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作者:吳曉波頻道

“2023年,香港GDP總量為3835億美元,而新加坡為5013億美元,兩地的GDP差距擴大到了1178億美元。”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文 / 巴九靈

新加坡的掌權者,要換人了。

4月15日,新加坡總理公署宣布,李顯龍将在5月15日辭去總理一職,副總理兼财政部長黃循财将宣誓就任總理。

自2004年上台,在二十年的總理生涯中,李顯龍和他的父親李光耀、他的前輩吳作棟一樣,都成為了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在這三位總理的帶領下,新加坡從一個又窮又破的“彈丸小國”,變成了人均GDP超8萬美元的發達國家,并打造出了兩張金閃閃的國家名片——“全球旅遊勝地”和“國際金融中心”。

就在李顯龍宣布辭職前一個月,新加坡還憑借這兩張名片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新加坡,衆多遊客在魚尾獅公園遊玩

先是總理親自站台,用“獨家協定”拉來美國著名歌星泰勒·斯威夫特(外号“黴黴”)開了一個星期的演唱會,總計為新加坡帶來了5億新币(約合26.7億元人民币)的旅遊收入;

後是在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新加坡力壓香港,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紐約和倫敦)。

随着新加坡辦演唱會的成功和金融業的領先,我們的目光也抛向了它的最大對手——中國香港。這個曾今無可撼動的亞洲金融中心,進入21世紀後,似乎在與李氏父子掌權下的新加坡的競争中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最近人們對香港的熱議,大都是其樓市因全面“撒辣”而成交量暴漲,帶動了經濟的複蘇。但看到消息的網友們,并沒有祝福香港,反而嘲諷香港有“房地産依賴症”。

在近幾年的中文網絡上,唱衰香港的言論越來越多。有人說“香港跌倒、新加坡吃飽”,還有人說“香港正在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

事實果真如此嗎?今天這篇文章,就從金融業、港口貿易、制造業、新興産業等幾個次元做下對比,由此得出一個客觀中肯的結論。

金融業:香港依然是最大的聚寶盆

金融業,是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一戰場,競争非常激烈。

首先,新加坡的金融行情确實很好。自從地緣政治出現大變動後,移民新加坡的富豪就越來越多,熱錢湧入新加坡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有資料為證。設在新加坡的單一家族辦公室(為富豪家庭管理資産和調動資源的機構),2018年隻有28個,2020年激增至400個,2023年底飙升至1400個。

《福布斯》釋出的2023全球富豪榜顯示,全球富豪總人數比2022年減少了28人,新加坡的富豪卻逆勢增加了9人。

不過,香港畢竟做了幾十年的“老大哥”,家底還是比新加坡更厚實一點。

截至2021年底,香港股市市值是42.4萬億港元,新加坡是4.6萬億港元,香港是新加坡的9倍多。2021年,香港股市每日成交額為41萬億港元,新加坡僅1.9萬億港元,香港為新加坡的22倍。

截至2021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總數9000億元,而新加坡為1750億元,前者是後者的5倍。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香港彙豐銀行總部

香港保險業管理資産規模超過4.5萬億美元,排名亞洲首位、全球第二。全球20大保險公司,有12家在香港獲授權經營保險業務。

根據美國咨詢公司BCG公布的全球财富報告,香港管理的境外資産高達2.2萬億美元,新加坡為1.5萬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移居新加坡的投資銀行家正在陸續傳回香港。瑞銀先前20多位由香港轉調他地的員工中,約有三分之一已經傳回。

金融人士更青睐香港,是因為香港給出的待遇更高。

據彭博行業研究,香港投行分析師的平均年薪約9.2149萬美元(折合約71.84萬港元),比新加坡高約46%。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香港中環一帶

可以說,無論是股票、債券、外彙,還是資産管理、财富管理,香港金融市場資料都強于新加坡。

當被問到“你擔心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被新加坡取代嗎?”時,香港特區政府财經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完全沒有這種擔心。”

香港的金融地位有多強,關鍵取決于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隻要中國經濟持續繁榮且堅持對外開放,那麼中國企業的出海需求就會越來越旺盛,香港金融機構的“搞錢”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港口貿易和制造業:香港不如新加坡

雖然香港的金融業更龐大,但香港的經濟總量卻不如新加坡。

早在2010年,新加坡的GDP就超過了香港。到2023年,香港GDP總量為3835億美元,而新加坡為5013億美元,兩地的GDP差距擴大到了1178億美元。

為什麼人口更多、土地更廣、沉澱更深的香港,卻在這塊輸給了新加坡?問題出在港口貿易和制造業上。

新加坡的港口,比香港更加繁忙。2023年,新加坡港實作貨物吞吐量5.917億噸,是香港的3倍多。根據海事咨詢機構Alphaliner的集裝箱港口排名,2021年上海排名第1,新加坡排名第2,香港跌至第10。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新加坡港口碼頭比港口貿易差異更大的是,制造業。自2020年起,香港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不足1%。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新加坡則把制造業當作立國之本。截至2022年,對新加坡GDP貢獻最大的四個行業分别是制造業(21.6%)、批發貿易(18.6%)、金融保險(13.5%)和運輸倉儲(10.4%)。

粗算一下,新加坡的制造業增加值,比香港要多1000億美元。而前文說了,兩地的GDP差距是1070億美元。

也就是說,新加坡與香港的經濟差距,主要是由制造業造成的。

其實,在曆史上,香港的工業起點比新加坡高得多。

20世紀40年代末,一些内地企業家把工業裝置和資本轉移到了香港,帶動了香港本土制造業的發展。而當時的新加坡還是徹頭徹尾的農業島,港區以外盡是農田。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向香港轉移勞動密集型産業,香港成為亞洲一流的制造業基地,誕生了各種“工業大王”,如塑膠花大王李嘉誠、皮革大王田家炳。與此同時,在李光耀政府的帶領下,新加坡也初步建成了工業體系。

