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作者:古籍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内容摘要】《刘禹锡〈竹枝词〉》卷是黄庭坚存世的草书名迹之一,本文通过对此卷的基本情况、书写内容、背景、书法特点,以及综合考虑书写材料、工具和黄庭坚晚年生活的困顿等情况,推测此卷可能的书写时间为黄庭坚第二次被贬宜州时,即在 1103—1105 年之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别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书论家。在文学史上与苏东坡并称“苏黄”,同时又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在书法史上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那独标高格的大字行楷和狂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千年书史第一家”。[1]

黄庭坚存世的书法墨迹、刻帖据《黄庭坚书法全集》记录有一百二十一件,其中草书墨迹七件,[2]声名最著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卷、《诸上座帖》卷、《李白忆旧游诗》卷和《刘禹锡〈竹枝词〉》卷(以下简称《竹枝词》卷)。相较前三件作品,学界对《竹枝词》卷的关注并不多。本文试从此卷的基本情况、书写的内容背景、书法特点、使用的材料,以及将此卷置于黄庭坚人生经历和草书演变发展的阶段中观察,推测它可能的书写时间,以期能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此卷书法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一、九百年剧迹,铭心弗谖:手卷基本情况

《竹枝词》卷共 40 行 283 字,其中正文的《竹枝词》九首共 36 行 252 字(残损53 字,缺失 14 字),跋文共 4 行 31 字,基本完整。残缺的字多集中在手卷的下半部及前半部分,显示出在递藏过程中,手卷下部曾受到较重损坏(图 1)。此卷由寓居宁波的萧山籍大收藏家朱酂卿(1885—1968)先生家属,于 1979 年捐赠给天一阁。在此之前,并无流传递藏的信息记录,卷末隐约有数枚收藏印,因残驳无法辨识。捐赠给天一阁时,此卷未裱,后来天一阁请上海国画院的退休裱画师刘益三先生将其修复装裱,补入的绢据称是从古旧的画卷中采集而来。

请横屏观赏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 1此卷引首由明末清初闵声(1597—1680)大字隶书“墨酣笔舞”,写得灵动自然,款署“八十三翁闵声仿蔡中郎笔”(图2)。闵声是吴兴乌程人(今湖州),字毅夫,号雪蓑、泌庵、蓑人,其高祖父闵珪(1430—1511)曾是天顺八年(1464)的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颇有家声。[3]闵声少负才名,但未参加科考,被举荐也不赴,以逸民自居,因对兵法感兴趣,在天启元年(1621)编刻成《兵垣四编》一书。生前曾因牵涉文字狱坐过牢。[4]晚年家贫,以书法和篆刻养家糊口。由此推测,《竹枝词》卷在明末清初时有可能在湖州一带流传,收藏者或钦慕闵声的人品与书艺,请其引首。此时,闵声八十三岁,第二年即归道山。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 2《竹枝词》卷后先后有徐邦达和沙孟海的鉴跋,以及陈从周的观款。1978 年,徐邦达先生在浙江省博物馆的书画鉴定家黄涌泉的陪同下来到天一阁,留下一段诗跋(图 3):

题山谷老人真迹之后。瘴雨蛮烟倚竹枝,朗州风味涪州知。枯藤撼处浑抚得,辞句凭陵起墨池。一、未必香山有不能,高评直为论深膺。写来无佛称尊处,比蹴城南厌暑蒸。二、山谷原有元符二年在戎州城南僦舍盛暑书梦得词一跋,与此卷当皆晚笔也。一九七八年之冬,徐邦达识。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3徐先生口中的黄庭坚“书梦得词一跋”即《黄庭坚全集》中记载的《书刘禹锡〈浪淘沙〉〈竹枝词〉〈杨柳词〉各九首因跋其后》:“夏日倦,舍中宾客既解舟,意犹烦倦。欲眠则昼热不可伏枕。试令作墨渖,遂为峨眉史庆崇草此乐府二十七章。盛暑又臂痛,书罢汗透絺绤,风冰臂指,老态百出,恐自此不能书矣。元符二年四月甲戌,戎州城南僦舍任运堂中书。”[5]徐先生认为天一阁本与集中所记当是两件作品,但均属晚笔。

徐先生的来阁或因不久前这件《竹枝词》参加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它的露面引起了当时文物界的关注。1979 年,《书法》杂志在第 1 期上刊登了此卷的图片。[6]

1980 年天一阁工作人员将《竹枝词》卷送至时居杭州的沙孟海先生处,沙老在卷末作了一段长跋(图 4):

鲁直好写刘梦得竹枝歌,山谷题跋卷二收一跋,卷八收“与梦得他诗并书者”一跋,卷九又收两跋,后一跋标出“自草”,即此本也。编者附注“右有石刻”四字,知是据石本辑录,未观真迹。宋书家苏、黄齐名,而各有专胜。子瞻师逸少、清臣,笔意姿媚,冠冕一世。鲁直真书参《瘗鹤铭》法,跌宕变幻,非子瞻所有。子瞻少作草,鲁直致力伯高、藏真,奔轶绝尘,自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有味哉其言书也!是卷原藏朱氏别宥斋,今捐献天一阁。鲁直自跋三十一字,行书不署名款,他处题跋亦常无名款,见者无闻言。九百年剧迹,墨气绢色,奕奕动人,几度展玩,铭心弗谖。一九八〇年庚申三月沙孟海记。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4沙老详细考证了此卷,他将《山谷题跋》文献中有《竹枝词》的相关记载都标示出来。认为卷九中的黄庭坚两跋,其中后一跋《又书自草竹枝歌后》文字与天一阁本同:“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7]但是,沙老认为其跋是依照石刻本抄录,而非据墨迹。遗憾的是,今天石刻本似已佚失。

