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作者:陈词a

1874年1月6日,在媒体《申报》上,刊登了一条吸引眼球的文章,标题是《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细情》。恐怕《申报》也没想到,它刊登这篇文章时,已经介入惊动京师乃至全国的一桩大案要案。这就是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第一篇报道,文章中的禹航即是余杭,"某生",就是暗指杨乃武,"卖浆之妻"即为小白菜葛品连妻子。看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历时三年之久,经历了反复审查,最终冤情得雪,并且他俩也被释放回家。然而你知道这起冤案得雪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隐情吗?说出来那可是相当的复杂。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案发余杭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1873年11月14日),浙江省余杭县豆腐店帮工葛品连突然暴毙身亡。他的母亲发现儿子面色发青,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怀疑是中毒而亡,于是立即前往县衙报案。

余杭县令刘锡彤接到报案后,立刻带着验尸官前往葛家查验。就在此时,一位名叫陈竹山的客人来访,听说刘锡彤要去葛家,竟兴致勃勃地讲起了"羊吃白菜"的传闻。原来,葛品连的妻子毕秀姑,人称"小白菜",容貌姣好,皮肤白皙。她与丈夫结婚后,曾租住在当地举人杨乃武家中。因葛品连常常通宵在豆腐店做工,小白菜经常独自在家,便与房东杨乃武频繁来往,甚至一起诵经,引得外人非议。

刘锡彤听到杨乃武的名字,眼前一亮。原来他曾因贪污被杨乃武检举,被罢官查办,对杨乃武恨之入骨。如今案件与杨乃武有关,正好借机报复。

刘锡彤来到葛家,验尸官对葛品连的尸体进行检验,含糊其辞地说可能是中毒身亡。刘锡彤便以此为由,逼供小白菜是否与杨乃武通奸谋杀。小白菜极力否认,辩称与杨乃武清白,丈夫之死与己无关。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刘锡彤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他下令刑讯逼供,小白菜遭受背板夹棍、桚指等酷刑,昏死过去数次,最终承认与杨乃武有奸情,并共谋毒死丈夫。

有了口供,刘锡彤立即传讯杨乃武。杨乃武得知自己被诬陷,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刘锡彤大骂其公报私仇。然而刘锡彤不为所动,当晚连夜写呈文给杭州府,称杨乃武涉嫌通奸谋杀,请求革去其功名。很快得到批准。

杨乃武也遭受严刑拷打,最终屈打成招。至此,刘锡彤认为案情已定,杨乃武与小白菜理应处死。但按照清代律法,案件还需逐级审理,经由杭州府、浙江按察使、巡抚,直至最后呈报朝廷核准。

对杨乃武和小白菜而言,能否逃过一死,已经不重要了。他们身心俱疲,只求尽快结束这场折磨。然而命运弄人,这桩案件竟成为一个导火索,在清廷掀起轩然大波,席卷朝野,甚至惊动慈禧太后。冤案背后,是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杨乃武和小白菜,不过是这盘棋局中微不足道的两颗棋子。

冤案再审

杨乃武和小白菜被屈打成招后,案件本应就此结案。然而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一位名叫吴以同的人找到了当时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希望他能出手相助。原来吴以同是杨乃武的同年好友,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决心要为好友洗刷冤屈。

胡雪岩一向乐善好施,听说此事后立即找到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希望他能帮忙上书慈禧。夏同善身为皇帝的老师,是离皇帝最近的大臣之一。他听完案情后也觉得案件疑点重重,当即答应鼎力相助。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在夏同善的帮助下,杨家人的诉状很快递到了慈禧手中。慈禧虽身为一国之母,但对这种小案并不放在心上。她随意吩咐浙江巡抚杨昌浚重新审理此案,就将此事抛诸脑后。

杨昌浚接旨后十分为难,他担心重审会引起当地士绅不满,影响自己的仕途。于是他另择几个不相干的官员敷衍了事,草草审理后就又将案件束之高阁。

就在此时,同治皇帝驾崩,光绪帝登基,朝廷上下都在忙于更替。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自然也就被搁置下来。

