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一季度銀保漲跌,看報行合一引發的陣痛!增速下行,價值能否上行?

作者:A智慧保
從一季度銀保漲跌,看報行合一引發的陣痛!增速下行,價值能否上行?

曾經,車險市場因“報行合一”走過了一段不短的陣痛期,而這次輪到了一度狂飙的銀保管道。自去年8月監管在銀保管道力推“報行合一”後,該管道受到的沖擊仍在持續。

據『A智慧保』獲得的行業交流資料,今年一季度“開門紅”期間,行業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仍處在下行通道,1—3月份全行業交流彙總的銀保新單期交保費收入同比降幅為22%。

考慮到上一年同期,銀保管道正是風光無兩、烈火烹油的狀态,高基數疊加新規實施影響,這樣的下行并不令人意外。

從行業主體的銀保管道經營表現上看,一季度壽險“老七家”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集體負增長,平均降幅為25%;再看靠銀保管道賴以生存的銀行系險企,則是恢複節奏不一,有的出現超50%甚至超70%的負增長,有的則逆勢大增超160%。

這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險企之間對銀保管道的增長定位、經營政策出現分化,譬如前期銀保發展穩健的公司顯露出“逆周期”優勢,而大部分險企仍處在轉型、尋找新路徑的過程中。當然,逆勢正增長的險企中,也不乏路徑依賴者,希望通過維持增長保證先“活下來”。

壽險“老七家”齊降

銀行系險企恢複節奏不一

“報行合一”嚴格實施的背景下,2024年銀保管道“開門紅”表現如何?從『A智慧保』擷取的行業交流資料上看,銀保管道下行走勢尚未迎來拐點。

資料顯示,2024年1—3月,同業交流彙總的銀保新單期交保費收入為1536億元,較上一年同期的1964億元,同比下降22%。

從重點經營銀保管道的30家險企資料來看,今年一季度,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TOP10險企中,僅有2家站上百億門檻,分别是中郵人壽和大家人壽,保費收入分别為232.9億元和106.6億元。再從增速次元看,30家險企中,有多達22家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同比下滑。

行業主體上,壽險“老七家”、銀行系險企以及其他重點經營銀保管道的中小險企,往往對銀保管道生存冷暖的“感覺度”最敏銳,亦是市場關注的焦點與風向标。

首先,從壽險“老七家”資料來看,今年一季度,“老七家”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收入同比齊降,平均降幅達25%。其中,平安人壽、泰康人壽的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收入降幅超30%。

“老七家”銀保新單期交保費增速齊降的背後,一方面與市場熟知的“報行合一”新政沖擊不無關系,而作為行業第一梯隊的“老七家”,往往扮演着帶頭執行、帶頭防範費差損風險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去年同期銀保管道的較高保費基數,也給今年一季度造成壓力。彼時,低利率的市場環境下,以增額終身壽為代表的儲蓄型保險在銀保管道走熱大賣,不少險企将銀保管道視為“穩增長”的主力管道。

與壽險“老七家”銀保管道保費普降格局不同的是,今年一季度,銀行系險企在該管道的經營表現卻呈現分化态勢。十家銀行系險企中,六家險企的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收入同比下滑,另外四家則逆勢增長。

具體來看,同比下降的險企中,中銀三星人壽、光大永明人壽的降幅較大,分别達到52%和73%;逆勢增長的險企中,多家合資公司表現不俗,其中農銀人壽、交銀人壽一季度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分别增長37%和52%,中荷人壽更是同比大增165%。

銀行系險企的銀保管道增速分化、企穩不一,一定程度上說明着“報行合一”後,各家險企在管道端的恢複節奏、經營政策并不一緻。

譬如,新單期交保費下降的險企中,或許既有主動的降規模政策,也有被動的監管政策影響;反觀逆勢增長的銀行系險企,背後既與一些合資公司本身經營較為穩健,顯露“逆周期”優勢有關,同時也與銀保管道的戰略重要性難以替代不無關系。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季度“開門紅”期間,仍有不少中小險企的銀保管道保持高增長模式,如富德生命人壽、前海人壽、中融人壽,三家公司一季度銀保管道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分别增長51%、65%和167%。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家險企的償付能力報告已有較長一段時間處于“未披露”狀态,銀保管道的産品形态尚不得而知,産品對資本金的影響有多大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預熱到執行

嚴監管決心不動搖

對于“報行合一”的執行力度,監管并非說說而已,為了更好地防範費差損風險,引導行業學會算賬經營,自去年8月以來,監管部門已連發三道規範政策,力求讓“報行合一”嚴格落實。

回看2023年8月份,彼時銀保管道剛剛經受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下調的陣痛,緊接着“報行合一”的洗禮又接踵而至。當年8月22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釋出《關于規範銀行代理管道保險産品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在銀保産品備案時,應按監管規定在産品精算報告中明确說明費用假設、費用結構,并列示傭金上限。應據實列支向銀行支付的傭金費用,傭金等實際費用應與備案材料保持一緻,即“報行合一”。