沙老为天一阁本所作的题跋手稿原件现存沙孟海书学院中,手稿显示有多处修改(图 5)。书写时沙老还用了珍藏的万历墨,可见他对此卷的珍视程度。1987 年 4 月 28 日,全国书画鉴定小组对此卷的鉴定结论是“真迹,精”。[8]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5二、朗州风味涪州知:《竹枝词》卷的书写背景

傅申曾说黄庭坚书法的内容是有所寄寓的,他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就与卷入新旧党争被贬谪的经历有关,希望私人间不要争执,应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9]显然,黄庭坚写《刘禹锡〈竹枝词〉》也是深有含义的。

《竹枝词》又称《竹枝歌》,是诗歌的一种体裁,由唐代诗人刘禹锡(772—842)所创,共有两组,一组写诗两首,最著名的诗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另一组诗为九首,也即天一阁本的内容。刘禹锡的《竹枝词》对宋代诗人如王安石、苏轼、苏辙、秦观、陆游、刘克庄等,以及黄庭坚的“江西诗派”都产生过很大影响。[10]

黄庭坚称《竹枝歌》是去思谣,[11]在他第一次被贬黔中时,他说“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迭,传与巴娘”。诗中有“鬼门关外莫言远”“鬼门关外莫惆怅”[12]“夔州竹枝解人愁”“夔州竹枝奈愁何”等句。[13]试想,当歌声在幽寂的山谷中回响时,道途艰辛所带来的幽怨和感伤的情绪或可得到一些舒缓。除自作外,黄庭坚写得最多的就是刘禹锡的《竹枝词》,除词意高妙外,其背后暗含对同样有着遭贬经历的刘禹锡心有戚戚,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黄庭坚是治平四年(1067)进士,元丰八年(1085)以秘书省校书郎的身份召入京师,因与苏轼交好而卷入元祐党派纷争。章惇、蔡卞诬告他在修订《神宗实录》时,对皇帝用语大不敬,因此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安置。绍圣二年(1095)正月,五十一岁的黄庭坚开启了人生最后岁月的贬谪生活。绍圣四年(1097)十二月,黄庭坚的表兄提举夔州路常平,黔州属其管辖,为避亲嫌,黄庭坚迁往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元符元年(1098)六月,黄氏抵达贬所,初寓破寺中,后移居城南的屠儿村侧,借地自构屋舍。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继位,一众元祐党人被朝廷召回,黄氏也于当年的十二月动身东归,但身体状况并不好,自言“四月到荆州,五月、七月两大病,皆几死”。[14]这一年(1101)黄氏一岁四迁,疲于奔命。崇宁元年(1102)六月黄庭坚领太平州事,但是,九日后即被罢免。八月,管勾洪州玉隆观。九月到鄂渚(今湖北武昌),黄庭坚居此一年有余。因早年与赵挺之有嫌隙,赵借他人之口诬蔑黄在《荆南承天院塔记》中有幸灾谤国之语。因此,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黄庭坚再一次被贬谪到更远的宜州(今广西河池市)。黄氏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抵达宜州,其间生活蹇困,但是黄庭坚甘之如饴。第二年(1105)九月三十日,一代文豪与大书法家在戍所辞世。[15]

与黄庭坚的两次贬谪相比,刘禹锡(772—842)一生三次被贬。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正逢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朝廷政纲腐败之际。为革时弊,刘禹锡参与了“永贞革新”运动,然在宪宗登基(806)后,改革集团失败,刘氏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一度被召回,然而,路途中又因诗得罪权贵,再次遭贬连州刺史,其后又改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二十一年中(806—826)奔命于巴山楚水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官员直至银丝满头。828 年,五十七岁的刘禹锡终于回到洛阳,担任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然而在党争中又遭排挤,第三次被贬逐。刘氏人生的最后几年辗转于苏州、汝州、同州等地,直至离世。[16]

政治上的失意,使刘禹锡在诗歌、散文中寄寓理想,并获得极大的成功,尤其是《竹枝词》。刘氏曾言及创作《竹枝词》的原因是为仿效屈原在沅湘时作《九歌》,[17]他将民歌的歌词、曲调进行改编,把文人诗词的修养融入质朴的民歌中,同时采用比兴与谐声,使歌曲既能体现一方风土人情,又可达到雅俗共赏。效仿屈原的背后自有刘禹锡对身陷囹圄的屈原的人格精神之钦佩与追往。而“为民请命”的杜甫亦为刘禹锡所敬佩,他漂泊至夔州时所作的《夔州歌十绝句》也启发了刘氏作《竹枝词》,即黄庭坚所称的《竹枝词》与《夔州歌》是“同工而异曲也”。[18]

