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作者:古籍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内容摘要】《劉禹錫〈竹枝詞〉》卷是黃庭堅存世的草書名迹之一,本文通過對此卷的基本情況、書寫内容、背景、書法特點,以及綜合考慮書寫材料、工具和黃庭堅晚年生活的困頓等情況,推測此卷可能的書寫時間為黃庭堅第二次被貶宜州時,即在 1103—1105 年之間。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号涪翁,别号山谷道人,洪州分甯(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和書論家。在文學史上與蘇東坡并稱“蘇黃”,同時又是江西詩派的領袖人物。在書法史上與蘇東坡、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那獨标高格的大字行楷和狂草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被稱為“千年書史第一家”。[1]

黃庭堅存世的書法墨迹、刻帖據《黃庭堅書法全集》記錄有一百二十一件,其中草書墨迹七件,[2]聲名最著的是《廉頗蔺相如列傳》卷、《諸上座帖》卷、《李白憶舊遊詩》卷和《劉禹錫〈竹枝詞〉》卷(以下簡稱《竹枝詞》卷)。相較前三件作品,學界對《竹枝詞》卷的關注并不多。本文試從此卷的基本情況、書寫的内容背景、書法特點、使用的材料,以及将此卷置于黃庭堅人生經曆和草書演變發展的階段中觀察,推測它可能的書寫時間,以期能抛磚引玉,引起學界對此卷書法更多的關注和研究。

一、九百年劇迹,銘心弗谖:手卷基本情況

《竹枝詞》卷共 40 行 283 字,其中正文的《竹枝詞》九首共 36 行 252 字(殘損53 字,缺失 14 字),跋文共 4 行 31 字,基本完整。殘缺的字多集中在手卷的下半部及前半部分,顯示出在遞藏過程中,手卷下部曾受到較重損壞(圖 1)。此卷由寓居甯波的蕭山籍大收藏家朱酂卿(1885—1968)先生家屬,于 1979 年捐贈給天一閣。在此之前,并無流傳遞藏的資訊記錄,卷末隐約有數枚收藏印,因殘駁無法辨識。捐贈給天一閣時,此卷未裱,後來天一閣請上海國畫院的退休裱畫師劉益三先生将其修複裝裱,補入的絹據稱是從古舊的畫卷中采集而來。

請橫屏觀賞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 1此卷引首由明末清初闵聲(1597—1680)大字隸書“墨酣筆舞”,寫得靈動自然,款署“八十三翁闵聲仿蔡中郎筆”(圖2)。闵聲是吳興烏程人(今湖州),字毅夫,号雪蓑、泌庵、蓑人,其高祖父闵珪(1430—1511)曾是天順八年(1464)的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頗有家聲。[3]闵聲少負才名,但未參加科考,被舉薦也不赴,以逸民自居,因對兵法感興趣,在天啟元年(1621)編刻成《兵垣四編》一書。生前曾因牽涉文字獄坐過牢。[4]晚年家貧,以書法和篆刻養家糊口。由此推測,《竹枝詞》卷在明末清初時有可能在湖州一帶流傳,收藏者或欽慕闵聲的人品與書藝,請其引首。此時,闵聲八十三歲,第二年即歸道山。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 2《竹枝詞》卷後先後有徐邦達和沙孟海的鑒跋,以及陳從周的觀款。1978 年,徐邦達先生在浙江省博物館的書畫鑒定家黃湧泉的陪同下來到天一閣,留下一段詩跋(圖 3):

題山谷老人真迹之後。瘴雨蠻煙倚竹枝,朗州風味涪州知。枯藤撼處渾撫得,辭句憑陵起墨池。一、未必香山有不能,高評直為論深膺。寫來無佛稱尊處,比蹴城南厭暑蒸。二、山谷原有元符二年在戎州城南僦舍盛暑書夢得詞一跋,與此卷當皆晚筆也。一九七八年之冬,徐邦達識。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3徐先生口中的黃庭堅“書夢得詞一跋”即《黃庭堅全集》中記載的《書劉禹錫〈浪淘沙〉〈竹枝詞〉〈楊柳詞〉各九首因跋其後》:“夏日倦,舍中賓客既解舟,意猶煩倦。欲眠則晝熱不可伏枕。試令作墨渖,遂為峨眉史慶崇草此樂府二十七章。盛暑又臂痛,書罷汗透絺绤,風冰臂指,老态百出,恐自此不能書矣。元符二年四月甲戌,戎州城南僦舍任運堂中書。”[5]徐先生認為天一閣本與集中所記當是兩件作品,但均屬晚筆。

徐先生的來閣或因不久前這件《竹枝詞》參加了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各省市自治區征集文物彙報展覽”,它的露面引起了當時文物界的關注。1979 年,《書法》雜志在第 1 期上刊登了此卷的圖檔。[6]

1980 年天一閣從業人員将《竹枝詞》卷送至時居杭州的沙孟海先生處,沙老在卷末作了一段長跋(圖 4):

魯直好寫劉夢得竹枝歌,山谷題跋卷二收一跋,卷八收“與夢得他詩并書者”一跋,卷九又收兩跋,後一跋标出“自草”,即此本也。編者附注“右有石刻”四字,知是據石本輯錄,未觀真迹。宋書家蘇、黃齊名,而各有專勝。子瞻師逸少、清臣,筆意姿媚,冠冕一世。魯直真書參《瘗鶴銘》法,跌宕變幻,非子瞻所有。子瞻少作草,魯直緻力伯高、藏真,奔轶絕塵,自謂“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拔棹,乃覺少進”,有味哉其言書也!是卷原藏朱氏别宥齋,今捐獻天一閣。魯直自跋三十一字,行書不署名款,他處題跋亦常無名款,見者無聞言。九百年劇迹,墨氣絹色,奕奕動人,幾度展玩,銘心弗谖。一九八〇年庚申三月沙孟海記。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4沙老詳細考證了此卷,他将《山谷題跋》文獻中有《竹枝詞》的相關記載都标示出來。認為卷九中的黃庭堅兩跋,其中後一跋《又書自草竹枝歌後》文字與天一閣本同:“劉夢得《竹枝》九篇,蓋詩人中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張籍為之,未必能也。”[7]但是,沙老認為其跋是依照石刻本抄錄,而非據墨迹。遺憾的是,今天石刻本似已佚失。