分野出現在1980年代,香港做減法的時候,新加坡做加法。由于内地的生産成本更低、招商政策更給力,香港企業家就把工廠都轉移到了珠三角。

而當時新加坡卻有計劃地更新制造業,從生産勞動密集型産品向高技術含量産品過渡。

到了90年代,香港的制造業家底就被掏空了。有關資料顯示,1991-1997年,香港股價和房價的增值共計7萬億港元,而這恰好等于香港在這7年間GDP總和。

而當時新加坡的電子産業,已經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磁盤驅動器和磁盤驅動部件生産國。

進入新世紀以後,香港朝着“金融+地産”的方向蒙眼狂奔。而新加坡則不斷推進制造業的更新轉型,最終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創中心。

2009年,李光耀評價香港地産商:“他們制造出什麼行銷世界的産品了嗎?沒有!”

新興産業:新加坡踩中了所有風口

內建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精密工程、新能源、新材料……但凡是我們能想到的高端産業,新加坡都有所布局,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新加坡是“晶片之都”。新加坡的半導體産量目前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的11%。新加坡擁有超過300家半導體企業,其中包括德州儀器、意法半導體、英飛淩、美光、格芯等跨國公司。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新加坡,格芯公司晶圓廠制造間

新加坡是“生物醫藥之都”。全球前十大收益最高的藥物中,有四種在新加坡生産。新加坡生産的助聽器占據了全球約30%的市場佔有率。新加坡擁有超過50家醫藥工廠和300多家醫療科技企業。國藥集團、科興生物、金斯瑞、藥明生物等國内醫藥龍頭也相繼在新加坡建廠。

另外,不産一滴油的新加坡,居然是世界第三大煉油國。煉油石化産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産業。2011年,新加坡的石化行業産值高達770億美金,占當時全國生産總值34%。

發達的先進制造業,還反向推動了新加坡的科學和教育事業。

一位香港知名大學的理工科教授對《财經》記者說

香港和新加坡的高校一般不接受自己的畢業生進入學校當教授,而隻接受比自己強一個檔次的院校畢業生。20年前,香港高校畢業生可以去新加坡的大學當教授;而現在,情況已經反過來。新加坡高校畢業生可以來香港高校當教授了。

香港的突圍之策

新加坡的工業奇迹,引發了香港人的無限感慨。

1998年,香港政府反思産業發展,初步達成了“從以加工、貿易為主向以高科技提供高增值服務為主轉變”的共識。随後,港府和“電訊盈科”(李嘉誠之子李澤楷的企業)聯手,推出了數位港計劃。

但香港剛剛挺過亞洲金融風暴,政府手裡沒多少餘糧,很難給數位港“補血”。更要命的是,香港人把數位港的規劃改了,70%的土地建成了住宅,高科技項目變成了房地産項目。

香港vs新加坡:千億美元的差距怎麼追?

香港,數位港

過度依賴房地産和金融的香港,很快陷入了“怪圈”:房價持續高漲,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創新創業的氛圍越來越弱,年輕人的怨氣越來越重,然後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痛定思痛,香港不得不做出改變。2022年4月29日,李家超正式喊出“無創科,無未來”的口号。

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香港首先面臨的是土地緊缺、人才短缺、企業較少、技術滞後、資金不足等問題。

土地方面,香港本想學新加坡,通過大規模填海造陸,興建公共房屋和現代工業區。但由于香港環保組織極力反對,再加上港府背上了巨額債務,香港不得不暫緩填海計劃。

但比起新加坡,香港也有自己的地緣優勢——香港以北是經濟活躍、工業發達的珠三角。是以,香港正在利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粵港合作平台,解決前沿科技的落地問題。

人才方面,香港和新加坡暗中較勁,都出台了針對投資者、專業人士和年輕學生的落戶政策。

目前來看,兩城打成了平局,去新加坡的投資者多一些,去香港的專業人士多一些。2023年香港收到約20萬宗落戶申請,超過12萬宗獲批,約7萬人已抵港。

企業方面,香港政府一改往日的高冷态度,開始加入了“招商大戰”。

最近,香港政府設立了100億元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按照計劃,特區政府會為每家企業補助最少一億元,最多兩億元,預計100億元的計劃規模可支援最多100家企業。

深陷虧損與減産危機中的哪吒汽車,率先響應了港府的号召,宣布要在香港投資幾十億元,建設智能研發中心、大資料中心和汽車工廠。

投桃報李,港府承諾将為哪吒汽車提供2億港币補貼,并協助基石輪投資2億美金。

投資金額雖然不是很高,卻彰顯了香港政府的“愛賢之心”,頗有“千金買馬骨”的意味。這向企業家們傳遞了一個信号:像哪吒這樣年營收隻有幾十億元、累計虧損上百億元的企業,都能拿到港府的錢,那規模更大、效益更好的企業,是不是能獲得更大的扶持?

就目前來看,香港此舉頗有一定成效:2023年以來,香港成功引進了上百家創新科技企業(其中包括華為、京東、美團、聯想)落戶。跨國公司投資香港的意願也變強了。

除了土地、人才和企業,資金和技術也很重要。不過,香港也不用太愁,畢竟香港是一流的金融中心,還有幾所世界級名校(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其實,香港最缺的是一種精神,一種崇敬科學、重視研發、追求創新、勇于創業的精神。2022年香港聯考結束後,8名“狀元”中有6人選擇學醫。

而即将辭去總理職務的李顯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問題的根源,是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信心。”

這或許就是擺在香港面前的首要問題。

本篇作者 | 饒祖分 |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 何夢飛 | 圖源 | VC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