“工道人意中事”的刘禹锡,在政治失意、生活颠沛之际,并未动摇人生的信念与理想,他身上所体现的百折不挠、不改初心的品格,正是黄庭坚一生推崇并实践的“临大节而不俗”。刘禹锡在诗歌领域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也让黄庭坚深为感动。创新也正是黄庭坚一生的践履,无论在诗歌领域还是书法领域,他一直走在孜孜以求、不断超越自我的路上。所以,徐邦达先生说“郎(朗)州风味涪州知”,透过《竹枝词》卷,我们看到的是古人在人格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这种精神从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延续到杜甫、刘禹锡、黄庭坚,从未消失。

三、波澜独老成:《竹枝词》卷的书法特点

《竹枝词》卷的书写体现出黄庭坚草书的典型风格。其一,在结字上长画短 结, 有 些 字 通 过 压 缩 以 点 呈 现, 如“心”“不”“山”“三”“古”“杯”等字(图 6),这种形式后来被祝允明吸收并发挥到极致。其二,笔画延展,打破常规字体结构的束缚,如卷中多次出现的“人”“来”“个”的撇捺,以及“银”“钏”“伴”等字的起笔(图 7)。这种长枪大戟正是世所公认的黄庭坚书法中最鲜明的特点,尤其在其行楷书中。其三,通过字体大小,线条曲直、粗细、虚实等对比以尽丰富变化。或将上下结构拉长,如“来”“岸”“里”,或左右舒放,如“似”“狂”“嘈”“峡”“猿”等字(图 8)。字体大小变化典型的如“踏春来”,压缩“春”,与上下两字的延展形成错落。“去烧畲”三字,极缩的“去”字被舒放的“烧”字包围,同时将“烧”与“畲”作细疏与粗重的对比(图 9)。其四,卷中字之间的虚连,黄庭坚多以长实线写出,在遒劲之外,也带来空间上的变化,如“上动”“里似”“寄狂”“猿啼”等字组(图 10)。此外,通过字数不等的字组来体现或稳健或跌宕的章法。可以看到,卷中几乎每一行字都沿着中轴线进行程度不等的摆动,幅度较大的如“瞿塘嘈嘈”这一行,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数次摆荡。再如“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一行,通过一字或数字沿中轴线左右变动外,空间上也从疏到密,再从密到疏的变化,尤其写到行末“平地”两字时,因剩余空间有限,黄氏通过大幅度的左下牵丝为“地”字创造出可伸展的空间,同时将左右结构拉开,形成既有上下大小对比,又与此行的第一个字“人”形成呼应。这种微妙的处理在卷中无处不在,体现出黄庭坚草书应势所为,达到“随心所欲不越矩”的境界(图11)。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6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7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8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9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0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1除行间妙趣外,全卷的章法呈现出由松到紧,再由紧至松的变化,体现出书写的时序性与节奏感。

黄庭坚在论书时曾多次提及张旭折钗股,颜真卿屋漏痕,王羲之锥画沙、印印泥,以及怀素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这些古人的用笔特点在《竹枝词》卷中也随处可见。比如“东”“来”的竖钩,瘦劲锐利。“桃”“是”“道”“烧”及行楷题跋中“九”“也”等字的挑尾,确如蝎子摆尾,坚实有力(图 12)。尤其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等无不体现出锋在笔中的劲厚之感,它们构成黄庭坚“字中有笔”的重要内容,而这些在很大程度得益于黄庭坚对篆籀用笔的思考和实践。他说:“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 [19]他又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20]这些评论也得益于黄氏对秦汉篆隶、金石碑帖具有丰富的鉴藏经验基础。[21]极具篆意的用笔成为黄庭坚草书最具的魅力与特点,它似水如流,生生不息,让人想起太极的绵里裹针,荡桨的疾迟有度,公孙剑舞的飘逸流利,正如《竹枝词》卷中“似”“来”“桥”“滟滪”“起波澜”等字的劲健连绵(图 13)。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2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3《竹枝词》卷的书写速度并不快,黄庭坚的草书一改唐代张旭、怀素等以急疾来追求癫狂之态,他以绵劲和富含变化的“字中有笔”来实现草书的“韵”。正如丛文俊所言,草书缓作是宋代一时的风气,[22]而黄庭坚无疑是最杰出的开拓者和引领者。《竹枝词》卷的老迈奇峭、古拙生辣,弥漫着一种心意闲淡、不计工拙、人书俱老的韵味,它正是黄庭坚所言“笔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须其韵”的体现。这种韵味也是此卷被学界公认是黄庭坚晚年之笔的重要原因。那么,它又会晚到什么时候呢?