沙老為天一閣本所作的題跋手稿原件現存沙孟海書學院中,手稿顯示有多處修改(圖 5)。書寫時沙老還用了珍藏的萬曆墨,可見他對此卷的珍視程度。1987 年 4 月 28 日,全國書畫鑒定小組對此卷的鑒定結論是“真迹,精”。[8]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5二、朗州風味涪州知:《竹枝詞》卷的書寫背景

傅申曾說黃庭堅書法的内容是有所寄寓的,他寫《廉頗蔺相如列傳》就與卷入新舊黨争被貶谪的經曆有關,希望私人間不要争執,應将國家利益放在首位。[9]顯然,黃庭堅寫《劉禹錫〈竹枝詞〉》也是深有含義的。

《竹枝詞》又稱《竹枝歌》,是詩歌的一種體裁,由唐代詩人劉禹錫(772—842)所創,共有兩組,一組寫詩兩首,最著名的詩句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另一組詩為九首,也即天一閣本的内容。劉禹錫的《竹枝詞》對宋代詩人如王安石、蘇轼、蘇轍、秦觀、陸遊、劉克莊等,以及黃庭堅的“江西詩派”都産生過很大影響。[10]

黃庭堅稱《竹枝歌》是去思謠,[11]在他第一次被貶黔中時,他說“自荊州上峽,入黔中,備嘗山川險阻,因作二疊,傳與巴娘”。詩中有“鬼門關外莫言遠”“鬼門關外莫惆怅”[12]“夔州竹枝解人愁”“夔州竹枝奈愁何”等句。[13]試想,當歌聲在幽寂的山谷中回響時,道途艱辛所帶來的幽怨和感傷的情緒或可得到一些舒緩。除自作外,黃庭堅寫得最多的就是劉禹錫的《竹枝詞》,除詞意高妙外,其背後暗含對同樣有着遭貶經曆的劉禹錫心有戚戚,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黃庭堅是治平四年(1067)進士,元豐八年(1085)以秘書省校書郎的身份召入京師,因與蘇轼交好而卷入元祐黨派紛争。章惇、蔡卞誣告他在修訂《神宗實錄》時,對皇帝用語大不敬,是以被貶為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别駕,黔州(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安置。紹聖二年(1095)正月,五十一歲的黃庭堅開啟了人生最後歲月的貶谪生活。紹聖四年(1097)十二月,黃庭堅的表兄提舉夔州路常平,黔州屬其管轄,為避親嫌,黃庭堅遷往戎州(今四川宜賓市)。元符元年(1098)六月,黃氏抵達貶所,初寓破寺中,後移居城南的屠兒村側,借地自構屋舍。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繼位,一衆元祐黨人被朝廷召回,黃氏也于當年的十二月動身東歸,但身體狀況并不好,自言“四月到荊州,五月、七月兩大病,皆幾死”。[14]這一年(1101)黃氏一歲四遷,疲于奔命。崇甯元年(1102)六月黃庭堅領太平州事,但是,九日後即被罷免。八月,管勾洪州玉隆觀。九月到鄂渚(今湖北武昌),黃庭堅居此一年有餘。因早年與趙挺之有嫌隙,趙借他人之口誣蔑黃在《荊南承天院塔記》中有幸災謗國之語。是以,崇甯二年(1103)十一月,黃庭堅再一次被貶谪到更遠的宜州(今廣西河池市)。黃氏于崇甯三年(1104)五月抵達宜州,其間生活蹇困,但是黃庭堅甘之如饴。第二年(1105)九月三十日,一代文豪與大書法家在戍所辭世。[15]

與黃庭堅的兩次貶谪相比,劉禹錫(772—842)一生三次被貶。劉禹錫生活的時代,正逢宦官專政、藩鎮割據、朝廷政綱腐敗之際。為革時弊,劉禹錫參與了“永貞革新”運動,然在憲宗登基(806)後,改革集團失敗,劉氏被貶為朗州司馬。九年後一度被召回,然而,路途中又因詩得罪權貴,再次遭貶連州刺史,其後又改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二十一年中(806—826)奔命于巴山楚水間,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官員直至銀絲滿頭。828 年,五十七歲的劉禹錫終于回到洛陽,擔任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然而在黨争中又遭排擠,第三次被貶逐。劉氏人生的最後幾年輾轉于蘇州、汝州、同州等地,直至離世。[16]

政治上的失意,使劉禹錫在詩歌、散文中寄寓理想,并獲得極大的成功,尤其是《竹枝詞》。劉氏曾言及創作《竹枝詞》的原因是為仿效屈原在沅湘時作《九歌》,[17]他将民歌的歌詞、曲調進行改編,把文人詩詞的修養融入質樸的民歌中,同時采用比興與諧聲,使歌曲既能展現一方風土人情,又可達到雅俗共賞。效仿屈原的背後自有劉禹錫對身陷囹圄的屈原的人格精神之欽佩與追往。而“為民請命”的杜甫亦為劉禹錫所敬佩,他漂泊至夔州時所作的《夔州歌十絕句》也啟發了劉氏作《竹枝詞》,即黃庭堅所稱的《竹枝詞》與《夔州歌》是“同工而異曲也”。[18]

