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滇藏行日記】教育,是源源不斷的希望

作者:西藏主要新聞

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考察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時深刻指出,國家要強大,必須辦好教育。前不久,我們滇藏行采訪組深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左貢縣采訪期間,圍繞教育發展,與每一位受訪者深入交流。同時,走進芒康縣鹽井中學,與教師、學生面對面交流訪談,對西藏教育發展以及普通人的教育觀有了更為具體、直接的認識和了解。

“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家的葡萄酒釀造,能夠完成從小作坊到公司化的更新,再到運用現代化的管理和技術,就是因為我和哥哥接受了教育。”

曲措是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在芒康,她是家喻戶曉的名人。除了長得漂亮,曲措對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人人聽了都會豎起大拇指。2010年大學畢業後,曲措考上了公務員。2014年,為了将家鄉的葡萄酒推廣出去,她選擇辭職,回到家族葡萄酒企業發展。“現在,我們公司有藏族、漢族、納西族、彜族、景頗族、白族、滿族、傈僳族8個民族34名長期員工,還有很多臨時用工,周邊的村民都喜歡來我們這裡上班。我們的酒也賣得非常好,年收益達到1700餘萬。”

【滇藏行日記】教育,是源源不斷的希望

圖為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葡萄園 攝影:闫潔

在曲措看來,如今的成功都要歸功于自己和哥哥接受了教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哥哥因為接受了教育,去外面看過之後,覺得家裡釀酒的小作坊肯定走不長遠,于是決定将專業的釀酒技術請進來,2009年創辦了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我自己因為接受了教育,才能走出去多看多學,進而思想上有了很大改變,格局也逐漸打開了,在公司管理上,實作了現代化的更新。”

曲措說,她平時喜歡讀人物傳記,常常很受啟發,會思考如何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如何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如何更好回饋社會。幾年前,隔壁村一名學生家裡有困難找到了她和哥哥,從此,她成為了這名學生的第二家長,決定資助她完成學業。現在,小姑娘在首都師範大學讀大二。“當時她聯考填報志願,也征求了我的意見。去年我去北京大學參加鄉村振興與中國風土葡萄酒産業論壇的時候,約她一起吃飯聊天,感覺她的整個人生、世界都變了。也真切感受到,我們做這樣的事情,意義太大了。”曲措說着,整個人都興奮起來,不停重複“教育真的可以改變人” “知識真的改變命運”。

“現在即使是卡卡溝溝裡的人,都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鹽井中學旁邊,很多家長租了房子在陪讀,這樣的叫半寄宿,孩子平時一日三餐在學校吃,下午放學後回到家長身邊。我的女兒也是這樣,早上送去學校,下午接回來。有的孩子家裡太遠,或者有其他困難,就是完全寄宿,再難也要讀書。”曲措介紹說,現在西藏實行15年免費教育,孩子上學基本不需要家裡花錢。但公司仍然成立了“達美擁”勵志獎學金,每年為家庭困難的優秀學生發放獎學金,讓他們學得更安心。達美擁是藏東珍寶酒業有限公司的葡萄酒品牌,取自孕育公司産區葡萄的雪水之源——達美擁雪山。曲珍說,飲水思源,要懂得感恩、回饋。

“2022年,我們把侄女,哥哥的女兒,送到紐西蘭去學葡萄酒釀造,希望她學習國際先進技術,打開眼界,學成回來接着做我們的葡萄酒”。曲措認為,父親是家族葡萄酒釀造第一代,哥哥是第二代,她是第三代,侄女将來就是第四代。

“住校挺好的,學校有校規,老師來管教,比父母教育得好,還能學會自力更生”。

來到芒康縣鹽井中學,沿逆時針方向第一站是籃球場。下午兩點多的球場,可謂是熱火朝天,同學們在球場上肆意奔跑、跳躍、呼喊,揮灑汗水、拼搏力量。那一刻,時光倒流,我們也似乎回到了青春年華,回到了曾經培養我們知識、教會我們勇敢、見證我們成長奮鬥的校園。

