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作者:陳詞a

1874年1月6日,在媒體《申報》上,刊登了一條吸引眼球的文章,标題是《記禹航某生因奸謀命事細情》。恐怕《申報》也沒想到,它刊登這篇文章時,已經介入驚動京師乃至全國的一樁大案要案。這就是關于"楊乃武與白菜案"的第一篇報道,文章中的禹航即是餘杭,"某生",就是暗指楊乃武,"賣漿之妻"即為白菜葛品連妻子。看過曆史的朋友都知道,楊乃武和白菜的案件曆時三年之久,經曆了反複審查,最終冤情得雪,并且他倆也被釋放回家。然而你知道這起冤案得雪的背後,有着哪些鮮為人知的隐情嗎?說出來那可是相當的複雜。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案發餘杭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1873年11月14日),浙江省餘杭縣豆腐店幫工葛品連突然暴斃身亡。他的母親發現兒子面色發青,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懷疑是中毒而亡,于是立即前往縣衙報案。

餘杭縣令劉錫彤接到報案後,立刻帶着驗屍官前往葛家查驗。就在此時,一位名叫陳竹山的客人來訪,聽說劉錫彤要去葛家,竟興緻勃勃地講起了"羊吃白菜"的傳聞。原來,葛品連的妻子畢秀姑,人稱"白菜",容貌姣好,皮膚白皙。她與丈夫結婚後,曾租住在當地舉人楊乃武家中。因葛品連常常通宵在豆腐店做工,白菜經常獨自在家,便與房東楊乃武頻繁來往,甚至一起誦經,引得外人非議。

劉錫彤聽到楊乃武的名字,眼前一亮。原來他曾因A錢被楊乃武檢舉,被罷官查辦,對楊乃武恨之入骨。如今案件與楊乃武有關,正好借機報複。

劉錫彤來到葛家,驗屍官對葛品連的屍體進行檢驗,含糊其辭地說可能是中毒身亡。劉錫彤便以此為由,逼供白菜是否與楊乃武通奸謀殺。白菜極力否認,辯稱與楊乃武清白,丈夫之死與己無關。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劉錫彤見軟的不行,便來硬的。他下令刑訊逼供,白菜遭受背闆夾棍、桚指等酷刑,昏死過去數次,最終承認與楊乃武有奸情,并共謀毒死丈夫。

有了口供,劉錫彤立即傳訊楊乃武。楊乃武得知自己被誣陷,氣得渾身發抖,指着劉錫彤大罵其公報私仇。然而劉錫彤不為所動,當晚連夜寫呈文給杭州府,稱楊乃武涉嫌通奸謀殺,請求革去其功名。很快得到準許。

楊乃武也遭受嚴刑拷打,最終屈打成招。至此,劉錫彤認為案情已定,楊乃武與白菜理應處死。但按照清代律法,案件還需逐級審理,經由杭州府、浙江按察使、巡撫,直至最後呈報朝廷核準。

對楊乃武和白菜而言,能否逃過一死,已經不重要了。他們身心俱疲,隻求盡快結束這場折磨。然而命運弄人,這樁案件竟成為一個導火索,在清廷掀起軒然大波,席卷朝野,甚至驚動慈禧太後。冤案背後,是方方面面錯綜複雜的利益博弈。楊乃武和白菜,不過是這盤棋局中微不足道的兩顆棋子。

冤案再審

楊乃武和白菜被屈打成招後,案件本應就此結案。然而命運的齒輪再次轉動,一位名叫吳以同的人找到了當時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希望他能出手相助。原來吳以同是楊乃武的同年好友,得知此事後十分震驚,決心要為好友洗刷冤屈。

胡雪岩一向樂善好施,聽說此事後立即找到翰林院編修夏同善,希望他能幫忙上書慈禧。夏同善身為皇帝的老師,是離皇帝最近的大臣之一。他聽完案情後也覺得案件疑點重重,當即答應鼎力相助。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在夏同善的幫助下,楊家人的訴狀很快遞到了慈禧手中。慈禧雖身為一國之母,但對這種小案并不放在心上。她随意吩咐浙江巡撫楊昌浚重新審理此案,就将此事抛諸腦後。