“工道人意中事”的劉禹錫,在政治失意、生活颠沛之際,并未動搖人生的信念與理想,他身上所展現的百折不撓、不改初心的品格,正是黃庭堅一生推崇并實踐的“臨大節而不俗”。劉禹錫在詩歌領域别開生面的創新精神,也讓黃庭堅深為感動。創新也正是黃庭堅一生的踐履,無論在詩歌領域還是書法領域,他一直走在孜孜以求、不斷超越自我的路上。是以,徐邦達先生說“郎(朗)州風味涪州知”,透過《竹枝詞》卷,我們看到的是古人在人格精神上的一脈相承。這種精神從兩千多年前的屈原,延續到杜甫、劉禹錫、黃庭堅,從未消失。

三、波瀾獨老成:《竹枝詞》卷的書法特點

《竹枝詞》卷的書寫展現出黃庭堅草書的典型風格。其一,在結字上長畫短 結, 有 些 字 通 過 壓 縮 以 點 呈 現, 如“心”“不”“山”“三”“古”“杯”等字(圖 6),這種形式後來被祝允明吸收并發揮到極緻。其二,筆畫延展,打破正常字型結構的束縛,如卷中多次出現的“人”“來”“個”的撇捺,以及“銀”“钏”“伴”等字的起筆(圖 7)。這種長槍大戟正是世所公認的黃庭堅書法中最鮮明的特點,尤其在其行楷書中。其三,通過字型大小,線條曲直、粗細、虛實等對比以盡豐富變化。或将上下結構拉長,如“來”“岸”“裡”,或左右舒放,如“似”“狂”“嘈”“峽”“猿”等字(圖 8)。字型大小變化典型的如“踏春來”,壓縮“春”,與上下兩字的延展形成錯落。“去燒畲”三字,極縮的“去”字被舒放的“燒”字包圍,同時将“燒”與“畲”作細疏與粗重的對比(圖 9)。其四,卷中字之間的虛連,黃庭堅多以長實線寫出,在遒勁之外,也帶來空間上的變化,如“上動”“裡似”“寄狂”“猿啼”等字組(圖 10)。此外,通過字數不等的字組來展現或穩健或跌宕的章法。可以看到,卷中幾乎每一行字都沿着中軸線進行程度不等的擺動,幅度較大的如“瞿塘嘈嘈”這一行,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數次擺蕩。再如“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一行,通過一字或數字沿中軸線左右變動外,空間上也從疏到密,再從密到疏的變化,尤其寫到行末“平地”兩字時,因剩餘空間有限,黃氏通過大幅度的左下牽絲為“地”字創造出可伸展的空間,同時将左右結構拉開,形成既有上下大小對比,又與此行的第一個字“人”形成呼應。這種微妙的處理在卷中無處不在,展現出黃庭堅草書應勢所為,達到“随心所欲不越矩”的境界(圖11)。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6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7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8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9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0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1除行間妙趣外,全卷的章法呈現出由松到緊,再由緊至松的變化,展現出書寫的時序性與節奏感。

黃庭堅在論書時曾多次提及張旭折钗股,顔真卿屋漏痕,王羲之錐畫沙、印印泥,以及懷素驚蛇入草,索靖銀鈎虿尾,這些古人的用筆特點在《竹枝詞》卷中也随處可見。比如“東”“來”的豎鈎,瘦勁銳利。“桃”“是”“道”“燒”及行楷題跋中“九”“也”等字的挑尾,确如蠍子擺尾,堅實有力(圖 12)。尤其折钗股、屋漏痕、錐畫沙等無不展現出鋒在筆中的勁厚之感,它們構成黃庭堅“字中有筆”的重要内容,而這些在很大程度得益于黃庭堅對篆籀用筆的思考和實踐。他說:“張長史觀古鐘鼎銘科鬥篆,而草聖不愧右軍父子。” [19]他又說:“近時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号為草書耳,不知與科鬥、篆、隸同法同意。”[20]這些評論也得益于黃氏對秦漢篆隸、金石碑帖具有豐富的鑒藏經驗基礎。[21]極具篆意的用筆成為黃庭堅草書最具的魅力與特點,它似水如流,生生不息,讓人想起太極的綿裡裹針,蕩槳的疾遲有度,公孫劍舞的飄逸流利,正如《竹枝詞》卷中“似”“來”“橋”“滟滪”“起波瀾”等字的勁健連綿(圖 13)。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2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3《竹枝詞》卷的書寫速度并不快,黃庭堅的草書一改唐代張旭、懷素等以急疾來追求癫狂之态,他以綿勁和富含變化的“字中有筆”來實作草書的“韻”。正如叢文俊所言,草書緩作是宋代一時的風氣,[22]而黃庭堅無疑是最傑出的開拓者和引領者。《竹枝詞》卷的老邁奇峭、古拙生辣,彌漫着一種心意閑淡、不計工拙、人書俱老的韻味,它正是黃庭堅所言“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的展現。這種韻味也是此卷被學界公認是黃庭堅晚年之筆的重要原因。那麼,它又會晚到什麼時候呢?

