂:得失随緣,心無增減。

将得失看小看輕,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你終能真正活得自在安然。

莊子:凡事看小,便是逍遙

3

把毀譽看小

《莊子·逍遙遊》裡曾提到,在極北之地,有一隻鲲鵬。

它的脊背長幾千裡,振翅起飛的時候,翅膀就像是挂在天邊的雲彩。

鲲鵬借着旋風盤旋而上,向遙遠的南方飛去。

路過一片低空時,麻雀看見了它,譏笑說:

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

你為什麼這麼蠢,要到九萬裡的高空向南飛呢?

面對麻雀的嘲諷,鲲鵬不為所動。

它繼續翺翔,最終飛到南方天池,獲得了真正的自在逍遙。

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像麻雀那樣的人,他們喜歡随意評價,熱衷于指指點點。

若你過于在意外界的審視和非議,最終折磨的隻會是自己。

作家許知遠因為制作了訪談類節目《十三邀》,進而引來很多謾罵。

幾乎每期訪談,都有彈幕罵他“裝清高、僞知識分子”。

他也一度因為這些評論而憤憤不平、苦惱焦慮。

但後來,他通過不斷讀書,逐漸明白:有人的地方就有對錯,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

有人盛贊你,就會有人诋毀你;有人說你好,也就有人說你不好。

你沒辦法也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于是他不再關注外界聲音,一心打磨節目,現在《十三邀》已播出七季,早已成為訪談類文化節目的标杆。

而他自己,也成為了跨領域的思想者,從事着熱愛的事業,活得清醒笃定。

莊子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對于世人的稱贊,我們不必過于激動,對于世人的責難,也不必太沮喪。

隻有這樣的人,才能不受外界幹擾,沉下心來繼續埋頭前行。

人生不易,學會将毀譽看小,閑言碎語别理會,是是非非随它去。

不在意外界的閑言碎語,你才能心無挂礙,修得一分豁達從容。

《莊子·山木》裡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一個人真正的超然自在,就是不滞于物。

别把外物看得太重,沒有欲望的浸染、是非的紛擾,你才能活得無拘無束。

凡事學會往小裡看,名利不求,得失不計,毀譽不驚。

當你能夠看淡身外物,放下功利心,自然能卸下精神負累,活得肆意逍遙。

來源:微信公衆号“每晚一卷書”

作者:每晚出品

編輯:伍希城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