【滇藏行日記】教育,是源源不斷的希望

圖為鹽井中學球場上,學生們正在打球 攝影:闫潔

往裡走,道路兩旁的欄杆上,晾曬着許多校服、鞋子。走近仔細看,都刷洗得幹幹淨淨。我們不禁感歎,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那時要能幹。

教學樓一樓的一間教室裡,一大半學生在上自習,不到半小時的時間,陸續有同學進來,教室差不多坐滿了。我們在一名正在背英語單詞的女同學旁邊坐下來,了解她的學習情況。她叫曲珍,家住朱巴龍鄉,距離學校7個小時車程,是以選擇寄宿學校。曲珍家裡有一個哥哥,身體不太好,日常需要媽媽照顧,姐姐招了女婿上門,倆人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自己想讀書,家裡人也都說,不論多困難,都要支援她讀書,将來走出去。 問她哪門課程學得最好,她自信地回答,都學得不錯,相比的話,國文稍微弱一點。原來她是班上第一名。至于将來想做什麼,她說自己空間想象能力不錯,想做設計,但現在最重要的是學好每一門課程,才有機會實作夢想。

【滇藏行日記】教育,是源源不斷的希望

圖為周日鹽井中學一間教室裡,同學們自發來上自習 攝影:闫潔

見同學們有的在背英語單詞,有的在學藏國文,我們一行三人正好會英語、藏語、德語,于是分别和他們溝通學習心得。大家好奇地睜大眼睛,似羨慕,也似憧憬。如果不是還要趕去左貢縣,真想跟她們多交流一陣子。

左貢縣退休養路護路勞工怕根精神矍铄,雙眼炯炯有神,說起話來聲音洪亮高亢。怕根對自己的生活很滿足,贊美318國道是金路銀路,友善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交流和發展,作為養路勞工,自己也獲得了養家糊口的工資。如今,三個孫子都已長大,老大和老二分别上初三、初二,老三讀六年級。因為兒子兒媳平日裡工作忙,三個孩子都在學校寄宿。“住校挺好的,省了很多事,學校有校規,老師來管教,我覺得比父母管得要好,在家沉迷手機,在學校還學會了自力更生”。怕根說。

“家裡有一個孩子,就支援一個孩子上學。有兩個孩子,就支援兩個孩子上學。”

從左貢縣開車大約倆小時,下318國道,經過一段盤旋曲折、有驚無險的鄉路,我們來到了坐落在怒江峽谷深處的東壩鄉。鄉黨委副書記登增旺堆向我們介紹,東壩鄉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驿站,據說過去鄉裡有五六家大馬幫,奔波在茶馬古道上,東到康定、大理,西到拉薩,甚至亞東等地,從事長途販運。馬幫商貿的興盛、物資的集散中轉,也帶來文化藝術的交流和思想的開放。

【滇藏行日記】教育,是源源不斷的希望

圖為東壩民居 攝影:闫潔

歲月如歌,“茶馬古道”曾經生機勃勃的圖景,也唱進了如今我們所見的東壩民居。澤登郎加家的房子,乍一看去,有四五層樓房高,進去參觀,其實隻有三層。澤登郎加說,以前馬幫修建房屋的時候,一層用來養馬,層高較高,祖祖輩輩就傳承了下來。“作為馬幫後代,東壩人先天有走南闖北的經商傳統,日子算是富裕,賺來的錢首先用來蓋房子,在上一輩修建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加蓋翻修,有的房子蓋了甚至幾代人。”

看到二樓客廳正在玩耍的小孩,大概兩歲多,我們問澤登郎加,世世代代這麼修房子,将來孩子長大,也是希望他繼承祖業,呆在東壩,繼續修建、翻新家裡的房子嗎?澤登郎加笑了,認真地說,“那是以前,現在的家長,相比蓋房子,更看重小孩教育,有一個孩子,就支援一個孩子上學。有兩個孩子,就支援兩個孩子上學。這樣他們以後才能去看外面的世界,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做父母的也安心。”

見我們還有一些不解,澤登郎加繼續解釋說,東壩人熱衷蓋房子,是繼承了父輩的傳統,于他而言,蓋房子隻是希望孩子以後回來的時候有個地方,并不希望他守在這裡不出去。

來源:中國西藏網

繼續閱讀