夏同善见状十分气愤,他认为杨昌浚身为巡抚,理应秉公办案,竟然如此拖延,分明是故意刁难。于是他说动一位浙籍御史上奏弹劾,指责杨昌浚办案不力,意图欺瞒皇上。

其实夏同善的愤怒另有隐情。他本人也是浙江人,而杨昌浚却是湖南人。在夏同善看来,身为巡抚的杨昌浚不重视此案,是湖南人欺负浙江人。地域之争,由来已久。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弹劾奏折呈上后,朝中其他浙籍官员也纷纷响应,接连上书声讨杨昌浚。慈禧这才想起早先交代的案子,见此等众怒难犯,只得派出钦差大臣胡瑞澜彻查此案。

胡瑞澜到任后,杨昌浚立刻上门拜会。酒过三巡,杨昌浚便开门见山:"此案反复审理多次,若轻易改判,恐激起民愤,影响官威。还望大人三思。"言下之意,就是要胡瑞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胡瑞澜心领神会,草草复审后就上交了结案报告,认为原判并无不妥。谁知就在此时,又有御史弹劾胡瑞澜徇私枉法,要求将案件交由刑部重审。

至此,这起案件已经完全超出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本身,演变成了浙籍官员与他省官员的一场博弈。而这背后,实际上是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角力。

夏同善见事态升级,当机立断找到刑部侍郎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朝的老师,在朝中颇有威望。他一出面,慈禧不得不重视。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慈禧审视案情,看出这已非单纯的刑事案件,而是牵扯到地方势力的政治博弈。她一方面不愿得罪浙籍官员,另一方面也不想放任地方势力坐大。权衡再三,慈禧决定利用此案敲打一下地方势力,却又不至于把人得罪狠了。

于是慈禧下旨,命刑部重新审理,并开棺验尸,以昭示公允。同时暗中传召杨昌浚,警告他不得再有抵抗之举。

在慈禧的压力下,刑部不敢怠慢,立即着手复审。将杨乃武、小白菜等人提审,又命人将葛品连的尸体运到京城开棺检验。

经过反复审理,刑部终于查明,葛品连确系病死,并非他杀。杨乃武、小白菜供词系屈打成招,实属冤案。

历经三年,七次审理,五次改判,这起轰动朝野的奇案终于真相大白。杨乃武和小白菜总算洗清了冤屈,免于死罪。然而他们的命运,却依然掌握在权力的博弈之中。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朝廷博弈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本应在刑部重审后就此了结。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这起案件竟成为朝中势力角力的棋子,牵扯出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当刑部认定葛品连系病死,杨乃武、小白菜属冤案时,以翁同龢、夏同善为首的朝义派认为,必须严惩浙江地方官员。他们以文臣谏官自居,坚持秉公执法、还原事实真相。

而以湖南、湖北籍官员为主的实力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多出身湘军,在朝中势力庞大。实力派认为葛品连已下葬多年,尸体腐烂,验尸结果不足为信,应维持原判。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双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慈禧作为太后,本不愿卷入其中。然而这起案件已非单纯的刑事案件,而是演变成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的角力。慈禧若置身事外,恐有失权威。

慈禧左右权衡,决定利用此案敲打地方势力,尤其是心头大患湘军。浙江巡抚杨昌浚正是湘军在江浙的代表,慈禧有意借案削弱其势力。

然而时局动荡,朝廷内忧外患,慈禧还需仰仗湘军平定叛乱。若贸然翻案,无异于与湘军翻脸,后果不堪设想。慈禧只得暂时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朝义派见状,决不罢休。夏同善纠集八名浙籍官员上书,要求彻查此案,以昭公道。他们声称,若冤案不平反,无异于湖南欺浙江,有损士气。

慈禧见浙籍官员态度强硬,终于下定决心借案敲打湘军。她下旨重审,并命开棺验尸,以昭示公允。同时暗中传召杨昌浚,警告他不得抵抗。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刑部奉旨复审,将杨乃武、小白菜等人提审,又将葛品连尸体运至京城检验。经反复审理,终于查明葛品连系病死,杨乃武、小白菜属冤案。