四、《竹枝詞》卷書寫的時間

(一)此卷的以往研究

如前所述,《竹枝詞》卷在 20 世紀70年代末才進入公衆的視野,1979年的《書法》雜志刊登了此卷的拉頁圖檔。同期的趙一新《黃庭堅的書法藝術》一文對此卷有相關說明:“最近發現的《竹枝詞》手卷,雄逸奇麗,如野雨侵松、曉風撫水,韻趣無窮。熟悉張旭和懷素草書的人,一眼就會覺得,其中的‘桃花’‘煙火’等字樣活脫《古詩四帖》;‘西’‘好’‘開’‘來’等字又移植于《懷素自叙》。”[23]

1986 年,黃天璧在其文章中将此卷列入《李白憶舊遊》《經伏波神祠》《黃州寒食詩卷跋》《範滂傳》等黃庭堅晚年書法的珍品,并認為其風格與《李白憶舊遊》同屬“煙雲滿紙,縱橫狂怪,龍蛇飛動,千态萬狀”。[24]1988 年,王玉池發表《黃庭堅草書簡論》一文,認為《竹枝詞》與《李白憶舊遊》《諸上座帖》《廉頗蔺相如列傳》(以下簡稱《廉頗》)最能代表黃氏草書特點和成就的作品,認為它與《李白憶舊遊》更接近,且兩卷可能都是較早的作品。[25]1998《書法叢刊》第 4 期刊登《天一閣書法》專刊,對《竹枝詞》卷有簡短的鑒賞性描述,然未有深入。2009 年,曹寶麟對黃庭堅五件草書墨迹進行時間排序,他認為《竹枝詞》卷風格與《李白憶舊遊》接近,兩者作于黔州,早于戎州時寫的《諸上座帖》和《廉頗》。[26]2017 年,水赉佑在主編《中國書法全集》宋金作品時,将此卷定為“約書于晚年”,并點評:“此卷雄健豪放,變化多态,氣魄宏大,其幹瘦蒼勁,猶如萬歲枯藤,頗得懷素神味,為山谷晚年所書。”[27]

對黃庭堅書法最早進行系統性整理的是黃君,他在判定《竹枝詞》卷書寫時間上前後似有多次改變。2013 年,他發表《黃庭堅草書及創作曆程》一文,标注《竹枝詞》卷“約紹聖二年作于黔州”,即約 1095年。[28]同年底他發表《千年書史第一家——從傳世諸作看黃庭堅書法的藝術成就》一文,在附錄的《書法作品簡表》中《竹枝詞》卷标注“約紹聖三年作于黔州”,即約 1096 年。[29]然而,他在另一篇《花氣詩帖系年考》文中,認為《花氣詩帖》與“元符二年所作《苦筍帖》《劉禹錫竹枝詞》卷皆氣息相通,神韻暗合。尤其明顯的是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30]前置的定語“元符二年”表明,此時他認為《竹枝詞》卷是 1099 年所書。在 2021 年新修訂的《黃庭堅書法全集》中,《竹枝詞》卷編列第61号作品,時間為“約紹聖三年作于黔州”,即約 1096 年。在考析部分他說:“關于此作系年,筆者原定其元符二年(1099)所作,恐不夠準确,今調整系年為紹聖三年(1096)。從此作草書及卷末行楷書風格特征來判斷,它可能是山谷老人入蜀後不久所作。此作草書放縱的程度不如《諸上座帖》等,章法雖也是煙雲滿紙,但一行之内強烈擺動,側險取勢的布局,也沒有《諸上座帖》等明顯,筆勢的飛動、潇灑程度也還略見心手不能雙暢的迹象。這些迹象都是山谷晚年草書突變初期所應特有。再看尾部行楷 31 字,也與元符以後筆勢翻瀾起伏之狀有些差別。它與紹聖年間所作《砥柱銘卷》《詩送四十九侄》卻極為接近。”[31]

近有許永福将黃庭堅九件傳世草書作品重新進行系年考證,他比較《花氣熏人帖《跋東坡黃州寒食詩》後,認為《竹枝詞》卷要早于 1100 年的《跋東坡黃州寒食詩》而《山谷别集》中記載有《書劉禹錫〈浪淘沙〉〈竹枝詞〉〈楊柳枝〉詞各九首因跋其後雲》,且署年“元符二年(1099)四月甲戌”,是以簡單地将此卷定為 1099年四月所作。[32]這兩篇的關系,徐邦達已在題跋處及之,兩者不是同一作品。總結各位專家的意見,大緻如表所示(表 1)。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二)《竹枝詞》卷與其他墨迹卷的比較

考察《竹枝詞》卷書寫的可能時間,需将之置于黃庭堅整個草書發展的脈絡之中。同時,要以有确切書寫時間的作品作為對照。

掌握黃庭堅各階段草書發展的特點并不難,因為,黃庭堅對自己的草書一直在不斷自我回顧、總結、批評,并形諸文字。他的草書可以貶黔中為第一分界點,也即1095 年。1094 年,黃庭堅有一次黃龍山頓悟,自言元祐年間(1086—1094)的字“太露芒角”,拖沓如禅家所說的“黏皮帶骨”黃氏深感“萬事皆當師古”。之前曾有王定國、錢勰、蘇轼等友人指出其草書不工,有俗氣,黃庭堅一度不以為然。此時他感歎“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薮俗氣不脫”[33],“用筆不知禽(擒縱,故字中無筆耳”[34]。“字中無筆”,也即無韻味,有筆則如禅家句中有眼。黃庭堅不憚批評他師法二十年的老師周越,稱其草書“勁而病韻者”,筆意與古人頗有距離。[35]

被貶四川的六年(1095—1100)是黃庭堅思考、領悟、踐履,最終确立草書自我風格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又以 1098年六月移居戎州為界,前三年,唐代草書名家張旭、懷素的墨迹,尤其張旭用筆給予黃庭堅很大的筆法啟示:

蓋張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36]

瘦硬易作,肥勁難工。[37]

張長史作草,乃有超轶絕塵處。以意想作之,殊不能得其仿佛。[38]

張公姿性颠逸,其書字字入法度中也。[39]

張長史折钗股,顔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鈎虿尾,同是一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40]