楊昌浚接旨後十分為難,他擔心重審會引起當地士紳不滿,影響自己的仕途。于是他另擇幾個不相幹的官員敷衍了事,草草審理後就又将案件束之高閣。

就在此時,同治皇帝駕崩,光緒帝登基,朝廷上下都在忙于更替。楊乃武和白菜的案件自然也就被擱置下來。

夏同善見狀十分氣憤,他認為楊昌浚身為巡撫,理應秉公辦案,竟然如此拖延,分明是故意刁難。于是他說動一位浙籍禦史上奏彈劾,指責楊昌浚辦案不力,意圖欺瞞皇上。

其實夏同善的憤怒另有隐情。他本人也是浙江人,而楊昌浚卻是湖南人。在夏同善看來,身為巡撫的楊昌浚不重視此案,是湖南人欺負浙江人。地域之争,由來已久。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彈劾奏折呈上後,朝中其他浙籍官員也紛紛響應,接連上書聲讨楊昌浚。慈禧這才想起早先交代的案子,見此等衆怒難犯,隻得派出欽差大臣胡瑞瀾徹查此案。

胡瑞瀾到任後,楊昌浚立刻上門拜會。酒過三巡,楊昌浚便開門見山:"此案反複審理多次,若輕易改判,恐激起民憤,影響官威。還望大人三思。"言下之意,就是要胡瑞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胡瑞瀾心領神會,草草複審後就上交了結案報告,認為原判并無不妥。誰知就在此時,又有禦史彈劾胡瑞瀾徇私枉法,要求将案件交由刑部重審。

至此,這起案件已經完全超出了楊乃武和白菜本身,演變成了浙籍官員與他省官員的一場博弈。而這背後,實際上是地方勢力與中央勢力的角力。

夏同善見事态更新,當機立斷找到刑部侍郎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緒兩朝的老師,在朝中頗有威望。他一出面,慈禧不得不重視。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慈禧審視案情,看出這已非單純的刑事案件,而是牽扯到地方勢力的政治博弈。她一方面不願得罪浙籍官員,另一方面也不想放任地方勢力坐大。權衡再三,慈禧決定利用此案敲打一下地方勢力,卻又不至于把人得罪狠了。

于是慈禧下旨,命刑部重新審理,并開棺驗屍,以昭示公允。同時暗中傳召楊昌浚,警告他不得再有抵抗之舉。

在慈禧的壓力下,刑部不敢怠慢,立即着手複審。将楊乃武、白菜等人提審,又命人将葛品連的屍體運到京城開棺檢驗。

經過反複審理,刑部終于查明,葛品連确系病死,并非他殺。楊乃武、白菜供詞系屈打成招,實屬冤案。

曆經三年,七次審理,五次改判,這起轟動朝野的奇案終于真相大白。楊乃武和白菜總算洗清了冤屈,免于死罪。然而他們的命運,卻依然掌握在權力的博弈之中。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朝廷博弈

楊乃武和白菜的案件,本應在刑部重審後就此了結。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這起案件竟成為朝中勢力角力的棋子,牽扯出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

當刑部認定葛品連系病死,楊乃武、白菜屬冤案時,以翁同龢、夏同善為首的朝義派認為,必須嚴懲浙江地方官員。他們以文臣谏官自居,堅持秉公執法、還原事實真相。

而以湖南、湖北籍官員為主的實力派則持相反意見。他們多出身湘軍,在朝中勢力龐大。實力派認為葛品連已下葬多年,屍體腐爛,驗屍結果不足為信,應維持原判。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雙方各執一詞,針鋒相對。慈禧作為太後,本不願卷入其中。然而這起案件已非單純的刑事案件,而是演變成地方勢力與中央勢力的角力。慈禧若置身事外,恐有失權威。

慈禧左右權衡,決定利用此案敲打地方勢力,尤其是心頭大患湘軍。浙江巡撫楊昌浚正是湘軍在江浙的代表,慈禧有意借案削弱其勢力。

然而時局動蕩,朝廷内憂外患,慈禧還需仰仗湘軍平定叛亂。若貿然翻案,無異于與湘軍翻臉,後果不堪設想。慈禧隻得暫時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朝義派見狀,決不罷休。夏同善糾集八名浙籍官員上書,要求徹查此案,以昭公道。他們聲稱,若冤案不平反,無異于湖南欺浙江,有損士氣。

慈禧見浙籍官員态度強硬,終于下定決心借案敲打湘軍。她下旨重審,并命開棺驗屍,以昭示公允。同時暗中傳召楊昌浚,警告他不得抵抗。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刑部奉旨複審,将楊乃武、白菜等人提審,又将葛品連屍體運至京城檢驗。經反複審理,終于查明葛品連系病死,楊乃武、白菜屬冤案。