然而案件平反,并非终结。朝中两派围绕惩处浙江官员的问题,再起争执。

朝义派主张从严惩处,以儆效尤。实力派则力主从宽发落,以安民心。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不下。

慈禧处于进退两难之境。偏袒任何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她本欲息事宁人,却适得其反,反而激化矛盾。

就在此时,都察院御史王昕上奏弹劾胡瑞澜等廷审官员,称其"胆大妄为,欺蔑宫闱"。这句话戳中了慈禧的痛处,她勃然大怒,下令严惩浙江官员。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最终,浙江几乎所有经手此案的官员都受到处分。巡抚杨昌浚、学政胡瑞澜被革职。余杭知县刘锡彤发配充军。慈禧借此敲打了地方势力,挫伤了湘军的锐气。

然而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命运,却依然悬而未决。尽管洗清冤屈,保住性命,但因"同食诵经",又被处以杖刑。直到光绪三年二月,两人才最终获释。

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历时三载,七上七下,几经反转。表面看是一桩离奇的命案,实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地方势力与中央势力,朝义派与实力派,围绕案件展开激烈角力。

慈禧左右逢源,利用案件打压异己,巩固权威。然而在这场博弈中,真相与正义却一再沦为牺牲品。杨乃武和小白菜不过是其中微不足道的棋子,他们的冤案平反,不过是顺带的结果。

这起案件折射出晚清官场的腐败与黑暗,预示着一个王朝的没落。杨乃武和小白菜虽然最终洗清冤屈,但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却成为那个时代无数悲剧的缩影。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案件落幕

历经三年,七上七下,几经反转,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终于尘埃落定。然而这场官场博弈的结局,对当事人而言却是悲喜交加。

刑部复审后认定葛品连系病死,杨乃武、小白菜属冤案。按理说,他们理应无罪释放,官复原职。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慈禧借此案敲打地方势力,处分浙江官员的决心已定。巡抚杨昌浚被革职查办,学政胡瑞澜被削职为民。而最初主审此案、屈打成招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更是被发配充军,从此身败名裂。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浙江官场遭此重创,朝中震动。一时间,杨乃武、小白菜反倒无人过问了。直到光绪三年二月,两人才最终获释。然而获释并不意味平反。

刑部认为,杨乃武、小白菜虽非谋杀,却有"同食诵经"之嫌,有伤风化。故而杖责四十,罚俸三年。对已革去功名的杨乃武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获释那日,杨乃武衣衫褴褛,小白菜蓬头垢面,二人对视无言,神色惨淡。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的举人老爷与美貌女子,竟沦落至此。

回到故里,杨乃武举目无亲,家已破败。他曾高中举人,风光无限,如今却贫病交加,潦倒而终。小白菜虽保住性命,却背负骂名,无颜见人,郁郁寡欢,终老一生。

杨乃武、小白菜的悲剧,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在封建专制和腐败官场的阴影下,黎民百姓的命运如草芥,任人宰割。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七审七判,一句话让慈禧改主意

此案虽了,余波未平。一时间,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文人墨客纷纷为之赋诗填词,将这段冤案写入剧本,搬上舞台。

同治十三年,长洲县人吴趼人创作了传奇《杨乃武与小白菜》,将这段故事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自此之后,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被一再搬演,在民间广泛流传。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它揭示了晚清官场的腐败与黑暗,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同时也歌颂了杨乃武、小白菜不屈不挠、宁死不屈的爱情。

然而对杨乃武、小白菜本人而言,这场风波带来的创伤却是终生难以磨灭的。他们的人生,永远地毁在了这场官场博弈之中。

结尾

杨乃武、小白菜案历时三载,涉案官员达百余人,动摇朝野,影响深远。它既是一个冤案,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透过这个案件,我们看到晚清王朝的衰败,看到官场的腐朽,看到制度的罪恶。

杨乃武、小白菜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微不足道的两个人,然而他们的不幸遭遇,却成为那个时代无数悲剧的缩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转瞬即逝,却引人深思。

此案虽已结束,但它带给我们的反思却永无止境。我们要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