四、《竹枝词》卷书写的时间

(一)此卷的以往研究

如前所述,《竹枝词》卷在 20 世纪70年代末才进入公众的视野,1979年的《书法》杂志刊登了此卷的拉页图片。同期的赵一新《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一文对此卷有相关说明:“最近发现的《竹枝词》手卷,雄逸奇丽,如野雨侵松、晓风抚水,韵趣无穷。熟悉张旭和怀素草书的人,一眼就会觉得,其中的‘桃花’‘烟火’等字样活脱《古诗四帖》;‘西’‘好’‘开’‘来’等字又移植于《怀素自叙》。”[23]

1986 年,黄天璧在其文章中将此卷列入《李白忆旧游》《经伏波神祠》《黄州寒食诗卷跋》《范滂传》等黄庭坚晚年书法的珍品,并认为其风格与《李白忆旧游》同属“烟云满纸,纵横狂怪,龙蛇飞动,千态万状”。[24]1988 年,王玉池发表《黄庭坚草书简论》一文,认为《竹枝词》与《李白忆旧游》《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颇》)最能代表黄氏草书特点和成就的作品,认为它与《李白忆旧游》更接近,且两卷可能都是较早的作品。[25]1998《书法丛刊》第 4 期刊登《天一阁书法》专刊,对《竹枝词》卷有简短的鉴赏性描述,然未有深入。2009 年,曹宝麟对黄庭坚五件草书墨迹进行时间排序,他认为《竹枝词》卷风格与《李白忆旧游》接近,两者作于黔州,早于戎州时写的《诸上座帖》和《廉颇》。[26]2017 年,水赉佑在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宋金作品时,将此卷定为“约书于晚年”,并点评:“此卷雄健豪放,变化多态,气魄宏大,其干瘦苍劲,犹如万岁枯藤,颇得怀素神味,为山谷晚年所书。”[27]

对黄庭坚书法最早进行系统性整理的是黄君,他在判定《竹枝词》卷书写时间上前后似有多次改变。2013 年,他发表《黄庭坚草书及创作历程》一文,标注《竹枝词》卷“约绍圣二年作于黔州”,即约 1095年。[28]同年底他发表《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一文,在附录的《书法作品简表》中《竹枝词》卷标注“约绍圣三年作于黔州”,即约 1096 年。[29]然而,他在另一篇《花气诗帖系年考》文中,认为《花气诗帖》与“元符二年所作《苦笋帖》《刘禹锡竹枝词》卷皆气息相通,神韵暗合。尤其明显的是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30]前置的定语“元符二年”表明,此时他认为《竹枝词》卷是 1099 年所书。在 2021 年新修订的《黄庭坚书法全集》中,《竹枝词》卷编列第61号作品,时间为“约绍圣三年作于黔州”,即约 1096 年。在考析部分他说:“关于此作系年,笔者原定其元符二年(1099)所作,恐不够准确,今调整系年为绍圣三年(1096)。从此作草书及卷末行楷书风格特征来判断,它可能是山谷老人入蜀后不久所作。此作草书放纵的程度不如《诸上座帖》等,章法虽也是烟云满纸,但一行之内强烈摆动,侧险取势的布局,也没有《诸上座帖》等明显,笔势的飞动、潇洒程度也还略见心手不能双畅的迹象。这些迹象都是山谷晚年草书突变初期所应特有。再看尾部行楷 31 字,也与元符以后笔势翻澜起伏之状有些区别。它与绍圣年间所作《砥柱铭卷》《诗送四十九侄》却极为接近。”[31]

近有许永福将黄庭坚九件传世草书作品重新进行系年考证,他比较《花气熏人帖《跋东坡黄州寒食诗》后,认为《竹枝词》卷要早于 1100 年的《跋东坡黄州寒食诗》而《山谷别集》中记载有《书刘禹锡〈浪淘沙〉〈竹枝词〉〈杨柳枝〉词各九首因跋其后云》,且署年“元符二年(1099)四月甲戌”,因此简单地将此卷定为 1099年四月所作。[32]这两篇的关系,徐邦达已在题跋处及之,两者不是同一作品。总结各位专家的意见,大致如表所示(表 1)。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二)《竹枝词》卷与其他墨迹卷的比较

考察《竹枝词》卷书写的可能时间,需将之置于黄庭坚整个草书发展的脉络之中。同时,要以有确切书写时间的作品作为对照。

掌握黄庭坚各阶段草书发展的特点并不难,因为,黄庭坚对自己的草书一直在不断自我回顾、总结、批评,并形诸文字。他的草书可以贬黔中为第一分界点,也即1095 年。1094 年,黄庭坚有一次黄龙山顿悟,自言元祐年间(1086—1094)的字“太露芒角”,拖沓如禅家所说的“黏皮带骨”黄氏深感“万事皆当师古”。之前曾有王定国、钱勰、苏轼等友人指出其草书不工,有俗气,黄庭坚一度不以为然。此时他感叹“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薮俗气不脱”[33],“用笔不知禽(擒纵,故字中无笔耳”[34]。“字中无笔”,也即无韵味,有笔则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不惮批评他师法二十年的老师周越,称其草书“劲而病韵者”,笔意与古人颇有距离。[35]

被贬四川的六年(1095—1100)是黄庭坚思考、领悟、践履,最终确立草书自我风格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又以 1098年六月移居戎州为界,前三年,唐代草书名家张旭、怀素的墨迹,尤其张旭用笔给予黄庭坚很大的笔法启示:

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36]

瘦硬易作,肥劲难工。[37]

张长史作草,乃有超轶绝尘处。以意想作之,殊不能得其仿佛。[38]

张公姿性颠逸,其书字字入法度中也。[39]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40]

