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禹錫:比“樂天”更樂天的樂天派

作者:莘縣融媒

2024 年 04 月 08 日

正觀新聞

他年紀輕輕,已跻身政壇、文壇。

他的後半生兩度被貶出京城,一貶就是二十年。

他是白居易的摯友,他與柳宗元生死相托,惺惺相惜。

劉禹錫,這位被稱作“詩豪”的大詩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但仍然為人樂觀,豪情萬丈,不改文人風骨。

劉禹錫:比“樂天”更樂天的樂天派

劉禹錫雕像

起步順遂 年紀輕輕風光無限

傳說劉禹錫的母親做夢,夢到孩子是大禹所贈,是以起名為錫。錫有賜的意思。劉禹錫,字夢得,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陽”,生于鄭州荥陽,籍貫洛陽。

劉禹錫的童年是在江南度過的。他天資聰穎,喜好詩書,被當時聲名遠播的詩僧皎然、靈澈收為弟子,很快學有所成。公元790年,19歲的劉禹錫開始在洛陽、長安遊學,并很快在士林中嶄露頭角。三年後,他便金榜題名,進士及第。而與之同榜的人中就有他的一生摯友——柳宗元。

踏入仕途後的劉禹錫也是一路順遂。他先是被授職太子校書,又在為父守孝後曆任徐泗濠節度使掌書記、淮南節度使掌書記、京兆府渭南縣主簿等職位後任職監察禦史。監察禦史品階不高,卻掌有監察百官的大權。在此期間,他與同在禦史台任職的韓愈、柳宗元結為好友,不久白居易、元稹也加入了他們的朋友圈。

年紀輕輕,便跻身政壇、文壇,劉禹錫的人生到此可謂風光無限。

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後,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安史之亂後,朝政混亂,天下凋敝,一切百廢待興。初登帝位的唐順宗銳意改革,決心一掃這大頹的氣象。他啟用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等素有改革弊政之士,開始了一場稱為“永貞革新”的變革。劉禹錫和他的好兄弟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但他們沒有料到,這場改革不僅很快就被撲殺,甚至不久之後唐順宗也被迫退位。而改革者同這場改革的命運一樣悲慘,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貶為遠州刺史,再貶為遠州司馬。

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加上二王,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這是劉禹錫人生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身處廟堂,指點江山;而此後,他江湖孤旅,兩肩風雨。

比“樂天”更樂天的樂天派

劉禹錫的好朋友白居易字樂天,聽起來就是個整天笑呵呵的樂天派。劉禹錫更是個不折不扣的樂天派,兩人命運相同,都在貶谪的路上越走越遠,劉夢得還“苦口婆心”勸解白樂天——要學會做個樂天派。

白居易《琵琶行》中曾自稱“江州司馬”,唐朝的司馬空有品階而無實權,曆來是安排被貶官員的地方。而劉禹錫被貶的地方是朗州,比白居易的江州還要邊遠蠻荒。

劉禹錫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

南蠻之地艱苦,面臨同樣的際遇,被貶江州的白居易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被貶永州的柳宗元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但劉禹錫呢?他在朗州期間寫出了最開心的一首秋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蕭瑟秋風惹人斷腸,天涯孤旅,邊遠苦寒,在别人都将傷感之意大書特書之際。他咧嘴一笑:今天出門,秋高氣爽,天地遼闊,我的心情像白鶴一樣沖破雲霄,開心極了。

這首詩被選入教材,傳唱度知名度較高。其實劉禹錫同時寫了兩首《秋詞》,第二首更狂: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景随人移,色由情化,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劉禹錫借着誇秋景,暗戳戳誇了自己:我品德高尚,是個有風骨的文人。

黃河文化孕育詩文底色

被貶朗州的這段經曆讓劉禹錫實作了自我超越,并從此走向了真正的詩豪人生。

公元815年,朝廷傳來消息,召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回京。可劉禹錫依舊是那個滿腔憤慨的詩人,寫詩罵人毫不手軟,回長安後立馬揮筆疾書,《戲贈看花諸君子》雲: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很快,因這首《戲贈看花諸君子》,劉禹錫再次被貶。

公元826年,劉禹錫終于又得到回京的機會。這位詩人依然不改英雄本色,回到長安,劉禹錫去的第一個地方是玄都觀,就是那個他寫“盡是劉郎去後栽”的地方,風風火火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永貞革新,他後悔嗎?不悔。面對讒言蜚語和朝堂打擊,他絲毫沒有屈從的表示,有的隻是身處困境卻不動容的樂觀,有的隻是潛心勵志和昂揚奮發。

對于一個作家、一個詩人來說,所謂故鄉,往往孕育着他的詩文底色。黃河文化就是劉禹錫的詩文底色。

南眺中嶽嵩山,北瀕九曲黃河,荥陽自古就有“兩京襟帶,三秦咽喉”之稱。劉禹錫祖上随孝文帝入洛陽,從他曾祖父開始,就埋葬在荥陽檀山原,同時還在荥陽修建了房舍,購置田地,将家也安在了這裡。劉禹錫年逾花甲時,談起家世也說“家本荥上,占籍洛陽”,最後他的歸葬地也在荥陽,與九曲黃河相伴而眠。

劉禹錫的詩風亦如這滔滔黃河水,豪邁剛勁,時見悲涼、沉重,但不衰頹,更不失堅韌精神,令人肅然起敬。長期的磨難,使劉禹錫的詩文中透出哲人的睿智,感慨深沉,思想深邃,力透紙背,耐人涵詠。

在中原大地上,劉禹錫汲取黃河水的靈感,也許正因為以黃河文化浸透生命底色,他的詩文與人生才如此精彩。(記者彭茜雅)

責任編輯:賈倩

轉發:孫燕

稽核:郝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