這樣的領悟非常多。除“颠張狂素”外,黃庭堅也反複觀摹魏晉古帖,大量的石刻、金石等古人書迹,加之得閑坐觀大自然,從中汲取草法。經過數年的“為畫滿紙”,黃庭堅對自己的草書頗感自信:“三十年作草,今日乃似造微入妙!”[41]

然而,移居戎州後,黃庭堅對舊作又不甚滿意,甚至頗覺面目可憎。“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爾!”[42]引發黃庭堅思考的是戎州路上的逆流行舟,他說:“及來僰道(即戎州),舟中觀長年蕩槳,群丁撥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辄能用筆。然比之古人,入則重規疊矩,出則奔轶絕塵,安能得其仿佛耶!”[43]蕩槳需要不急不躁、不急不緩的連續動作,槳在空中劃出的弧度優美且綿勁,包括蕩槳人的“胸有成竹”都給了黃庭堅在用筆上的啟示。戎州的兩年多時間(1098—1100)是黃庭堅草書追求沉着痛快并走向爐火純青的重要階段。

1101 年到 1105 年,是黃庭堅人生的最後五年,這段時期他對自己的草書非常滿意,“自疑懷素前身,今生筆法更老”[44];“書尾小字,唯餘與永州醉僧能之。若亞栖輩見,當羞死”[45];“自蜀中歸後書,少近古人耳”[46]。這種自得的言論明顯要比在四川時多,是以,這一時期為人草書也非常頻繁。黃氏說:“予往在江南,絕不為人作草。今來宜州(即廣西),求者無不可。”“無不可”的書寫,使黃庭堅的草書一次次地達到人生的巅峰。

那麼,《竹枝詞》又會是在哪一階段所書的呢?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它不會是約 1096 年的作品,這可從《李白秋浦歌》的對比中得知。在黃庭堅草書中,明确記載年款的并不多,《李白秋浦歌》是其中一件,自題作于紹聖三年(1096)的五月(圖14)。從題跋中亦可知,因推诿友人請托草書未果,黃氏為之“戲作草”。黃君稱此是黃庭堅草書突變初的作品,也即正處于欲變草體而未成熟之際。[47]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4

全篇用筆清勁爽利,速度迅捷,起筆尖細,露鋒較多,如“地”“三”“不”“江”等字。大量的字繞圈太多,顯得有些做作,如“稀”字右上角的過多纏繞,确有黃庭堅自批的“随意曲折”之弊。有些字甚至顯得有些“妖娆”,如“愁”字(表 2)。值得注意的是,從《李白秋浦歌》跋語中可知,黃庭堅書寫時小雨清潤,幽鳥相語,環境十分怡人,他的心情是愉快的,[48]與作品中爽利的用筆頗為相符。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此外,将《竹枝詞》卷與《李白秋浦歌》的一些同字對比(表 2),可以看到,前者多藏鋒,質厚沉穩,書寫拙樸自然。後者多露鋒,筆畫圓淨。如果以人比拟,《竹枝詞》卷猶如一位老者,凝神屏氣,神意自足。《李白秋浦歌》則似一位激昂銳意的幹将,無往不勝。兩件作品氣質殊異,明顯不會是同一時期的作品,《竹枝詞》卷無疑更晚。

與《李白秋浦歌》用筆疾馳爽利相似的,還有稍後所作的《廉頗》卷,但是,後者筆畫少了随意曲折的妩媚之态,顯得比前者成熟,黃君認為《廉頗》卷作于約 1098 年。[49]《廉頗》卷中有大量如利劍出鋒的筆畫,尤其表現在長撇長捺上,如“人”“文”“入”“來”“又”“乃”等字;筆畫誇張橫勢的字如“壁”“燕”“發”“在”“十”等的長橫;以及一些挑尾如“見”字。卷中還有大量極細的線,如“先”“秦”,以及許多字組之間的連筆(圖 15)。不可否認,尖利、細畫、圓潔的用筆等都是黃庭堅後來自我批評“字中無筆”的表現,也即痛快有之而沉着不夠。正如楚默在評價《廉頗》卷時說:“因為運筆快,鋒毫入紙淺,有些地方,隻是鋒尖的極小部分在運動,故力感不是很強,甚至有浮滑之感。”[50]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5

是以,《廉頗》卷極可能是黃庭堅“行舟悟草”後,但又緻力沉着痛快前時所作,即 1098 年下半年來戎州前所作。從 1098年下半年至 1100 年的二月,黃庭堅在戎州繼續揣摩、實踐草書,直到二月的某一天晚上,連飲數杯酒後,黃說:“耳熱眼花,忽然龍蛇入筆。學書四十年,今名所謂鳌山悟道書!”這又是一次草書上的頓悟。接下來,在這一年(1100)的七月,黃氏去眉州看望姑母時,在石揚休家中見到慕名已久的懷素《自叙帖》,[51]毫無疑問,這對他又是一次草書創作的有益觸發。可以說,1100 年是黃庭堅草書獲得質的飛躍的轉折時刻。此後,他迎來了創作的巅峰時刻,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諸上座帖》卷莫屬。

《諸上座帖》的用筆沉着痛快,早前尖細的筆畫不複再現,點畫波折和穿插揖讓的幅度加劇,字勢更為欹險,章法亂石鋪街,一任自然。有時以一兩字字型的突然增大來制造空間意趣,比如第 8 ~ 11 行,通過三個“執”字形成章法的大幅擺蕩,并形成章法上的封密留白,這在以往的草書中是極為罕見的(圖 16),并且此卷的墨色更多的是通過書寫的自然節奏來展現。《諸上座帖》筆法的精湛與豐富的變化,使之成為公認的最能代表黃庭堅草書成熟風格的傑作。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6《諸上座帖》學界公認作于 1100 年,陳志平更詳考出它作于 1100 年的十二月月。[52]書寫時正是黃庭堅結束六年貶谪生活,東歸之際。加上書寫時“明窗幾淨”,黃庭堅心情尤為暢達,并将之化為此卷的縱筆酣暢。