这样的领悟非常多。除“颠张狂素”外,黄庭坚也反复观摹魏晋古帖,大量的石刻、金石等古人书迹,加之得闲坐观大自然,从中汲取草法。经过数年的“为画满纸”,黄庭坚对自己的草书颇感自信:“三十年作草,今日乃似造微入妙!”[41]

然而,移居戎州后,黄庭坚对旧作又不甚满意,甚至颇觉面目可憎。“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42]引发黄庭坚思考的是戎州路上的逆流行舟,他说:“及来僰道(即戎州),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然比之古人,入则重规迭矩,出则奔轶绝尘,安能得其仿佛耶!”[43]荡桨需要不急不躁、不急不缓的连续动作,桨在空中划出的弧度优美且绵劲,包括荡桨人的“胸有成竹”都给了黄庭坚在用笔上的启示。戎州的两年多时间(1098—1100)是黄庭坚草书追求沉着痛快并走向炉火纯青的重要阶段。

1101 年到 1105 年,是黄庭坚人生的最后五年,这段时期他对自己的草书非常满意,“自疑怀素前身,今生笔法更老”[44];“书尾小字,唯余与永州醉僧能之。若亚栖辈见,当羞死”[45];“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46]。这种自得的言论明显要比在四川时多,因此,这一时期为人草书也非常频繁。黄氏说:“予往在江南,绝不为人作草。今来宜州(即广西),求者无不可。”“无不可”的书写,使黄庭坚的草书一次次地达到人生的巅峰。

那么,《竹枝词》又会是在哪一阶段所书的呢?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它不会是约 1096 年的作品,这可从《李白秋浦歌》的对比中得知。在黄庭坚草书中,明确记载年款的并不多,《李白秋浦歌》是其中一件,自题作于绍圣三年(1096)的五月(图14)。从题跋中亦可知,因推诿友人请托草书未果,黄氏为之“戏作草”。黄君称此是黄庭坚草书突变初的作品,也即正处于欲变草体而未成熟之际。[47]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4

全篇用笔清劲爽利,速度迅捷,起笔尖细,露锋较多,如“地”“三”“不”“江”等字。大量的字绕圈太多,显得有些做作,如“稀”字右上角的过多缠绕,确有黄庭坚自批的“随意曲折”之弊。有些字甚至显得有些“妖娆”,如“愁”字(表 2)。值得注意的是,从《李白秋浦歌》跋语中可知,黄庭坚书写时小雨清润,幽鸟相语,环境十分怡人,他的心情是愉快的,[48]与作品中爽利的用笔颇为相符。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此外,将《竹枝词》卷与《李白秋浦歌》的一些同字对比(表 2),可以看到,前者多藏锋,质厚沉稳,书写拙朴自然。后者多露锋,笔画圆净。如果以人比拟,《竹枝词》卷犹如一位老者,凝神屏气,神意自足。《李白秋浦歌》则似一位激昂锐意的干将,无往不胜。两件作品气质殊异,明显不会是同一时期的作品,《竹枝词》卷无疑更晚。

与《李白秋浦歌》用笔疾驰爽利相似的,还有稍后所作的《廉颇》卷,但是,后者笔画少了随意曲折的妩媚之态,显得比前者成熟,黄君认为《廉颇》卷作于约 1098 年。[49]《廉颇》卷中有大量如利剑出锋的笔画,尤其表现在长撇长捺上,如“人”“文”“入”“来”“又”“乃”等字;笔画夸张横势的字如“壁”“燕”“发”“在”“十”等的长横;以及一些挑尾如“见”字。卷中还有大量极细的线,如“先”“秦”,以及许多字组之间的连笔(图 15)。不可否认,尖利、细画、圆洁的用笔等都是黄庭坚后来自我批评“字中无笔”的表现,也即痛快有之而沉着不够。正如楚默在评价《廉颇》卷时说:“因为运笔快,锋毫入纸浅,有些地方,只是锋尖的极小部分在运动,故力感不是很强,甚至有浮滑之感。”[50]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5

因此,《廉颇》卷极可能是黄庭坚“行舟悟草”后,但又致力沉着痛快前时所作,即 1098 年下半年来戎州前所作。从 1098年下半年至 1100 年的二月,黄庭坚在戎州继续揣摩、实践草书,直到二月的某一天晚上,连饮数杯酒后,黄说:“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这又是一次草书上的顿悟。接下来,在这一年(1100)的七月,黄氏去眉州看望姑母时,在石扬休家中见到慕名已久的怀素《自叙帖》,[51]毫无疑问,这对他又是一次草书创作的有益触发。可以说,1100 年是黄庭坚草书获得质的飞跃的转折时刻。此后,他迎来了创作的巅峰时刻,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诸上座帖》卷莫属。

