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經濟|田間地頭看“智慧”

作者:河北新聞網

3月26日,館陶縣農業大資料中心指揮排程平台上顯示着當天的天氣狀況、種植成本結構、館陶農産品價格等。點開平台上的黃瓜種植區域,選擇地塊、品種、茬口後,螢幕上便顯示出黃瓜在地裡的實時狀态,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空氣及土壤的溫濕度等資料一目了然。

“通過采集這些資料,我們可以了解農産品的種植、生長、銷售等情況,有利于我們做出科學的管理決策。同時,一旦我們在平台上監測到農産品生長資料異常,也會及時告知農戶,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館陶縣農業農村大資料中心營運部主任周曉彤說。

近年來,館陶縣充分運用資訊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小型氣象站監測黑小麥長勢,植物工廠裡的蔬菜空中長……走進館陶縣田間地頭,一個個“智慧故事”颠覆着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

數字經濟|田間地頭看“智慧”

3月27日,月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闫風波正在通過微信小程式“館陶農服”檢視苗情。

麥田裡裝上“千裡眼”

3月30日早晨,館陶縣月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闫風波在家中通過手機上的微信小程式“館陶農服”,檢視位于東廣才村農場内的黑小麥苗情,小程式上實時顯示着麥田裡的空氣濕度、光照、土壤含水量等資料。看到土壤含水量資料偏低,闫風波立刻通知從業人員到地裡打開電閘,對黑小麥進行微噴滴灌。

“麥田裡裝上‘千裡眼’,随時随地都能檢視苗情,真是太友善了。”闫風波說,2010年起他開始承包土地,大規模種植黑小麥,并在幾年後注冊了自己的公司。起初,他采用傳統模式種植,最累的活兒是到大田裡檢視苗情,從早上一直到天黑,才能把四五百畝地全部檢視完。除此之外,澆地、打藥等農活自己幹不過來,雇人是常有的事兒,最多時一次要雇五六十人。

風吹日曬的辛苦,以及居高不下的人工成本,曾讓闫風波頭疼不已。改變,源于3年前館陶縣農業農村局到他這裡的一次調研。

彼時,館陶縣依托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建立,正在全面推進農業資訊化。了解到他的需求後,該縣農業農村局依托農業大資料中心,在闫風波的農場内安裝了溫濕度、光照、土壤墒情等智能化傳感器,并對農場内的從業人員進行技術教育訓練。

有了資訊化助力,闫風波種地輕松多了。

走進闫風波的一塊黑小麥田,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田邊,一根細長的杆上安裝着監控專用的攝像頭。“這相當于在麥田裡裝上了‘千裡眼’。有了它,在家中、在出差的路上,都能了解田裡的苗情。”闫風波說。

在月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區附近,有一個小型氣象站,可以實時監控麥田裡的風速、風向、雨量、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等氣象要素,并将這些資料通過物聯網傳輸到館陶縣農業大資料中心,使用者在手機上就可以了解到黑小麥生長的實時資料,并根據這些資料對黑小麥進行科學管理。

随着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健康有機的食品更加追捧。順應市場需求,闫風波還在麥田裡安裝了太陽能滅蟲燈。在有害蟲的季節裡,太陽能滅蟲燈每到晚上發出紫色的光,引誘害蟲撲向燈光。

憑借高科技,闫風波的種植規模很快從四五百畝擴大到1000畝,人工成本和原來相比降低了2/3。由于精細化管理,闫風波種出的黑小麥品質也比原來更高,銷售情況更好。

種地輕松了,闫風波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展二産上。如今,他們公司對黑小麥進行深加工,生産的馍片、挂面、醋等産品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嘗到智慧種地甜頭的闫風波對未來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将引進更多的智慧種田裝置,将更多的農業新科技用于生産中,提高農産品品質。”

數字經濟|田間地頭看“智慧”