書風與《諸上座帖》相類的是《李白憶舊遊》和《竹枝詞》卷,比較前兩者可以看到《李白憶舊遊》在筆力與速度上稍不及《諸上座帖》,但是,書寫上更有一種從容而老筆紛披的意味,呈現出“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面目(圖 17、表 3)。正如沈周在《李白憶舊遊》卷後題跋感歎:“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這種老勁爛漫使《李白憶舊遊》卷成為學界公認的黃庭堅極晚年的作品。[53]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7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再将《竹枝詞》卷與《諸上座帖》《李白憶舊遊》相比,可以發現在用筆和結字等方面它更接近于《李白憶舊遊》。細加比較兩作的同字,可以發現《竹枝詞》卷明顯更為直率與蕭散(表 4)。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關于《竹枝詞》 的書寫,王玉池在 1988 的文中認為筆畫不夠凝練,有些字甚至有點草率,他推測所用的可能是一支劣筆,使書寫有點像草稿,但也正是以,顯得比較自然。他認為從書寫中還是能看出書家功力的。他說:“從筆法等方面看,《李白憶舊遊詩》同《竹枝詞》接近,可能都是略早的作品。但《李白憶舊遊詩》比《竹枝詞》各方面都更精心,更完善。”[54]這或展現在有些字收筆的散鋒上,尤其點頓的收筆,如“滿”“江”“三”“杯”“心”“前”“不”“歌”等字(圖 18)。細察原迹,其中的原因與所用之筆、絹絲材質以及品相不佳等因素有關。此件絹本發暗且表面磨損嚴重,整卷可以說是無處不補。修補重裱給許多字的觀感也帶來影響,如“歌”字邊沿的粗散是殘補的結果,包括“岸”字的撇筆末端從圖檔上看,是散開的,其實它的末尾有殘損。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8有時這樣的修補還會影響到字型的結構,如第九行的“朱樓”(圖 18),由于絹斷裂,在重裱時左右粘接,使“朱”字的豎畫消失了,“樓”字左右的空間也縮水,顯得結體頗為奇怪,甚至會影響到行氣,比如卷中第 33 行。是以,絹本的晦暗、字迹的磨損褪色,以及大量的修補等客觀因素都會對鑒評此卷造成一定的幹擾。

(三)黃庭堅與書寫工具

在客觀因素中,書寫的物質性影響是我們面對這件《竹枝詞》卷時更不可忽視的。卷中有些粗重的筆畫,讓人感覺書寫發力時似沒能控制好毛筆,如“長”字的折筆,“枝”字的左撇,“腸自”的轉連,“是”字的折挑,“雲”“銀”“波浪”的轉筆,“钗”字的捺筆等,這可能也是造成王玉池所說的不夠凝練的印象(圖 19)。它表明黃庭堅對這支筆的性能似還不能運用自如。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陳斐蓉:黃庭堅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初探

圖19其實,在絹本上書寫草書,尤其大草并不容易。曾有人寄絹請黃庭堅作書,黃氏說:

所寄絹欲作扇面,似不中節,如此寫去,他日上扇,絲緩急皆失字形勢也。俟有裝背工,令中破作短軸,寫上真草可也。[55]

所送絹,托一昭覺鵬道者背兩小軸。适天寒,又器用不甚良,制作乃不如法,且作行草兩軸去。春暖,當更背兩軸,作中字奉寄。[56]

可見,天氣、器用對絹本的書寫影響很大,黃庭堅有時候也有“制作乃不如法”之作。從他特别指出“真草”“行草”“中字”等來看,在絹本上寫大草并不容易。黃庭堅存世的絹本《蠟梅詩》卷(草書)和绫本《華嚴疏》卷(楷書),它們的筆畫相對黃庭堅的紙本作品而言确也普遍顯弱。[57]這或許是《竹枝詞》卷的字徑均小于黃庭堅存世的其他幾件紙本草書,[58]并且他的絹本書作存世量極少的重要原因。試想,如果用一支不甚佳的筆在絹本上寫大草,這定是難上加難之事,更何況如果絹質本身也不佳。但是,對黃庭堅而言,他是不會計較這些的。他說:“老夫之書本無法……未嘗一事橫于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品藻譏彈。”[59]

雖然說不計工拙,但是,黃庭堅對書寫的工具其實是非常關注的,他一生都在不斷地嘗試各種新筆與各類紙張,這與他在書法上決不局囿的創新精神如出一轍。在《黃庭堅全集》中随處可見“試舒城張真筆”“試舒城張真元無心棗核筆”“試張通筆”“試張耕老羊毛筆”“試嚴水棗核筆”“佳紙試生筆”等記錄,著名的《書贈張大同》卷,黃氏記錄“是日小閑,試筆書此文”。試筆後黃庭堅也經常有回饋,如“燭下試宣城諸葛方散舊,覺筆意與黔州時書李白《白頭吟》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60]“取嚴永舊無心棗核筆,宛轉可人意”。[61]“無心棗核筆,可作細書,宛轉左右,無倒毫破其鋒,可告以諸葛高、李展者、侍其瑛也”。[62]

除上述外,黃庭堅提及的筆還有“張真雞距棗心筆”“張武筆”“楊伸筆”“侍其瑛筆”“張遇丁香筆”“郎奇棗心散卓”“宣城諸葛方散卓筆”等。他說:“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步。紙則麻楮藤竹,随其地産所宜,皆有良工。唯筆工最難,其擇毫如郭泰之論士,其頓心着副如輪扁之斫輪。”[63]他生前作有《筆說》《墨說》《研說》等專文,顯示出對書寫工具的深入探研。