然而案件平反,并非終結。朝中兩派圍繞懲處浙江官員的問題,再起争執。

朝義派主張從嚴懲處,以儆效尤。實力派則力主從寬發落,以安民心。雙方各不相讓,争執不下。

慈禧處于進退兩難之境。偏袒任何一方,都會得罪另一方。她本欲息事甯人,卻适得其反,反而激化沖突。

就在此時,都察院禦史王昕上奏彈劾胡瑞瀾等廷審官員,稱其"膽大妄為,欺蔑宮闱"。這句話戳中了慈禧的痛處,她勃然大怒,下令嚴懲浙江官員。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最終,浙江幾乎所有經手此案的官員都受到處分。巡撫楊昌浚、學政胡瑞瀾被革職。餘杭知縣劉錫彤發配充軍。慈禧借此敲打了地方勢力,挫傷了湘軍的銳氣。

然而楊乃武和白菜的命運,卻依然懸而未決。盡管洗清冤屈,保住性命,但因"同食誦經",又被處以杖刑。直到光緒三年二月,兩人才最終獲釋。

楊乃武和白菜案曆時三載,七上七下,幾經反轉。表面看是一樁離奇的命案,實則是一場錯綜複雜的政治博弈。地方勢力與中央勢力,朝義派與實力派,圍繞案件展開激烈角力。

慈禧左右逢源,利用案件打壓異己,鞏固權威。然而在這場博弈中,真相與正義卻一再淪為犧牲品。楊乃武和白菜不過是其中微不足道的棋子,他們的冤案平反,不過是順帶的結果。

這起案件折射出晚清官場的腐敗與黑暗,預示着一個王朝的沒落。楊乃武和白菜雖然最終洗清冤屈,但他們所遭受的苦難,卻成為那個時代無數悲劇的縮影。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案件落幕

曆經三年,七上七下,幾經反轉,楊乃武與白菜案終于塵埃落定。然而這場官場博弈的結局,對當事人而言卻是悲喜交加。

刑部複審後認定葛品連系病死,楊乃武、白菜屬冤案。按理說,他們理應無罪釋放,官複原職。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慈禧借此案敲打地方勢力,處分浙江官員的決心已定。巡撫楊昌浚被革職查辦,學政胡瑞瀾被削職為民。而最初主審此案、屈打成招的餘杭知縣劉錫彤,更是被發配充軍,從此身敗名裂。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浙江官場遭此重創,朝中震動。一時間,楊乃武、白菜反倒無人過問了。直到光緒三年二月,兩人才最終獲釋。然而獲釋并不意味平反。

刑部認為,楊乃武、白菜雖非謀殺,卻有"同食誦經"之嫌,有傷風化。故而杖責四十,罰俸三年。對已革去功名的楊乃武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獲釋那日,楊乃武衣衫褴褛,白菜蓬頭垢面,二人對視無言,神色慘淡。曾幾何時,意氣風發的舉人老爺與美貌女子,竟淪落至此。

回到故裡,楊乃武舉目無親,家已破敗。他曾高中舉人,風光無限,如今卻貧病交加,潦倒而終。白菜雖保住性命,卻背負罵名,無顔見人,郁郁寡歡,終老一生。

楊乃武、白菜的悲劇,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在封建專制和腐敗官場的陰影下,黎民百姓的命運如草芥,任人宰割。

"楊乃武與白菜"案,曆時三年,七審七判,一句話讓慈禧改主意

此案雖了,餘波未平。一時間,楊乃武、白菜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文人墨客紛紛為之賦詩填詞,将這段冤案寫入劇本,搬上舞台。

同治十三年,長洲縣人吳趼人創作了傳奇《楊乃武與白菜》,将這段故事改編為戲劇搬上舞台。自此之後,楊乃武、白菜的故事被一再搬演,在民間廣泛流傳。

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對這個故事津津樂道。它揭示了晚清官場的腐敗與黑暗,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同時也歌頌了楊乃武、白菜不屈不撓、甯死不屈的愛情。

然而對楊乃武、白菜本人而言,這場風波帶來的創傷卻是終生難以磨滅的。他們的人生,永遠地毀在了這場官場博弈之中。

結尾

楊乃武、白菜案曆時三載,涉案官員達百餘人,動搖朝野,影響深遠。它既是一個冤案,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透過這個案件,我們看到晚清王朝的衰敗,看到官場的腐朽,看到制度的罪惡。

楊乃武、白菜不過是芸芸衆生中微不足道的兩個人,然而他們的不幸遭遇,卻成為那個時代無數悲劇的縮影。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隻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轉瞬即逝,卻引人深思。

此案雖已結束,但它帶給我們的反思卻永無止境。我們要銘記曆史,吸取教訓,不斷完善法治,建設公平正義的社會,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