3月27日,館陶縣智慧農業産業園植物工廠内,從業人員正在對蔬菜進行技術管理。 河北日報記者方素菊攝

植物工廠裡,蔬菜空中長

3月27日,館陶縣智慧農業産業園植物工廠内,一株株翠綠的生菜生長在5層的種植架上,看上去像家裡的盆栽。

“我們的生菜是無土栽培,口感更加嫩、脆,市場價格是普通生菜的10倍。”館陶縣智慧農業産業園負責人李建鵬說。随後,他掀開生菜底部的一塊闆,生菜的根部便展現在記者眼前。由于生長在水中,生菜的根部很幹淨。“生菜的生長主要靠吸收水裡的營養液。”李建鵬說。

記者看到,和傳統的溫室大棚不一樣,生菜所在的大棚通體都是玻璃的。陽光穿過玻璃,這裡看上去更加明亮。一排排乳白色的植物種植架以及角落裡随處可見的物聯網接入裝置,讓人感覺這裡更像是一座現代化的工廠。

“在生菜的種植過程中,我們不打藥、不施肥,而且玻璃溫室相當于為生菜營造了封閉空間,把害蟲以及有害氣體隔絕在外面。”李建鵬說。

生菜能夠茁壯成長,離不開這裡的智慧管控技術。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産業園區管理平台,李建鵬向記者展示了大棚内蔬菜的智慧管控技術。手機上不僅顯示着大棚内的溫度、光照、濕度等名額,還有産品批次及溯源碼管理、農産品溯源記錄、農事農資管理等内容。

“有了這個智慧大腦,我們在手機上就能随時監測大棚内的生産資料。一旦有異常,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處理,進而達到精準種植、精準管理的效果。”李建鵬說。說話間,他發現溫室内的溫度值偏高,于是在手機上直接操作給大棚降溫。不一會兒,大棚内的溫度就達到了正常值。

現代化的種植設施和技術,讓大棚的種植效益倍增。“别看我們這個大棚占地僅1畝,實際産量卻相當于五六畝地的産量。”李建鵬指着5層的種植架和上面的物聯網裝置說,現在這個大棚裡除了種生菜,還有莙荙菜等,在市場上很暢銷。這裡以後還将種植草莓等水果,陸續發展采摘、農業觀光遊等項目,讓這塊土地進一步增産增效。

數字經濟|田間地頭看“智慧”

3月27日,館陶縣翟莊村有機黃瓜種植基地的一個大棚内,基地負責人王鑫正在智能水肥一體機上設定施肥計劃。 河北日報記者方素菊攝

黃瓜大棚裡的“黑科技”

3月27日,館陶縣翟莊村有機黃瓜種植基地的一排排黃瓜大棚内,翠綠的黃瓜長勢正好。該基地負責人王鑫在智能水肥一體機上設定好施肥計劃後,智能水肥一體機便開始自動給溫室大棚内的黃瓜滴灌施肥了。

“這台智能水肥一體機,一頭連接配接化肥桶,一頭連接配接滴灌裝置,隻需一鍵操作,便可完成水肥自動配比、自動滴灌。”王鑫說,過去,黃瓜需要多少水、肥,隻能靠經驗或人工觀測,現在則能實作精準監測、預測、按需供應。這種方式與傳統灌溉方式相比,能節省水肥30%以上。

随着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發展,數字經濟與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的融合不斷走向深入。為了降低種植成本,2019年起,王鑫開始陸續改造基地内的黃瓜大棚,用科技賦能黃瓜的種植、管理,大棚内溫濕度、水肥澆灌等名額監控和操作均實作了智能化。

走進王鑫去年8月建成的一個黃瓜大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氣候監測儀,它能監測大棚内的二氧化碳、光照強度等名額。在一些角落,還安裝有土壤檢測儀和溫濕度傳感器,可以随時掌握土壤墒情。除此之外,這裡還有自動打藥、自動放風、自動卷簾系統。

“有這些‘黑科技’把控‘光溫水濕肥’,能夠確定黃瓜在最适合的環境下生長。”王鑫說。

科技助力,種菜省心。如今,王鑫僅通過一部手機就可以管理基地50個蔬菜大棚,澆水、施肥、打藥都可在手機上直接操作。大棚内一旦溫度變低或變高,自動卷簾系統和自動放風系統會自動啟動,溫度正常後又會自動關閉。

“對大棚進行智能化改造後,我們的人工成本下降了40%,精準化種植出來的黃瓜品質更高,更受市場青睐。”王鑫說。(河北日報記者 方素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