從黃庭堅的相關論述中不難看出,他早年在秘書省以及後來在黔州和戎州時所用的筆都不太差。在秘書省時經常有友人贈好筆,如柔健可人意的“猩猩毛筆”,是錢穆父奉使高麗所得相贈。他有詩謝友人送宣城筆:“宣城變樣蹲雞距,諸葛名家捋鼠須。一束喜從公處得,千金求買市中無。漫投墨客摹科鬥,勝與朱門飽蠹魚。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閑寫吏文書。”[64]在黔州、戎州時,有嚴永為他蒸獺毛作三副筆。呂大淵為作大小筆二百多支,“無不可人意”。呂大淵還将高麗猩猩毛筆改制,去除倒毫,别撚心,黃庭堅自稱用之極善。此外,黃氏說:“張遇丁香筆,撚心極圓,束颉有力。可學徐季海《禹廟詩》字,侍其瑛、諸葛元皆不能也。作藏鋒筆寫如許大字,極可人意,最妙是鋒少而有力也。”[65]

然而在 1101—1105 年間,正如前文所言,黃庭堅在最初一兩年間,由于職任的朝令夕改而生活颠沛。當 1103 年被貶瘴疠之地宜州時,他是從湖北出發的,自言因輕裝上陣随行紙墨研都極缺。[66]沒有紙就自己生産,一次他寫信給友人說:“欲搗二十冊子紙,不知郡中有大搗帛石否?”[67]

生活的窘困,使黃庭堅有時隻能買最便宜的雞毛筆,如在一件《自書》卷上他題跋道:“崇甯二年(1103)十一月,餘谪處宜州半歲……實用三錢買雞毛筆書。”[68]崇甯四年(1105)的一日,他喝了點酒,頗有書興,“案上有墨沈而佳,筆莫在,因以三錢雞毛筆書此卷”[69]。雞毛筆在廣西頗為普遍,它的毛比較軟。陳志平說許多宋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曆證明了雞毛筆的拙劣,如範成大說“其鋒踉跄而不聽使”。此筆也因黃庭堅的使用而聲名鵲起,世人稱之為“山谷雞毛筆”。[70]試想,當雞毛筆,或許我們今天所未能盡知的某種劣筆與質地不甚佳的粗絹相遇時,會産生怎樣的效果?或許《竹枝詞》卷可提供我們一個可能的觀察角度。

結語

如果說《諸上座帖》是精湛的,《李白憶舊遊》是老辣的,那麼波瀾獨老成的《竹枝詞》則是率意的。不計工拙,不曲意造态,質樸而平淡,乃至有敗筆也不在意與修飾。正如朱熹說黃庭堅“宜州書最為老筆,自不當以工拙論”。[71]是以,從上文《竹枝詞》與其他書作的對比,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黃庭堅最晚年生活的困頓等綜合因素考慮,《竹枝詞》卷極可能是黃庭堅第二次被貶谪宜州時所書,即 1103—1105 年之間,在時間上要晚于《李白憶舊遊》卷。此時,極少再有黃庭堅所說的“若得明窗淨幾,筆墨調利,可作數千字不倦”的身心俱佳的機會。卻有了對待求書者“來者無不可”的淡然,不再糾結筆墨和書作的好壞,其心已入“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自由禅境,這是黃庭堅藝術人生的真正追求。

注釋:

[1] 黃君:《千年書史第一家—從傳世諸作看黃庭堅書法的藝術成就》,載《山谷書法鈎沉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第 3 頁。

[2] 黃君主編《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江西美術出版社,2021。

[3] 闵珪(1430—1511),字朝瑛,天順甲申(1464)進士,曾平定廣東、江西南贛盜賊,又以右都禦史總督兩廣軍務有功,升刑部尚書,召為左都禦史,治獄會切情法,剛正不阿。正德初劉瑾用事,請辭緻仕,卒于家,贈太保,谥莊懿。見李堂輯《湖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第 20 卷,第 10b-11a 頁。

[4] 李堂輯《湖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第21 卷,第 44a 頁。

[5] 黃庭堅:《書劉禹錫〈浪淘沙〉〈竹枝詞〉〈楊柳枝詞〉各九首,因跋其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 878 頁。

[6] 《書法》1979 年第 1 期,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封底刊登全卷圖檔并釋文。

[7] 黃庭堅:《又書自草竹枝歌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603 頁。

[8] 勞繼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錄》,東方出版中心,2011,第 2672 頁。

[9] 傅申:《黃庭堅〈砥柱銘〉墨迹卷的确認》,《書畫鑒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第 177 頁。

[10] 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 329-354 頁。

[11] 黃庭堅:《送曹黔南口号》,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754 頁。

[12] 黃庭堅:《題古樂府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752 頁。

[13] 黃庭堅:《竹枝詞二首》,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744 頁。

[14] 黃庭堅:《答王周彥》,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108 頁。

[15] 以上履歷見《黃庭堅年表》,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附錄四,第 1730-1734 頁。

[16] 卞孝萱、卞敏:《劉禹錫評傳》,第 55-118 頁。

[17] 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并引》,載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嶽麓書社,2003,第 317 頁。