《诸上座帖》的用笔沉着痛快,早前尖细的笔画不复再现,点画波折和穿插揖让的幅度加剧,字势更为欹险,章法乱石铺街,一任自然。有时以一两字字体的突然增大来制造空间意趣,比如第 8 ~ 11 行,通过三个“执”字形成章法的大幅摆荡,并形成章法上的封密留白,这在以往的草书中是极为罕见的(图 16),并且此卷的墨色更多的是通过书写的自然节奏来体现。《诸上座帖》笔法的精湛与丰富的变化,使之成为公认的最能代表黄庭坚草书成熟风格的杰作。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6《诸上座帖》学界公认作于 1100 年,陈志平更详考出它作于 1100 年的十二月月。[52]书写时正是黄庭坚结束六年贬谪生活,东归之际。加上书写时“明窗几净”,黄庭坚心情尤为畅达,并将之化为此卷的纵笔酣畅。

书风与《诸上座帖》相类的是《李白忆旧游》和《竹枝词》卷,比较前两者可以看到《李白忆旧游》在笔力与速度上稍不及《诸上座帖》,但是,书写上更有一种从容而老笔纷披的意味,呈现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面目(图 17、表 3)。正如沈周在《李白忆旧游》卷后题跋感叹:“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这种老劲烂漫使《李白忆旧游》卷成为学界公认的黄庭坚极晚年的作品。[53]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7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再将《竹枝词》卷与《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相比,可以发现在用笔和结字等方面它更接近于《李白忆旧游》。细加比较两作的同字,可以发现《竹枝词》卷明显更为直率与萧散(表 4)。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关于《竹枝词》 的书写,王玉池在 1988 的文中认为笔画不够凝练,有些字甚至有点草率,他推测所用的可能是一支劣笔,使书写有点像草稿,但也正因此,显得比较自然。他认为从书写中还是能看出书家功力的。他说:“从笔法等方面看,《李白忆旧游诗》同《竹枝词》接近,可能都是略早的作品。但《李白忆旧游诗》比《竹枝词》各方面都更精心,更完善。”[54]这或体现在有些字收笔的散锋上,尤其点顿的收笔,如“满”“江”“三”“杯”“心”“前”“不”“歌”等字(图 18)。细察原迹,其中的原因与所用之笔、绢丝材质以及品相不佳等因素有关。此件绢本发暗且表面磨损严重,整卷可以说是无处不补。修补重裱给许多字的观感也带来影响,如“歌”字边沿的粗散是残补的结果,包括“岸”字的撇笔末端从图片上看,是散开的,其实它的末尾有残损。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8有时这样的修补还会影响到字体的结构,如第九行的“朱楼”(图 18),由于绢断裂,在重裱时左右粘接,使“朱”字的竖画消失了,“楼”字左右的空间也缩水,显得结体颇为奇怪,甚至会影响到行气,比如卷中第 33 行。因此,绢本的晦暗、字迹的磨损褪色,以及大量的修补等客观因素都会对鉴评此卷造成一定的干扰。

(三)黄庭坚与书写工具

在客观因素中,书写的物质性影响是我们面对这件《竹枝词》卷时更不可忽视的。卷中有些粗重的笔画,让人感觉书写发力时似没能控制好毛笔,如“长”字的折笔,“枝”字的左撇,“肠自”的转连,“是”字的折挑,“云”“银”“波浪”的转笔,“钗”字的捺笔等,这可能也是造成王玉池所说的不够凝练的印象(图 19)。它表明黄庭坚对这支笔的性能似还不能运用自如。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陈斐蓉:黄庭坚草书《刘禹锡〈竹枝词〉》卷初探

图19其实,在绢本上书写草书,尤其大草并不容易。曾有人寄绢请黄庭坚作书,黄氏说:

所寄绢欲作扇面,似不中节,如此写去,他日上扇,丝缓急皆失字形势也。俟有装背工,令中破作短轴,写上真草可也。[55]

所送绢,托一昭觉鹏道者背两小轴。适天寒,又器用不甚良,制作乃不如法,且作行草两轴去。春暖,当更背两轴,作中字奉寄。[56]

可见,天气、器用对绢本的书写影响很大,黄庭坚有时候也有“制作乃不如法”之作。从他特别指出“真草”“行草”“中字”等来看,在绢本上写大草并不容易。黄庭坚存世的绢本《蜡梅诗》卷(草书)和绫本《华严疏》卷(楷书),它们的笔画相对黄庭坚的纸本作品而言确也普遍显弱。[57]这或许是《竹枝词》卷的字径均小于黄庭坚存世的其他几件纸本草书,[58]并且他的绢本书作存世量极少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用一支不甚佳的笔在绢本上写大草,这定是难上加难之事,更何况如果绢质本身也不佳。但是,对黄庭坚而言,他是不会计较这些的。他说:“老夫之书本无法……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计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59]

虽然说不计工拙,但是,黄庭坚对书写的工具其实是非常关注的,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新笔与各类纸张,这与他在书法上决不局囿的创新精神如出一辙。在《黄庭坚全集》中随处可见“试舒城张真笔”“试舒城张真元无心枣核笔”“试张通笔”“试张耕老羊毛笔”“试严水枣核笔”“佳纸试生笔”等记录,著名的《书赠张大同》卷,黄氏记录“是日小闲,试笔书此文”。试笔后黄庭坚也经常有回馈,如“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旧,觉笔意与黔州时书李白《白头吟》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60]“取严永旧无心枣核笔,宛转可人意”。[61]“无心枣核笔,可作细书,宛转左右,无倒毫破其锋,可告以诸葛高、李展者、侍其瑛也”。[62]