時隔不到兩月,2023年10月9日,金融監管總局又在業内釋出的《關于銀保産品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中指出,部分保險公司備案的銀保管道産品的預定附加費用率,與後續單獨報備的銀保管道總費用不一緻。監管部門将按兩者孰低的原則認定銀保管道總費用。如保險公司存在“報行不一”,将受到嚴肅處理。

至此,銀保管道“報行合一”進入了動真格的階段,監管已下定決心整頓銀保“小賬”、手續費無序競争等行業弊病。從效果上看,2023年10月20日,監管在三季度銀行業保險業資料資訊新聞釋出會上透露,初步估算,銀保管道的傭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準下降了約30%左右。

2023年11月27日

“報行合一”亮劍下,銀保管道“大降溫”!險企何去何從?

如此嚴監管政策下,市場主體逐漸意識到“報行合一”已是大勢所趨,觀望不前、心存幻想是不可能的了。不過,具體到落實層面,此前不少保險公司對“報行合一”的了解和執行仍存在一定偏差,比如落實“報行合一”是總公司還是分支機構的職責、附加費用率的内涵與外延如何了解、回溯分析怎樣開展等。

為此,今年1月19日,金融監管總局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于規範人身保險公司銀行代理管道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明确和細化銀保管道“報行合一”相關要求,從保險公司設計和備案産品、健全内控機制建設、強化監督管理、統籌開展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等次元,對銀保業務進行全鍊條規範。這也是繼去年8月和10月兩次發文後,監管層再次發文強調銀保管道的“報行合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還首度明确劃分了保險總公司和分支機構的職責,提出保險總公司應建立健全銀行代理管道的業務、财務、内控及預算考核機制,確定下屬分支機構有效落實“報行合一”要求。分支機構應按總公司要求嚴格落實“報行合一”工作。

2024年1月19日

重塑銀保“全鍊條”:“報行合一”,監管為問責排序!

報行合一“一鍵三連”的監管政策,讓一度飛馳狂飙的銀保管道踩下刹車,險企不得不重新調整對銀保管道的經營政策,如何更好地把握規模與品質,短期與長期的關系成為新課題。

費用降、增速降

可否找到價值路徑?

除了費用外,業務價值也是市場關于銀保管道探讨最多的問題。“有規模無價值”“特别消耗償付能力”是銀保管道發展的老大難。

要知道,銀保産品的預定利率和結算利率普遍較高,險企投資端的成本疊加過去長期以來費用端的高成本,使得銀保管道整體的承保利潤也較薄,甚至很多中小險企的銀保管道是“賠本賺吆喝”。

那麼,新的問題也随之引起議論,“報行合一”後銀保管道的價值貢獻能否改善?手續費對銀行管道吸引力降低後,對于險企來說,又該如何探尋新的發展模式?

『A智慧保』注意到,就目前來看,市場主體普遍看好“報行合一”後銀保管道釋放的長期價值貢獻。以頭部險企為例,在前不久的上市險企業績會上,太平人壽總經理程永紅就指出,“報行合一”政策實施後,銀保管道為公司帶來了更多貢獻。“目前,銀保新業務價值率已接近30%。而銀保跟個險‘比翼雙飛’的新業務價值率在過去是難以做到的。”

中國人壽副總裁白凱也認為,随着銀保管道“報行合一”的推行,使得銀行代理手續費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産品的新業務價值率有一定的提升。

“預計在‘報行合一’的持續引導和規範下,銀保管道的手續費率水準有望顯著降低,進而推動管道新業務價值率提升。”對此,國聯證券相關研報也給出如是分析。

事實上,對于銀保管道的深度調整,很多險企也在基于過去的發展缺陷進行針對性的轉型,譬如在産品端,壓縮趸交提升期交業務占比;主推儲蓄型保險的同時,加大對高價值健康險的補充;理财型産品中,為減輕利差損風險,增強對分紅險、萬能險等銷售力度,降低對利率的敏感性,而且不少公司在銷售規模上也設定了上限。

而在營銷端,近兩年不少險企也開始探索與銀行的深度合作模式,譬如平安的新銀保模式,大家人壽探索“千網千面”政策。以大家人壽為例,該公司通過對各家合作銀行在發展戰略、經營政策、管理模式、考核體系等方面的系統性研究,發現不同銀行的經營特點并針對性地設計經營政策,制定差異化的經營方案。

或許,在銀保管道率先作出精細化、數字化轉型的險企,面對此波“報行合一”政策的調整會更加從容一些。

綜上來看,對于銀保管道陣痛期的下行走勢,也許無需太悲觀,一方面,從市場需求來看,低利率的環境疊加銀行中介收入壓力,保險産品依然有較強的資産配置優勢;另一方面,長期來看,執行“報行合一”有助于行業主體更好地管控費用成本,并以此為契機倒逼其探索出更具價值、更有品質的經營模式。

畢竟,銀保帶來的規模效應,給投資端帶來一定的考驗,如何掌握好平衡術是險企目前必須要思考的兩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