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
常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把自己累得腳不沾地;
有時候明明意見不一樣,卻委曲求全保持沉默;
哪怕偶爾心情特别低落,也要苦撐着笑臉待人......
我們之是以這樣做,無非因為害怕被人讨厭,進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在《被讨厭的勇氣》一書中,有段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招人讨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
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作的事情。
的确,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别人讨厭。
如果想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勢必身不由己,最終疲憊不堪。
不過,有人讨厭你未必是壞事,反而證明你活得不錯。
大多數情況下,人都會抵觸和自己很像,但又做得比自己好的人。
那些生活中的強者,從來都不怕被人讨厭。
前段時間跟朋友琳琳見面,發現她正因為人際關系而頭疼。
去年入職新公司後,琳琳靠着積累的人脈和資源,啃下了一個老大難問題。
上司在全員大會上鼓勵她,還特意給她破格升了一級。
可也正因為此,她忽然之間“沒朋友”了。
之前的“飯搭子”總是借口工作忙,不再跟她一起吃飯。
她試着私下給對方送禮物,想緩和一下關系,沒想到人家依舊愛理不理。
就連工作上的配合,對方也是敷衍了事。
有次,她找對方要一份活動資料,開周會時彙報用。可對方硬是拖到了開會前30分鐘,才把資料發給她。
她有些無奈,卻也意識到這或許就是職場殘酷的一面。
部落客@倩倩也分享過類似經曆。
當她頻繁在網上輸出自己的觀點時,有些人會捏造出抹黑她的文章,甚至還會人身攻擊。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她都為此痛苦不堪,一度停止創作。
她想去反駁,卻發現如果想自證清白,就要暴露更多隐私。
後來,她意識到自己無法取悅所有人,便學着不去在乎外在的聲音。
生活中,總有人見不得你好,也有人莫名讨厭你,但這都不是你的錯。
就像餘秋雨所說:“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隐憂。”
面對這種情況,過多解釋隻會徒費心力。
不說服、不生氣、不抱怨,才是最高明的處理方式。
話說回來,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比你優秀的人。
從對待他們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心胸和度量。
與其跟優秀的人比,不如多看到他們的優點,跟着他們學。
時間久了,蛻變自會發生。
看完電影《指揮家》後,被女主安東尼娅的經曆深深打動。
她出身貧寒,卻心懷音樂夢想。
然而,她也因為天賦被身邊的人排擠、否定、打擊。
當她在宴會上說出“我想當指揮家”的願望時,在場名流貴族不顧形象,紛紛大笑起來。
當她想要組建女子樂團時,無數人試圖阻止她,等着她出醜。
人們告訴她:“你是不可能成為指揮家的!”
她咬咬牙回擊道:“如果不去努力嘗試,我到死都不能原諒自己。”
等好不容易有了演出機會,等待她的不是觀衆的歡呼,而是鋪天蓋地的質疑,所有人都想看着她失敗。
所幸,她扛住了巨大的輿論壓力,憑借過硬的能力,赢得了現場1500名觀衆的贊賞,她也是以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指揮家。
她坦言:“别人怎麼輕視我評價我不重要,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是啊,有時候越優秀的人,越容易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越容易被人嫉妒。
可要是被閑話絆住,那才是得不償失。
别人的嘴,自己的路。
很多沒本事的人,喜歡貶損别人擡高自己;
真正有能力的人,總是能看到别人的優點。
正如《金錢的靈魂》中所寫:
内在的稀缺狀态、稀缺心态,是人們嫉妒、貪婪、偏見的核心,是導緻我們與生活發生争執的根本原因。
承認别人的優秀,是一件艱難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直面自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可也正因為看到了差距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變得更加優秀。
人這一生,就像爬樓梯。
無論走到哪一層,都有人仰望你,也有人俯視你;
無論你做了什麼,都有人認可你,也有人鄙視你。
别人如何評價你,就像一面鏡子,投射的是他的格局,而不是你的水準。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如何才能擁有被讨厭的勇氣呢?
- 第一,課題分離
所謂課題分離,就是厘清楚:哪些是我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
判斷标準很簡單,就看行動的直接後果由誰承擔。
很多時候,我們之是以陷入困境,就是混淆這兩者的關系。
其實,我們隻需要做好自己的課題就行,千萬别為别人的課題折磨自己,也别把别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期待。
至于對方怎麼評價你,那是他的課題,不用你操心。
比如圖書館有人在吵鬧,你明明很煩躁,卻不敢制止,于是一個人生悶氣。
用課題分離的角度來看,表達是你的課題,别人接受還是拒絕,是他的課題。你要做的,是滿足自己的“表達需要”。
當我們習慣了看見自己的需求,就不會被别人牽着走。
- 第二,變壞為好
因為過于重視外在眼光,我們往往害怕被人讨厭。
可羅振宇卻提出一個相反的觀點:被人讨厭,是一筆财富。
為什麼這麼說呢?換位思考下就能得出答案。
有時我們不喜歡一個人,通常是他做到了你做不到的事,或擁有了你得不到的東西。
尤其是在同一個領域,身份、地位、相貌、年齡越接近,嫉妒的可能性越高。
是以,當有人讨厭你時,可能不是你哪裡做得不好,而是你的耀眼襯托出他的黯淡。
他的讨厭,反而幫你識别出了自身優勢。
你沒必要和他糾纏,當你越來越厲害,和他的差距越來越大時,他的敵意就會消失。
- 第三,活成閉環
心理學上說,卓越的人和普通人之間,真正的差異在于心理評價機制的差異。
卓越的人都有一個内在評價機制,注重自己的聲音和看法。
普通人喜歡在别人的評價中尋求支撐,忽略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結果不斷迷失和搖擺。
我們短暫的一生,不是為了讨好誰、取悅誰,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樣子。
不妨把自己活成一個閉環,凡事以我為始,也以我為終,這樣周圍的聲音就很難再幹擾你。
你始終忠于自我,别人自然而然會尊重你。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
我允許别人如他所是,我允許他會有這樣的所思所想,如此地評判我,如此地對待我。
因為他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在他那裡,他是對的。
凡事都有兩面性。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麼看待問題才是問題。
如果有人讨厭你,你可以自暴自棄,也可以借此獲得自我肯定。
生活不是一場零和遊戲,當我們學會看到積極的一面時,那些人際關系中的不悅和束縛,就不會再困擾你。
最後,祝我們都能擁有被讨厭的勇氣,遠離消耗自己的人際關系。
來源:中國新聞網微信公衆号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