除上述外,黄庭坚提及的笔还有“张真鸡距枣心笔”“张武笔”“杨伸笔”“侍其瑛笔”“张遇丁香笔”“郎奇枣心散卓”“宣城诸葛方散卓笔”等。他说:“研得一,可以了一生。墨得一,可以了一步。纸则麻楮藤竹,随其地产所宜,皆有良工。唯笔工最难,其择毫如郭泰之论士,其顿心着副如轮扁之斫轮。”[63]他生前作有《笔说》《墨说》《研说》等专文,显示出对书写工具的深入探研。

从黄庭坚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他早年在秘书省以及后来在黔州和戎州时所用的笔都不太差。在秘书省时经常有友人赠好笔,如柔健可人意的“猩猩毛笔”,是钱穆父奉使高丽所得相赠。他有诗谢友人送宣城笔:“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漫投墨客摹科斗,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非草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64]在黔州、戎州时,有严永为他蒸獭毛作三副笔。吕大渊为作大小笔二百多支,“无不可人意”。吕大渊还将高丽猩猩毛笔改制,去除倒毫,别捻心,黄庭坚自称用之极善。此外,黄氏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可学徐季海《禹庙诗》字,侍其瑛、诸葛元皆不能也。作藏锋笔写如许大字,极可人意,最妙是锋少而有力也。”[65]

然而在 1101—1105 年间,正如前文所言,黄庭坚在最初一两年间,由于职任的朝令夕改而生活颠沛。当 1103 年被贬瘴疠之地宜州时,他是从湖北出发的,自言因轻装上阵随行纸墨研都极缺。[66]没有纸就自己生产,一次他写信给友人说:“欲捣二十册子纸,不知郡中有大捣帛石否?”[67]

生活的窘困,使黄庭坚有时只能买最便宜的鸡毛笔,如在一件《自书》卷上他题跋道:“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岁……实用三钱买鸡毛笔书。”[68]崇宁四年(1105)的一日,他喝了点酒,颇有书兴,“案上有墨沈而佳,笔莫在,因以三钱鸡毛笔书此卷”[69]。鸡毛笔在广西颇为普遍,它的毛比较软。陈志平说许多宋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鸡毛笔的拙劣,如范成大说“其锋踉跄而不听使”。此笔也因黄庭坚的使用而声名鹊起,世人称之为“山谷鸡毛笔”。[70]试想,当鸡毛笔,或许我们今天所未能尽知的某种劣笔与质地不甚佳的粗绢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或许《竹枝词》卷可提供我们一个可能的观察角度。

结语

如果说《诸上座帖》是精湛的,《李白忆旧游》是老辣的,那么波澜独老成的《竹枝词》则是率意的。不计工拙,不曲意造态,质朴而平淡,乃至有败笔也不在意与修饰。正如朱熹说黄庭坚“宜州书最为老笔,自不当以工拙论”。[71]因此,从上文《竹枝词》与其他书作的对比,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黄庭坚最晚年生活的困顿等综合因素考虑,《竹枝词》卷极可能是黄庭坚第二次被贬谪宜州时所书,即 1103—1105 年之间,在时间上要晚于《李白忆旧游》卷。此时,极少再有黄庭坚所说的“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的身心俱佳的机会。却有了对待求书者“来者无不可”的淡然,不再纠结笔墨和书作的好坏,其心已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自由禅境,这是黄庭坚艺术人生的真正追求。

注释:

[1] 黄君:《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载《山谷书法钩沉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 3 页。

[2] 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江西美术出版社,2021。

[3] 闵珪(1430—1511),字朝瑛,天顺甲申(1464)进士,曾平定广东、江西南赣盗贼,又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有功,升刑部尚书,召为左都御史,治狱会切情法,刚正不阿。正德初刘瑾用事,请辞致仕,卒于家,赠太保,谥庄懿。见李堂辑《湖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第 20 卷,第 10b-11a 页。

[4] 李堂辑《湖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第21 卷,第 44a 页。

[5] 黄庭坚:《书刘禹锡〈浪淘沙〉〈竹枝词〉〈杨柳枝词〉各九首,因跋其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第 878 页。

[6] 《书法》1979 年第 1 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封底刊登全卷图片并释文。

[7] 黄庭坚:《又书自草竹枝歌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603 页。

[8] 劳继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东方出版中心,2011,第 2672 页。

[9] 傅申:《黄庭坚〈砥柱铭〉墨迹卷的确认》,《书画鉴定与艺术史十二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第 177 页。

[10] 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 329-354 页。

[11] 黄庭坚:《送曹黔南口号》,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754 页。

[12] 黄庭坚:《题古乐府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752 页。

[13] 黄庭坚:《竹枝词二首》,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744 页。

[14] 黄庭坚:《答王周彦》,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108 页。

[15] 以上简历见《黄庭坚年表》,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附录四,第 1730-1734 页。

[16] 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第 55-118 页。

[17]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载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第 317 页。