[18] 黃庭堅:《跋劉夢得竹枝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23 頁。

[19] 黃庭堅:《跋為王聖予作字》,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69 頁。

[20] 黃庭堅:《跋此君軒詩》,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935 頁。

[21] 關于黃庭堅金石收藏與鑒賞的内容,可參見陳文波:《黃庭堅與北宋後期的金石鑒藏世界》,《文藝研究》2021年第 12 期,第 129-140 頁。

[22] 叢文俊:《關于黃庭堅書法的幾點臆說》,《中國書法》2021 年第 5 期,第 93 頁。

[23] 趙一新:《黃庭堅的書法藝術》,《書法》1979 年第 1 期,第 21 頁。

[24] 黃天璧:《略論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獨特風格》,《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 年第 4 期,第 55 頁。

[25] 王玉池:《黃庭堅草書簡論》,《中國書法》1988 年第 1期,第 32-33 頁。

[26]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9,第 151-153 頁。

[27] 水赉佑主編《中國書法全集(宋遼金卷)》,榮寶齋出版社,2017,第 448 頁。

[28] 黃君:《黃庭堅草書及創作曆程》,《中國書法》2013 年第 2 期,第 47 頁。

[29] 黃君:《千年書史第一家—從傳世諸作看黃庭堅書法的藝術成就》,第 34 頁。

[30] 黃君:《花氣詩帖系年考》,載《山谷書法鈎沉錄》,第216 頁。亦可見黃君主編《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第五冊,第 1447 頁。

[31] 黃君主編《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第五冊,第1435 頁。

[32] 許永福:《黃庭堅傳世草書作品系年新考》,《中國書法》2016 年第 8 期,第 64-65 頁。

[33] 黃庭堅:《書草老杜詩後與黃斌老》,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958 頁。

[34] 黃庭堅:《自評元祐間字》,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736 頁。

[35] 黃庭堅:《跋周越書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097 頁。

[36] 黃庭堅:《題绛本法帖》,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54 頁。

[37] 黃庭堅:《跋張長史千字文》,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58 頁。

[38] 黃庭堅:《跋張長史草書》,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58 頁。

[39] 黃庭堅:《跋翟公巽所藏石刻》,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62 頁。

[40] 黃庭堅:《論黔州時字》,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877 頁。

[41] 黃庭堅:《戲草秦少遊好事近因跋之》,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969 頁。

[42] 黃庭堅:《書右軍文賦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224 頁。

[43] 黃庭堅:《跋唐道人編予草槁》,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972 頁。

[44] 黃庭堅:《墨蛇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401 頁。

[45] 黃庭堅:《李緻堯乞書書卷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913 頁。

[46] 黃庭堅:《書韋深道諸帖》,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153 頁。

[47] 黃君主編《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第五冊,第1436 頁。

[48] 其題跋為:“紹聖三年五月乙未,新開小軒,聞幽鳥相語,殊樂。戲作草,遂書徹李白《秋浦歌》十五篇。時小雨清潤……”參見黃君主編《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第五冊,第 1435-1436 頁。

[49] 黃君:《〈廉頗蔺相如傳草書卷〉考析》,載黃君主編《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第五冊,第 1442 頁。

[50] 楚默:《黃庭堅諸上座卷賞評》,《中國書法》2013 年第 2 期,第 39 頁。

[51]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20,第 183-188 頁。

[52] 同上書,第 186-187 頁。

[53] 黃君認為約 1104 年作于宜州;陳志平認為是 1102 年以後在宜州的作品;許永福認為晚至 1105 年 3 月。

[54] 王玉池:《黃庭堅草書簡論》,《中國書法》1988 年第 1期,第 33-34 頁。

[55] 黃庭堅:《與戴景憲奉議》,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028 頁。

[56] 黃庭堅:《答戴純仁》,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040 頁。

[57] 絹本草書《蠟梅詩》卷現藏首都博物館,屬新發現黃庭堅墨迹。绫本《華嚴疏》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可參見黃君:《黃庭堅書法全集》(修訂本)第一冊,第 68、288 頁。

[58] 天一閣卷縱30厘米,裝裱時有剪,推測應在32厘米左右。一行平均書寫七八字。《廉頗》卷縱 32.5 厘米,一行平均書寫五六字。《李白憶舊遊》卷縱 37 厘米,一行平均書寫七八字。《諸上座帖》卷縱 33 厘米,一行平均書寫六七字。從中可知,天一閣卷字型書寫最小。

[59] 黃庭堅:《書家弟幼安作草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76 頁。

[60] 黃庭堅:《論黔州時字》,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877 頁。

[61] 黃庭堅:《與楊景山書古樂府因跋其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926 頁。

[62] 黃庭堅:《書侍其瑛筆》,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520 頁。

[63] 黃庭堅:《筆說》,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615 頁。

[64] 黃庭堅:《謝送宣城筆》,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530 頁。

[65] 黃庭堅:《筆說》,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630-1631 頁。

[66] 黃庭堅在《與人簡》中說:“草書漫用連州大紙寫去,不知可意否。昨發武昌時,便為輕赍至宜州之計,凡重物皆不将行,是以紙研墨極阙,大圭往取猶未來耳。有随行紙,昨在八桂已用竭,連州紙乃旋買來耳。須草書,但要自看,不必堅紙,更約二十年看得便可耳,一噱。”見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473 頁。

[67] 黃庭堅:《與黨伯舟帖七》,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292 頁。

[68] 黃庭堅:《題自書卷後》,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265 頁。

[69] 黃庭堅:《跋張熙載書卷尾》,載鄭永曉主編《黃庭堅全集輯校編年》,第 1271 頁。

[70]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第 192-194 頁。

[71] 朱熹:《晦庵題跋》卷三《跋山谷宜州帖》,載王雲五主編《叢書內建初編》,商務印書館,1936,第 1656 冊,第 63 頁。

(陳斐蓉 , 甯波市天一閣博物院研究館員。)

本文原刊于《美術大觀》2023年第12期第60頁~69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