[18] 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23 页。

[19] 黄庭坚:《跋为王圣予作字》,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69 页。

[20] 黄庭坚:《跋此君轩诗》,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935 页。

[21] 关于黄庭坚金石收藏与鉴赏的内容,可参见陈文波:《黄庭坚与北宋后期的金石鉴藏世界》,《文艺研究》2021年第 12 期,第 129-140 页。

[22] 丛文俊:《关于黄庭坚书法的几点臆说》,《中国书法》2021 年第 5 期,第 93 页。

[23] 赵一新:《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书法》1979 年第 1 期,第 21 页。

[24] 黄天璧:《略论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 年第 4 期,第 55 页。

[25] 王玉池:《黄庭坚草书简论》,《中国书法》1988 年第 1期,第 32-33 页。

[26]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第 151-153 页。

[27] 水赉佑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宋辽金卷)》,荣宝斋出版社,2017,第 448 页。

[28] 黄君:《黄庭坚草书及创作历程》,《中国书法》2013 年第 2 期,第 47 页。

[29] 黄君:《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第 34 页。

[30] 黄君:《花气诗帖系年考》,载《山谷书法钩沉录》,第216 页。亦可见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第五册,第 1447 页。

[31] 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第五册,第1435 页。

[32] 许永福:《黄庭坚传世草书作品系年新考》,《中国书法》2016 年第 8 期,第 64-65 页。

[33] 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958 页。

[34] 黄庭坚:《自评元祐间字》,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736 页。

[35] 黄庭坚:《跋周越书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097 页。

[36] 黄庭坚:《题绛本法帖》,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54 页。

[37] 黄庭坚:《跋张长史千字文》,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58 页。

[38] 黄庭坚:《跋张长史草书》,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58 页。

[39] 黄庭坚:《跋翟公巽所藏石刻》,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62 页。

[40] 黄庭坚:《论黔州时字》,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877 页。

[41] 黄庭坚:《戏草秦少游好事近因跋之》,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969 页。

[42] 黄庭坚:《书右军文赋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224 页。

[43] 黄庭坚:《跋唐道人编予草槁》,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972 页。

[44] 黄庭坚:《墨蛇颂》,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401 页。

[45] 黄庭坚:《李致尧乞书书卷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913 页。

[46] 黄庭坚:《书韦深道诸帖》,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153 页。

[47] 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第五册,第1436 页。

[48] 其题跋为:“绍圣三年五月乙未,新开小轩,闻幽鸟相语,殊乐。戏作草,遂书彻李白《秋浦歌》十五篇。时小雨清润……”参见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第五册,第 1435-1436 页。

[49] 黄君:《〈廉颇蔺相如传草书卷〉考析》,载黄君主编《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第五册,第 1442 页。

[50] 楚默:《黄庭坚诸上座卷赏评》,《中国书法》2013 年第 2 期,第 39 页。

[51]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第 183-188 页。

[52] 同上书,第 186-187 页。

[53] 黄君认为约 1104 年作于宜州;陈志平认为是 1102 年以后在宜州的作品;许永福认为晚至 1105 年 3 月。

[54] 王玉池:《黄庭坚草书简论》,《中国书法》1988 年第 1期,第 33-34 页。

[55] 黄庭坚:《与戴景宪奉议》,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028 页。

[56] 黄庭坚:《答戴纯仁》,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040 页。

[57] 绢本草书《蜡梅诗》卷现藏首都博物馆,属新发现黄庭坚墨迹。绫本《华严疏》卷现藏上海博物馆。可参见黄君:《黄庭坚书法全集》(修订本)第一册,第 68、288 页。

[58] 天一阁卷纵30厘米,装裱时有剪,推测应在32厘米左右。一行平均书写七八字。《廉颇》卷纵 32.5 厘米,一行平均书写五六字。《李白忆旧游》卷纵 37 厘米,一行平均书写七八字。《诸上座帖》卷纵 33 厘米,一行平均书写六七字。从中可知,天一阁卷字体书写最小。

[59] 黄庭坚:《书家弟幼安作草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76 页。

[60] 黄庭坚:《论黔州时字》,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877 页。

[61] 黄庭坚:《与杨景山书古乐府因跋其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926 页。

[62] 黄庭坚:《书侍其瑛笔》,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520 页。

[63] 黄庭坚:《笔说》,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615 页。

[64] 黄庭坚:《谢送宣城笔》,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530 页。

[65] 黄庭坚:《笔说》,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630-1631 页。

[66] 黄庭坚在《与人简》中说:“草书漫用连州大纸写去,不知可意否。昨发武昌时,便为轻赍至宜州之计,凡重物皆不将行,所以纸研墨极阙,大圭往取犹未来耳。有随行纸,昨在八桂已用竭,连州纸乃旋买来耳。须草书,但要自看,不必坚纸,更约二十年看得便可耳,一噱。”见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473 页。

[67] 黄庭坚:《与党伯舟帖七》,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292 页。

[68] 黄庭坚:《题自书卷后》,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265 页。

[69] 黄庭坚:《跋张熙载书卷尾》,载郑永晓主编《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 1271 页。

[70]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第 192-194 页。

[71] 朱熹:《晦庵题跋》卷三《跋山谷宜州帖》,载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6,第 1656 册,第 63 页。

(陈斐蓉 , 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研究馆员。)

本文原刊于《美术大观》2023年第12期第60页~69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